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唐代大詩人李白這首詩,是被人們傳誦的名篇之一。李白從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二十五歲開始,出游襄陽、漢口,南泛洞庭湖,東到金陵、揚州,回到湖北,跟唐高宗時做過宰相的許圉師的孫女結婚,在安陸安家,約住了十年。這首詩就在這段時期里寫的。
孟浩然是與李白同時代的詩人,湖北襄陽人,與李白交誼甚深。李白對孟浩然是非常尊重的。他的《贈孟浩然》詩,說:“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又說:“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孟浩然比李白大兩歲,李白稱他為“孟夫子”,把他比做高山,說明李白對他的欽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寫他在黃鶴樓送孟浩然到揚州去。孟浩然有《廣陵別薛八》詩:“土有不得志,棲棲吳楚間。”這兩句話里當也反映他自己的感情,他也是不得志才去廣陵的。老朋友離開黃鶴樓向東去,從揚州來說,黃鶴樓在西面,所以稱西辭。在陰歷三月正是花柳盛開的季節,坐船東下揚州。孫洙在《唐詩三百首》里批這句是“千古麗句”,因為它喚起人們對春天秾艷的景色的愛好。古人往往用秾密的柳樹來比煙,像韋莊《金陵圖》:“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揚州是當時繁華的地方。把三月濃密的花柳同揚州結合,給人以秾艷的感覺。不過它的特點是不用秾艷的字眼來作描繪,卻能收到“千古麗句”的效果,這是他的高明處,因此從這句的文字看,是清麗而不是秾艷。這首詩的突出描繪,還在后兩句。老朋友坐船去了,李白還在望;直到船遠去了,只看到孤帆,他還在望;連孤帆也看不見了,只看見一點影子,他還在望:連影子都在水天相接的碧空里消失了,他還在望,只看到長江水在向天邊流去。這樣的描繪,不是畫,而是電影銀幕的移動,是寫得非常突出的。通過這樣的描繪,表達出極為深摯的友情。像這樣用電影銀幕的移動來寫送別的深情,而且寫得這樣突出的,這在古今無數的送別詩里很難找到。所以這首詩成了千古傳誦的名篇。
南宋的詩人陸游在《入蜀記》里說:“太白登黃鶴樓送孟浩然詩云:‘征帆遠映碧山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蓋帆映遠山尤可觀,非江行久不能知也。”陸游看到這個本子,說帆映著遠山,更好看。陸游是坐船入蜀的,他說的帆映遠山,當是他坐在船里,看到別的帆船,用遠山做背景很好看。船在前進,做背景的遠山過去了,所以說“碧山盡”。李白是站在江邊望朋友的船,假如在黃鶴樓邊望出去有碧山做背景,直到船望不見了,這個碧山不會動,怎么會“碧山盡”呢?再說“帆映遠山尤可觀”,注意帆映遠山的可看,是在欣賞江中景物,而李白的注意在送別,在惜別,在寫離情,與欣賞景物不同。因此,陸游看到的本子是不可靠的,那樣寫也不可能表達出極為深摯的感情。不過這里還有一個問題,“天際流”是什么意思?謝朓《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橋》:“江路西南永,歸流東北鶩。天際識歸舟,云中辨江樹。”謝朓在江中逆流而上,看到江水向東北流去。他望天邊有歸舟來。這個“天際”指天邊,天邊指遠望上游水天相接處,即西邊,因長江從西流向東。“唯見長江天際流”,這個“天際流”倘作向水天相接的西邊流,就跟向東流不合,只能作向水天相接處的東邊流去,跟謝朓的“天際”方向相反了。這是情景不同解釋也不同了。
這兩句送別的詩,在李白的詩里也是寫得很突出的。李白寫了不少送別的詩,他是根據不同的對象、不同的情況和不同的思想感情,寫得豐富多彩,在這里不談了。在這里只想就李白寫的送別詩里,挑選出寫得同這首詩的寫法相類似的幾首來談談。
寫得同這首詩最相似的,是《送別》;“云帆遠望不相見,日暮長江空白流。”說“云帆”,指朋友的船已經去得很遠了,在水天相接處,帆已經在云里消失了,那就沒有像這首詩從“孤帆”到“遠影”到“碧空盡”寫得那樣生動,不僅“長江天際流”比“長江空白流”具體,“碧空盡”也比“不相見”要具體。又《送崔度還吳》:“去影忽不見,躊躇日將曛。”上面說“送之吳江漬”,可見朋友也是坐船去的,“去影”也指帆影,說“忽不見”寫得沒有這首詩的突出。但加上“日將曛”,日光快要下去,寫出了另外的情緒。
李白的送別詩里,也有同這首詩類似的寫法而內容不同的,也可談一下。他在《送張舍人之江東》里說:“天清一雁遠,海闊孤帆遲。”一雁遠比朋友的遠去,孤帆也指朋友的船。就他寫孤帆,寫朋友遠去,同這首詩有相似處,但內容卻不同。用一雁來比,寫朋友像一雁那樣飛得高,可能是贊他的品格高,因為上文有“張翰江東去”的話,張翰是辭官歸鄉的。說“孤帆遲”由于“海闊”,指離開家鄉遠,所以嫌船走得遲,這是寫朋友的心情,所以寫得不同了。
又《送范山人歸泰山》;“魯客抱白鶴,別余往泰山。初行若片雪,杳在青崖間。”這首詩同孤帆遠影句全無關系,但他用的特寫鏡頭和銀幕移動的手法,又同孤帆遠影句相似。先是看見一只白鶴,后來隔得遠了,只看成像片雪,再后來“杳在青崖間”,連片雪也看不見了。通過這樣比較,我們更可以看到這首詩寫得突出,也可以看到類似的寫法,由于內容不同而有變化,又可以看到李白在別的詩里怎樣運用這種銀幕移動的寫法。
作者簡介:周振甫 (1911~2000),浙江平湖人。1932年肄業于無錫國學專修學校。歷任上海開明書店校對、中國青年出版社編輯、中華書局編審。昆明第一屆文論學會會員,濟南文心雕龍學會會員。1935年開始發表作品。196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詩詞例話》《文心雕龍注釋》《中國修辭學史》《毛澤東詩詞欣賞》等,專著輯為《周振甫文集》。
陳同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