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流放寧古塔,永世不得入關。”這怕是最恐怖的懲罰吧,清朝的犯人聽到后,寧愿一死了之,也不愿意前往。寧古塔的懲罰,比車裂、凌遲、五馬分尸都要恐怖。尤其是女犯人,在聽到寧古塔的時候,就仿佛已經處于地獄之中。寧古塔到底是什么樣的地方?為什么清朝犯人如此懼怕?
寧古塔并不是一座塔,而是一個地名。它位于黑龍江牡丹江的附近。“寧古塔”在滿語中是“六”的意思,也是滿族傳統姓氏之一。
相傳清太祖努爾哈赤的曾祖父生了六個兒子,世代在這里生活,是在惡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所以當時整個滿清王室都將寧古塔當做他們的“老家”。
起初,寧古塔是中國清朝統治東北邊境地區的重鎮,后來隨著清軍北遷,定都北京后,大批居住在寧古塔的人向內地遷移。在這種情況下,東北地區的人越來越少,而寧古塔也失去了邊防重鎮的地位。
但是寧古塔并不是監獄,一般被流放過去的犯人,有了“奴隸”的身份,日子過得非常艱難。清朝的朝廷就想出來一個辦法,讓罪犯流放寧古塔,一方面是讓這些罪人接受懲罰,另一方面就是開發“寧古塔重鎮”,來到這里的罪犯,不僅要開墾荒地,還要修建寧古塔。
在清宮劇中,不管是大臣還是女人,只要一聽到皇帝說“流放寧古塔”這幾個字,一定是面露難色,苦不堪言,好像大難臨頭了。為什么聽到寧古塔就臉色大變?寧古塔的恐怖之處到底在哪里?
第一,寧古塔乃極寒之地。在電視劇《延禧攻略》中,嫻妃的父親被皇上發配到寧古塔,她一臉憂愁地送走父親,為父親準備了厚厚的棉衣,即便這樣,嫻妃還是害怕自己準備的東西不夠多。由此可見,寧古塔非常寒冷。
一年365天,寧古塔地區的春天只有四個月,風沙非常大,八月大雪紛飛,九月河流結冰,然后在隨后幾個月都是漫天大雪,常年都是零下幾十度的氣溫。毫不夸張地說,寧古塔不適合人類居住。
第二,流放之路是步行。現代人去寧古塔的話,飛機、火車、汽車,最多走幾里地就能到。古代雖然有馬車,但是都不是給犯人用的,罪犯沒有資格乘坐交通工具,完全靠雙腿步行走過去的。如果只是從北京出發,也要3000里,光是走過去的話,可想而知路途多么遙遠。
寧古塔之路本就艱辛,犯了罪的人有很多文人墨客,若是犯下重罪,不僅會被秋后問斬,更要連累家族之人。男人的妻子兒女都會被判流放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
雖然路途遙遠,但是有很多官差都搶著送過來。而這些被流放的女子,無論是犯人還是犯人的妻女,都遭受了非人的折磨。
這種流放犯人的刑罰被稱為流刑,雖然說比死刑好一點,但是在去往寧古塔的路上,很多女人都遭受了官差的欺壓,很多托女子還沒有到寧古塔,就受折磨而死。
而這些官人的妻女,很多都是貌美如花,官差搶著送,就是因為在晚上休息是可以對她們隨意欺侮。
除此之外,這些官差還有錢賺。按理說,寧古塔這么遠,就算是官差也不是很想去,除非是朝廷要求。但偏偏有些人就鉆了這個空子,押送一些官員的妻女時,他們的娘家人會稍作打點,他們會賄賂這些官差,好照顧一下流放的女人。
有良心的官差會對這些女人加以照顧,不至于讓她們死在半路上。但也有一些官差就是為了白嫖銀子,對這些女人該打就打,該罵就罵,甚至還不給飯吃。
按照清朝押送犯人的規定,每日至少走50里地,也就是說要走到寧古塔起碼四五個月的時間。更重要的是,必須要在規定時間內到達流放地點,因此無論天氣多么惡劣,幾乎都沒有休息的時間。
這些被押送的犯人,還要全程帶上沉重的腳鐐手銬等刑具,而其中的女人,從小就要纏足,三寸金蓮的她們,雙腳幾乎都被磨爛了。
按照規定,這些犯人每天的食物本應該有規定,但是走一天路,這些犯人吃不上一頓飽飯都是很正常的,有的官差竟然想到用飯來換這些女人的清白。
如果有在路上餓死的人,不是被丟掉喂豺狼野豹,就是被當地人分食。本就舟車勞頓的官差,如果看到有犯人因為走不動路而停歇,對她們拳打腳踢,是常有的事。
根據對當時流刑的統計,流放寧古塔的路中,死亡率非常高,基本一路上有一半的人死亡。如果是酷暑或者嚴寒天氣,活著的可能都沒有三分之一。
后來清朝規定不允許冬天押送犯人,就是為了提高存活率,為寧古塔的建設提供勞動力。但是死去的人是解脫,活下來的人,雖然有一條命,等著他們的只有惡劣的環境和痛不欲生的奴隸生活。
流放寧古塔的女犯人更慘,她們會被分配給披甲人做奴隸。清朝很多男人收到被發配到寧古塔的消息后,甚至會讓自己的妻女自盡,也不愿意讓他們去受罪。為什么會這樣?
原來“披甲人”指的是女真人,清朝在征戰疆土的時候,女真人投降后便進入寧古塔生活了,他們本就是滿清中最低等的人,比八旗子弟的等級都要低,大多是清朝的奴隸。如果邊疆有敵國來犯,那么他們就會披上盔甲去作戰。
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下,這些女真人的性格也非常野蠻。正是因為披甲人能夠打仗,清朝才沒有干涉披甲人的生活,而到了雍正時期,朝廷甚至還下令披甲人能夠隨意處置這些罪犯,無論是扔掉還是殺害,清朝都不會干預。
清朝的女犯人要是落到他們手中,后果可想而知。披甲人本來就是奴隸,對待流人更是毫不留情。
他們要求為奴的犯人,沒日沒夜干活,甚至只要稍不如意就隨意殺害。這些犯人不僅沒有自由,更沒有尊嚴,一旦成為披甲人的奴隸,那么他們的后人,世世代代都是披甲人的奴隸。
而落到披甲人手中的女人,還要被鎮守在寧古塔的士兵肆意蹂躪,淪為軍妓,甚至有些一不小心就會被殺死。
按照傳統思想,女人的貞操非常重要,如果女人被披甲人所侮辱,不僅被唾棄,在死后也不能被葬祖墳。如果自己的妻子遭到如此對待,寧愿在去之前自盡。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會死在寧古塔,也有少數人憑借頑強的意志活下來,在寧古塔一直生活著。基本活下來的都是一些,有遠大抱負的文人墨客,對于寧古塔來說,這些人的存在能夠傳播一些文化。
從順治年間開始,寧古塔成為了清朝流放人員的接收地,著名詩人吳兆騫,因為科場案被流放到寧古塔以后,在寧古塔生活了二十三年,他也經歷過苦難生活,但是他不甘就這樣,在寧古塔辦理了“教學機構”,專門教當地的滿族人語文,促進了當地的漢語言文化。
后來他還寫了一本《秋笳集》,詩集中專門描述東北地區的風土人情,吳兆騫也因此成為了大詩人。
這些文人墨客的到來,傳播了中原的文化,女真人“野蠻”的民族文化,也逐漸被漢化,一些原始的生活方式被改善,雙方的融合,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事實上,只是個別的地方陋習還沒有改變,導致犯人受到極大的折磨。寧古塔地區沒有現象中那么恐怖,大部分流放到這里的犯人,還有活下去的機會。
可怕的并不是寧古塔這個地方,而是從京城到寧古塔的路途,存在很多未知的險境。所以寧古塔成為清朝人民心中的不祥之地,一旦被流放在這里,家庭、榮譽、財富都沒了。這三個字不僅成為了文人墨客的噩夢,更是成為了清朝女囚犯的噩夢。
李熙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