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中國絲綢文化源遠流長,在古代文學作品和當代館藏文物中都有所體現。《紅樓夢》前八十回中就頻繁的描述了與絲綢相關的服裝、飾物、面料及陳設用品等,如《紅樓夢》第五一回:“鳳姐命平兒將昨日那件石青刻絲八團天馬皮褂子拿出來,給了襲人。”第七十一回:“
中國絲綢文化源遠流長,在古代文學作品和當代館藏文物中都有所體現。《紅樓夢》前八十回中就頻繁的描述了與絲綢相關的服裝、飾物、面料及陳設用品等,如《紅樓夢》第五一回:“ 鳳姐命平兒將昨日那件石青刻絲八團天馬皮褂子拿出來,給了襲人。”第七十一回:“內種只有江南甄家一架大屏十二扇,大紅緞子緙絲‘滿床笏’,一面是泥金‘百壽圖’,是頭等的。”
《紅樓夢》中所描述的場景,生動詳實地展現了清代絲綢業發展狀況和各類絲綢制品的功能,這都得益于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和舅祖李煦曾先后擔任江南織造之職。那么就跟隨小編一起來了解清代蘇州織造吧。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蘇州織造的起源發展
蘇州自古絲織業發達,自唐宋時期,蘇州就是全國絲綢中心。為滿足宮廷需求,元代就在蘇州設立制造局。明清時期,據《蘇州織造局志》卷三記載:“順治三年,奉旨遣工部侍郎陳有明、滿洲官尚志等織造蘇、杭。(陳)有明管總織局,(尚)志管織染局”。朝廷在江寧(今南京)、蘇州和杭州設立三所織造衙門,簡稱“織造”,合稱“江南三織造”,江南因此成為皇家紡織品最重要的生產基地。
“絲綢之府,蘇城為先”,蘇州織造作為江南三織造之一,在清代皇宮之中具有重要地位。康熙年間是蘇州織造局的旺盛時期,乾隆年間更是織者萬家、織機萬臺,一片繁華景象。在故宮典藏的十八萬件織繡藏品中,蘇州織造占了一半,近十萬件。可謂是“錦繡中華,衣被天下。”
織造署的功能很多,除了為皇室采辦絲綢等生活用品外,還包括充當行宮、采辦貢品、上報地方情報等“計劃外事務”,這是其特殊功能。據康熙、乾隆的原始起居實錄記載,康熙皇帝六次下江南,來到蘇州,六次都住在蘇州織造署;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到蘇州,五次住在蘇州織造署。可見蘇州織造的重要性。
蘇州織造兩大非遺工藝
清代的蘇州織造,每年生產大量綢緞紗羅,及為寶座、茶幾、床榻、帳褥、書畫裝裱用的彩繡錦緞等等。絲織物種類、花色、紋樣和織造工藝是集中國絲綢工藝之大成的年代。其中織造技藝之難、工藝水平之精美,讓人嘆為觀止。
《蘇州織造局志》也詳細述及某一上用品種分別限定不同時日完成,某種絲料染色計價之詳細,織金、明金以若千萬條計,捻金以若干紐計,復雜到令人難以想象程度。下面就為大家介紹兩大非遺工藝。
一、緙絲技藝
緙絲因外形似“承空觀之如雕縷之像”,如同刀刻而成,柔軟之中透著剛勁有力,故而得名。緙絲是中國絲綢工藝的巔峰,被譽為“織中之圣”。清代緙絲是御用織物,為皇室所壟斷。也因其工藝極其復雜、圖案精美,有“一寸緙絲一寸金”之說。在《紅樓夢》的服飾描寫段落中,也曾反復提及“刻絲(即緙絲)”這一字眼。
與常見的刺繡技法不同,緙絲是一種平紋織物,僅憑梭子和撥子就可以自由地織出任意圖案,如同作畫一般。到目前為止,緙絲是唯一不能被機器替代的織造工藝。
緙絲也具備了藝術和工藝的雙重價值,不但可以鑒賞收藏,實用性也非常強,它可以用來制作服飾、手卷等制品。緙絲的強度遠遠高于任何的絲綢類工藝品,歷代存留至今的絲綢藝術品,屬緙絲保存的最為完好。2006年5月,蘇州緙絲織造技藝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緙絲又作為中國蠶桑絲織技藝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宋錦織造技藝
宋錦,是中國傳統的絲制工藝品之一。因其主要產地在蘇州,更因花色具有宋代典雅的遺風,故又稱“蘇州宋錦”。宋錦色澤華麗,圖案精致,質地堅柔,被賦予中國“錦繡之冠”。它與南京云錦、四川蜀錦一起,被譽為我國三大名錦。2006年與蜀錦、云錦一起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又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蘇州宋錦品種多樣,根據工藝的粗精、用料的優劣、織物的厚薄及使用性能,分為重錦、細色錦、匣錦三類。圖案一般以幾何紋為骨架,內填以花卉、瑞草或八寶、八仙、八吉祥。
重錦是清代宋錦中最貴重的品種,也會用以織制繪畫掛軸和佛像畫,北京故宮博物院保存的清代《彩織極樂世界圖軸》為佛教圖卷,代表著我國宋錦最高水平。
蘇州織造的沒落和重生
清朝時,由于宮廷長期進行大量搜刮緞匹,使得內務府和戶部兩處的緞匹庫存達飽和狀態,導致三大織造府的經費開支逐步減少,織造業開始敗落。道光時期,江寧局和蘇州局的生產已經處于縮減和停頓的狀態。根據記載,蘇州織造局順治時期擁有織機800臺,到雍正年間降為710臺,到乾隆年間又降為663臺。
咸豐十年蘇州織造署幾乎全部毀于兵火。同治時期又開始重建,但未能恢復舊貌。清代蘇州織造在皇恩圣寵中走向巔峰,隨著國家興衰也逐漸沒落。清以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蘇州的傳統手工織造技藝受到外來機械織造的沖擊,也一度陷入窘境,甚至瀕臨失傳。
1981年蘇州織造署也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到如今,蘇州織造署舊址還保存著五處清《制造經制記》及順治、乾隆、同治年修建碑記,也是“江南三織造”中現存遺跡最多的一處。它是一部無聲的歷史書,帶我們重溫輝煌的清代織造盛景。
1995年,蘇州成立了中國絲綢織繡文物復制中心,對傳統絲綢的織染工藝和古代織錦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復制,為織造技藝的搶救保護創造了條件。隨著更多人關注到傳統手工業,擔起傳承復興的重責,蘇州的織造又開始回歸,以嶄新的面貌驚艷世人。
而無論是緙絲還是宋錦,歷來都是極為珍稀,在收藏市場蘇州織造收藏品并不多見,卻是當今織繡收藏、拍賣的亮點,頗受藏家們追捧。相比被炒至上億元的書畫 ,刺繡絲織品是值得挖掘的一個重要收藏門類,是古董收藏的后起之秀。
金書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