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總是喜歡時時刻刻標榜著“人權”和“自由”。但眾所周知,美國的自由和人權,都是用百萬印第安人的森森白骨和棉花地里黑奴的血淚所換來的。為了獨自霸占美洲大陸,美國對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展開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并表示:剝一個孩子或婦女的頭皮,獎勵50磅。就此,一輪種族滅絕的殖民罪行,再一次上演。
美國的人權
十五世紀的大航海時代,西方各國紛紛通過航海貿易實現對外殖民擴張。當時,一位叫做哥倫布的航海家奉西班牙王室之命出海尋找神秘的東方古國—中國和印度。但由于航行的偏差,哥倫布沒有來到亞洲,而是誤打誤撞地來到了美洲。
在美洲,哥倫布誤以為自己到達的地方是印度,便將當地的原住民稱之為“印第安人”,甚至至死都不知道這塊大陸是新大陸。然而,哥倫布自打登上這片土地開始,就如同打開了一個潘多拉魔盒,誰也不知道這會給這片土地的未來帶來什么。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
多年以后,一位叫做阿美利哥.維斯普西的意大利學者,經過多番考察,才確認了眼前這塊大陸并不是印度,而是一塊從來不為人所知的新大陸,于是,他便用自己的名字命名這塊大陸,稱之為“阿美利加州,也就是美洲”。
此時正值歐洲人口膨脹、資源緊缺供不應求之時,只有殖民擴張才能為國家帶來更多的財富。所以,當他們得知美洲大陸的存在之后,便將這塊廣袤的大陸作為下一個殖民目的地,企圖從這片土地上獲取自己所需要的資源。但顯然,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可不會允許這些歐洲殖民者的強盜行為。
西方的殖民擴張
在殖民者到來之前,印第安人并非像其它大部分與世隔絕的文明那樣發展得極其緩慢,近乎原始,而是發展出了高達10萬人規模的城市體系,且有著相當高等的文化,以及較為先進的農業科技,甚至先于舊大陸發明數學上的“0”。印第安人在外科手術之中懂得運用麻醉劑、也懂得合金技術,并且能夠培育出許多藥用植物和工業用植物,如橡膠和金雞納樹。
印第安人畫像
除此之外,就連玉米、馬鈴薯、甘薯,也都是由印第安人培育出來的,這些高蛋白高營養的食物給予了印第安人高大的身軀,讓他們免受饑餓的困擾。他們還會利用淺海區規模養殖牡蠣,在河流里養殖淡水魚,以保證在獵物稀少的冬季也能吃上肉類。
據說,意大利探險家韋拉扎諾在第一次見到印第安人之時,完全被驚呆了,他說道:“印第安人的身高體格之美,完全超出了我所能描述的極致。”要知道,印第安人不愁吃喝、每天還能維持足夠的運動量,體格自然十分健壯。
白人與印第安人的會面
反觀同一時期的歐洲,因為社會的動蕩不安,大部分百姓都生活在貧苦與勞碌之中,許多人都因營養不良導致身材矮小、面黃肌瘦。更重要的是,當時由于瘟疫肆虐、許多歐洲人都不敢洗澡,因為他們堅信水會傳染瘟疫。再加之白種人的體味本來就特別重,所以歐洲人長期不洗澡的氣味可想而知。
所以,當印第安人第一次見到歐洲人時,對他們的印象并不算好,認為歐洲人都是又矮又臭,渾身臭味,是智力低下的低等文明。當時,印第安人好心收留韋拉扎諾和他的船員們,結果只要印第安女人一露面,這些歐洲人便會喧嘩調侃調戲印第安女人,這不禁引起了印第安人的反感。
白人與印第安人的會面
不過,本著農耕文明的溫和型,印第安人并沒有對這些外來者趕盡殺絕,只是不再對其提供幫助,任他們自生自滅。當然,遇見一些善意的歐洲人,印第安人仍然會伸出援手,給予他們食物。然而,讓印第安人沒有想到的是,正是自己的善舉,引狼入室、養虎為患,換來了充滿血淚的慘痛教訓,養出來一群殺人不眨眼的白眼狼。
印第安人畫像
早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時候,他就曾綁架了十幾名印第安人帶回歐洲“展覽”,以此牟利。在此之后,也有一些歐洲國家陸陸續續移民到美洲大陸,但由于當時航海技術的局限以及旅途的漫長,許多移民來到美洲大陸以后,往往都是精疲力盡、缺衣少食的境況。
印第安人為白人送去食物和被褥
雖然他們偶爾也能得到善良的印第安人的幫助,學會種植南瓜土豆并飼養火雞,得以在美洲大陸上生存,但往往難以形成規模氣候,在印第安人眼里,他們只不過是“可憐但奇怪的外鄉人”,很少會對他們表現出敵意。甚至于在受到印第安人幫助之后的數十年間,這些移民都視印第安人為“高貴的紅人”,與之和睦共處。
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殖民者紛至沓來,在美洲站穩腳跟并建立殖民地,“共存”的局面開始被打破,和平即將面臨覆滅。在歐洲殖民美洲的早期,印第安人奉行著自然是人類共有的思想,認為世界沒有國土和國界之分,只有宗族和部落的概念。
白人與印第安人的會面
可是隨著歐洲殖民者的思想滲透、與他們殖民活動的不斷擴張,印第安人開始逐漸意識到,這些“外鄉人”正在不斷霸占自己的家園和土地,并擄走他們的同胞、搶走他們的食物。緊接著,白人殖民者與印第安人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雙方開始時常交戰。
但由于印第安人會使用槍支,且善于突襲,所以在雙方交戰的過程之中,白人殖民者也并非總是占盡優勢,有時甚至會慘敗而歸。
印第安人與白人交戰
直到美國獨立戰爭之后,美國人為了爭奪更多美洲大陸的土地控制權,開始集中精力以“文明”的名義對占據著絕大多數美洲土地的印第安人發動了一系列大屠殺。因在戰爭上不占優勢,美國人便開始射殺印第安人的主要食物-野牛,試圖以此來切斷印第安人的食物來源。于是在短短十幾年之后,北美的野牛就從一千多萬頭銳減到一千頭,硬生生被殺到“滅種”。
野牛的照片
而野牛的命運,也無疑昭示著印第安人的命運。野牛的銳減,導致印第安人失去了肉類食物和可供保暖的衣物,陷入了饑寒交迫的窘境,開始變得虛弱無比,人口也隨著野牛的大量消失迅速銳減。美國殖民者則趁印第安人虛弱之際,開始對印第安人進行“全民皆兵”的大肆屠殺,其中就包括殘忍的“獵頭令”。
美國殖民者屠殺印第安人
所謂獵頭令,就是只要殖民地的公民獵殺印第安人,以印第安人的頭皮為證,就可以被美國政府給予四十英鎊的獎勵,在特殊時期急需土地的時候,這個獎勵還從四十英鎊提高到一百英鎊。1814年,為了貫徹“種族滅絕”的理念,美國政府還對印第安人的孩子和可生育的婦女進行“著重關照”,將其頭皮的懸賞價格提高到五十英鎊,比一般標準還多十英鎊。
屠殺印第安人
除此之外,還有一大部分的印第安人被迫走向與黑人一樣的結局,成為白人種植園內的奴隸,被迫接受美國殖民者的文化“入侵”,被迫放棄自己的語言、習俗、服裝和生活方式。
時至如今,美國的印第安人仍然飽受歧視、淪為美國體制內的“隱形人”,在貧窮的苦海之中掙扎。就這樣,原本3000萬之眾的印第安人,在美國殖民者的屠殺下,僅剩下20萬左右,他們的存在,無疑是對于美國自我標榜的“人權”口號的當頭一棒。
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