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不知不覺,2021的進度條已經過去了四分之一,距離2021聯賽不到半年的時間,同學們復習得怎么樣了呢?第一次考聯賽的同學們為自己定了什么樣的目標呢?今天,質心姐姐邀請了兩位國集大佬來談談自己首戰聯賽的那些事兒,一位來自競賽強省,一位來自競賽
不知不覺,2021的進度條已經過去了四分之一,距離2021聯賽不到半年的時間,同學們復習得怎么樣了呢?第一次考聯賽的同學們為自己定了什么樣的目標呢?
今天,質心姐姐邀請了兩位國集大佬來談談自己首戰聯賽的那些事兒,一位來自競賽強省,一位來自競賽中等省份,讓他們用親身經歷告訴你首戰聯賽應該如何避坑?
一、競賽強省:湖北&王老師
(一)省份特點
競爭比較激烈,算是一線強省,主要是有幾大競賽強校。在我高中期間還沒有出現什么培訓機構,當時只有武漢的一些學生初中有接受一些相對系統的提前學習,像我就完全沒有,只學過一些簡單的小學初中奧數。我們高中幾乎所有競賽學生都是高一零基礎起步,但學校有比較好的氛圍,比較重視。
高一每周有1-2天,高二下開始更是除了語文英語其他所有時間全部學競賽(競賽搞得不好的同學會在參加完高二開學的聯賽之后被勸退)。寒暑假會出去培訓,還會提前開學在學校集訓。
(二)第一年備考經歷
1、是否獲獎
新高二(沒拿到省一,一試和二試成績都不理想)
2、考前進度
高一一年完成了高中課內知識和一試二試基礎知識的學習,但是做題非常的少,有些知識還是高二開學前的暑假才學,更是幾乎等于還不會。主要用的教材是小藍本,自己刷題看了一點培優教程和奧賽經典。
當時的一試水平在60-80分,二試本以為至少能做一道,但是事實上只混到了一點分,一道完整的題都沒有。最后總成績好像一百分左右,在湖北省離一等獎還非常遙遠。
3、考前狀態
幾乎沒怎么專門準備一試,只做了一點點模擬題。事實上還有很多一試板塊對方法不熟練,會出現不會的題。那時候希望靠學二試沖分,搞個一等獎,但最終非常失敗,離省一還有不小的距離。
4、建議
首先是整體的競賽學習規劃要明確,一個板塊一個板塊地學,不能急。如果只是學了一些知識沒有足夠的訓練,那么在考場上只能碰運氣。尤其是在強省競爭激烈,幾乎不可能靠運氣拿獎,所以根據自己的基礎、環境、目標合理的規劃學習非常重要。
如果是基礎不夠好,學的比較晚的同學,比較建議高一先學好一試加上學好二試的一個版塊,這樣能在高聯有個比較好的發揮,心態也會穩定一些,不至于在考場上運氣不好然后分數低到離譜。
二、中等省份:福建&吳老師
(一)省份特點
(2014-2015相比較全國其他地區)學競賽培訓普及度不高,大部分學生都是高中才開始接觸競賽,很少有新高一學生參加聯賽,省隊也基本都是高三的學生。
省一線一般在140左右,省隊線在170左右,省內強校在平時上課期間會自己組織競賽培訓,寒暑假會組織參加一些省內組織的集訓。每周培訓時間大約在3-6小時,在省內有一定統治力但是對比全國還是明顯弱勢。
(二)第一年備考經歷
1、是否獲獎
新初三(初中生不能參與評獎,分數過了省二的線)。
2、考前進度
剛剛把高中課內教材看過一遍,初二假期的時候勉強跟著學校高中的競賽組參加了一些競賽集訓,當時的培訓還不太成體系,沒有很明確的針對一試或二試的分類,也基本是以大量的講題為主,幾乎所有的板塊都有聽過但是基礎知識不夠有很多都聽不懂,競賽書基本沒看過。
3、考前狀態
一試沒有系統的訓練過時間根本來不及,每次模擬考小題至多對4個,大題也至多對一個,二試運氣好能做出一個。
初三那次確實沒對自己有太大期望,畢竟年級還比較低,主要就是去體驗一下的,所以在考場上心態也比較放松,那次一試做對了5個小題和1個大題,是我當時有史以來做的最好的一次,二試也拿了50分,總分也刷新了當時的記錄。
不過當年我們省有一個和我一樣是初三的同學考了230+拿了全省第一,我知道的時候震驚了一整年,之后基本就以他為目標努力了。
4、建議
聯賽的時間其實是非常緊的(弱省一試很關鍵,80分鐘確實是太短了,強省二試也需要高分,兩個半小時如果四道題都要寫點東西的話其實也不是很夠),所以考場心態和熟練度是相當關鍵的。
特別是一試,時間基本都只能用在計算上,小題更是沒有讓你慢慢構思的時間,所以大量的刷題建立對于題型的直覺是很重要的。而且在考場上切忌著急,一著急很容易在簡單的運算和等式推導上卡殼,反而更浪費時間,所以對自己要有清楚的定位(我一試的目標是做對多少個小題,多少個大題?),放平心態,遇到沒有思路的題目要學會果斷放棄。
PS: 我第二年參加聯賽(新高一)的時候就是因為第一年超常發揮膨脹了,結果心態沒擺正考砸了qwq
張夕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