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東漢時期,為了鞏固統治強化王權,在董仲舒的建議下漢武帝實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統治政策,推崇儒家學說為當時的正統思想。
在這種情況下,有一位叫王充的思想家橫空出世,他提出了不一樣的想法,與主流思想所宣傳的天人感應論相悖,并不被當時社會所接受,以至于他一生無緣于官場。
王充出生于東漢時期的一個普通家庭,家境貧寒。
根據史書記載,王充的曾祖父王勇曾被封為會稽陽亭侯,雖然級別不高,卻是吃喝不愁生活富足,可以說是當地地主一樣的存在。
如果一直保持住,王充也應該是個少爺,但是天不遂人愿,一次意外情況王家的爵位被剝,后又因各種原因多次居家遷徙,等到了王充這一代時家底都沒有了,只能用家境貧寒來形容。
王充從小就喜歡讀書寫字。按照常理來說五六歲的男孩子正是調皮的年紀,王充身邊的小伙伴也是這樣,平日里喜歡爬樹、抓鳥等,但是王充卻對這些絲毫沒有興趣,他的父親王誦對此也很是驚奇。
六歲時便教他讀書識字,他學得很快,幾乎教一遍他就能記住。到了八歲時,家里便將他送到了當地的書館學習,王充在書館中表現也十分突出。
雖然書館先生非常嚴厲,但是王充卻從來沒有受過責罰,如此也可看出王充的聰慧。
當時儒家思想是正統思想,在王充基礎的讀書寫字過關之后,他便開始學習儒家思想。由于他非常聰慧學習事半功倍,甚至有人說他過目不忘,看過的文章都能記住,有的文章片段還能背誦出來。
王充熱愛學習再加上他聰明的頭腦,年少的他因優異的成績被保送到太學繼續學習。太學是當時的最高學府,這里有最為豐富的學術典籍和最為淵博的學者。
在太學求學期間,王充不僅跟隨名師認真學習,充實自己的知識;而且結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彼此探討共同進步;還廣泛的閱讀典籍,擴展了自己的眼界。
可以說在太學求學的這段時間對王充的人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王充在最初學習時對董仲舒和司馬遷等人十分贊揚,對儒家思想也是推崇的,但是在經過廣泛的閱讀后,他對諸子百家更為感興趣,認為諸子百家和儒家同等重要,由此他的思想開始發生了轉變。
王充在遍讀諸子百家和儒家后,他的思想慢慢向道家靠攏。
他認為天和地都是自然的物質載體,是沒有意識的,而且人也是自然的產物,天和人并沒有必然的關系,奉行唯物主義思想,與當時儒家的天人感應思想相對立,形成了自然無為的道家思想,對當時已經神化的儒學提出批判。
后來將自己的思想寫成著作《論衡》,他在書中闡述了自己唯物主義的思想,批判了神學,至今仍是一部不朽的唯物主義的哲學文獻。
至于王充為何不被看重無緣官場,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王充的思想和當時的主流思想相悖。東漢時期,統治者為了為了穩定動蕩的朝局,維護自己的統治,緩解社會的矛盾,于是想出了一個策略,廢除社會上充斥的各種思想,只保留一種,從思想方面控制人民,以達到鞏固通知的作用。
在這種情況下,王充提出反對的聲音,對統治者來說無疑是一個“刺頭”。盡管王充的思想很先進很超前,而且更符合真理,對社會的解釋更全面更通透,但這些都不是統治者所需要的。
統治者千挑萬選從眾多思想中選中儒家思想,就是看重了儒學中的仁義思想和君臣倫理觀念,有利于國家的統治。
思想家都是宣傳自己的思想,書寫自己的著作掌權者所注意,進而走上仕途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而王充的思想從根本上不被主流思想所接受,他甚至批判主流思想,所以這也是他有才卻無緣官場的一個重要原因。
其次,王充的著作中揭露家丑視為不孝。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一種家丑不可外揚的思想,王充卻在自己的著作《論衡》中寫了一段自傳,講述了家族的事情和自己的經歷。
在他的書中描述自己的曾祖父王勇性格脾氣不好,與鄰居相處不融洽,而且在鬧饑荒的年代,王勇還曾攔路殺人,擔心被人尋仇所以舉家遷徙。
到了王充的父親王誦那一帶時,王家人不僅沒有收斂反而更加無所顧忌,王誦和王蒙兄弟倆經常欺負同鄉的人,后來和當地的富豪結仇不得不又一次的舉家遷徙。
當時人們認為王充貶低自己的曾祖父和父親,是不忠不孝之人,覺得他人品極差,大多數人避之不及,自然也不會有人為他舉薦。
最后,王充的性格問題。王充一開始也想施展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負,為朝廷拋灑自己的一腔熱血。
一開始也曾做過幾個地方的小官,但是由于他為人不夠圓滑,不會阿諛奉承上司,而且他也不屑于與那些虛偽的人為伍,不愿意為了官職說那些違心的話做那些違心的事。
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他努力上進也一直都是微小的官職。雖然任職的地方換了幾個,但是王充依舊無法改變自己的性格,所以他始終無法逃脫為人下僚的命運,最終看透官場不再入仕,一門心思的做學問。
王充可以說是一位天才思想家,他自幼聰慧頭腦極佳,在不斷地學習和積累中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思想,書寫了自己的著作《論衡》。
但是生不逢時,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他的思想和著作并不被接受,甚至不允許公開發行,北宋時期才被允許公開發行,后來才被人們熟知和了解,到現在這本著作依然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只是可惜當時的王充有一身的思想,卻因種種原因無緣官場無法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負。
陳俊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