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備受市場和經銷商追捧的純正“佛山磚”(真正在佛山境內生產的瓷磚)產能正越來越少!據中國建筑衛生陶瓷協會、《陶瓷信息》聯合發起的“2020陶業長征—全國瓷磚產能調查”數據顯示,截止2020年末佛山境內仍有195條建陶生產線、瓷磚年產能6.7億
備受市場和經銷商追捧的純正“佛山磚”(真正在佛山境內生產的瓷磚)產能正越來越少!
據中國建筑衛生陶瓷協會、《陶瓷信息》聯合發起的“2020陶業長征—全國瓷磚產能調查”數據顯示,截止2020年末佛山境內仍有195條建陶生產線、瓷磚年產能6.7億㎡,約占全國的5.4%。產能規模在全國地級城市中排名第四,次于江西宜春(269條生產線、13.39億㎡年產能)、福建泉州(328條生產線、9.21億㎡)、廣東肇慶(199條生產線、9.13億㎡)。
《陶瓷信息》近日統計,2022開年至今,佛山復產的瓷磚生產線數量處于低位,到5月份開窯率約為65%。在2020年統計的195條建陶生產線(其中瓷磚生產線189條)中,至少有25條生產線已經退出或已停產明確即將退出,這還不包括不少拆除多條舊線重建新線減少的數量。
成本高10元/㎡ “佛山磚”生產的高成本
佛山,南國陶都。作為中國建陶產業的橋頭堡,“佛山磚”至今仍被追捧。但實際上佛山的瓷磚產能,卻已悄然銳減。
如果說2007年前后的佛山300家陶瓷企業,銳減到2010年后的60家左右,是由“騰籠換鳥”的產業轉移政策推動。那么過去10年間,從60家到如今只剩不到40家,則是成本競爭的結果。
一位陶瓷設備商負責人介紹,2021年佛山一家陶瓷企業原規劃拆除一條舊線,重建新線。但該設備商給出的建議是:沒必要。原因是該陶瓷企業,同時在廣西也建有生產基地,綜合兩地生產線產能、人工、原料、能源等各方面成本,生產同樣標準的產品,成本相差可高達10元/㎡。
其中有兩大因素影響最為關鍵。
廣西、江西等周邊產區擁有豐富且優質的泥砂料資源,原料成本低。而佛山則大多需要從周邊引進,其中砂類原料多來自廣西,原料的價格、運輸成本相比當地,甚至比同在廣東的肇慶、清遠也要高出不少。
最為重要的是,佛山現有的瓷磚生產線,很多是有著十多年,甚至二十年以上生產歷史的老舊生產線,產能小,難以支撐現有的生產需求,極大拉升了生產成本。
設備舊、產能小 “窯爐大多改無可改”
“國內的窯爐使用周期一般是十多年,但并非時間長了就不能用。理論上,只要窯爐不塌、不垮都能正常生產,事實上廣東還存在一些上世紀90年代建的窯爐仍在使用。”
從事窯爐技術改造多年的佛山市佳韻窯業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程昭華介紹,由于窯爐在建設的時候無法考慮到十多年后的產品生產工藝、裝備材料會發生這么大的變化,導致一些窯爐不適應生產現在的產品,或者不具備優勢。
“比如,現在的窯爐高溫材料的使用,噴槍、風機等配件設備的更新換代都不可同日而語,對燒成周期、產品品質都有很大的影響,也更節省成本,老的設備結構和選材已經滿足不了現階段的生產需求,因此有必要對窯爐進行改造或者重建新窯。”
新建窯爐不僅適應了當前產品生產需求,更加智能化的操作,也起到了節能、降低人工成本的效果。在競爭日益激烈、利潤持續下滑的陶瓷行業,即使高附加值的“佛山磚”也不得不考慮在生產上最大限度控制成本。
近2年,不少佛山本土陶瓷生產企業都對原有生產線進行大規模改造,其中蒙娜麗莎、歐神諾、新明珠、新潤成等部分企業更是有重建生產線,但基本都集中在巖板這一類當前的高附加值產品。
相對重建,選擇直接退出的生產線更多。“生產線太舊,而且產能太小,只有7000㎡/天,改是沒必要了,重建大線一來投入成本太高,而且沒地方,就算拆幾條改一條大線,綜合成本也比外地要高得多。”佛山一家陶瓷企業內部人士說道。
根據2020年統計數據,彼時佛山的189條瓷磚生產線,平均單線產能僅有1.14萬㎡/日(全國平均產能是1.63萬㎡/日,廣東平均產能是1.40萬㎡/日),其中超過2萬㎡/日的生產線寥寥無幾。
這相對于當前周邊廣西、江西、甚至廣東其他地區部分新建動輒3~4萬㎡/日的大產能現代化生產線,即使不考慮能源、舊窯設備水平等其他因素,單論產能,其產品單位成本也有著云泥之別。
因此,多家陶瓷企業已有規劃,自然淘汰部分落后生產線。
“瓷磚好不好” 在于企業標準,不在于產地
盡管“佛山磚”在中國陶瓷圈的影響力,難以被撼動,如今市場上依然存在80%以上打著幌子的所謂“佛山磚”。但對佛山本土的陶瓷生產企業而言,越發深切感受到“純正佛山磚”所帶來的溢價,已經不足以支撐其形成足夠的競爭優勢。
因此,在佛山與外產區,由單線產能、生產線設備水平、環境治理要求、能源差異引起的成本差距越來越大的情況下,一批佛山本土陶瓷生產線選擇將產能轉移至周邊廣西、江西等地,又或者直接淘汰部分老舊生產線。
“純正佛山生產的瓷磚”越來越少,已是無法逆轉的問題。不是“佛山磚”就不是好磚了嗎?
早在2007年以后,佛山建陶產業轉移,江門、肇慶、清遠等廣東產區興起,“佛山磚”的概念就延伸為“廣東磚”,成為了高品質的代名詞。
如今“純正佛山磚”產能越來越少,更值得注意的是,佛山以外的“純正廣東磚”也進入了淘汰階段。江西、廣西等周邊產區產能卻在逐漸提升,這其中包括了不少佛山陶瓷企業建設的生產基地。
但行業只認“廣東磚才是好磚”的思維根深蒂固,當然也存在部分行業營銷誤導的原因,以致于網絡上時常出現“佛山品牌用外地磚假冒廣東磚”的投訴,業內人士一看便知這是該品牌在外省的自有生產基地,而且有產地標識,盡管不是那么的凸顯。
同一家企業、同樣的生產工藝、同樣來自廣東的技術人才、同樣的生產標準,更加先進的生產設備,還有佛山都要從當地引進的大量優質本土原材料,這樣條件下的產區生產的瓷磚會比廣東差嗎?
“佛山品牌”、“佛山磚”、“廣東磚”多年來造就的良好口碑,無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其品質高的本質并非產地,而是佛山企業集體對品質的把控,以及對品牌營銷的投入和服務體系的建立。
即使“佛山磚”,甚至“廣東磚”的產能萎縮,周邊產區崛起,但就目前的現狀來看,要改變行業對“非佛山品牌”、“非廣東磚”的偏見,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可以肯定的是,純正的“佛山磚”是“買少漸少”了。
丁楠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