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本文刊載于《三聯生活周刊》2019年第47期,原文標題《去廣州觀鳥,就對了》,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在此之前,我幾乎不會注意到他們,隨著對他們的認識,我一天比一天快樂?!庇浾?陳璐攝影/張雷深圳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的基圍魚塘中,一群黑臉琵
本文刊載于《三聯生活周刊》2019年第47期,原文標題《去廣州觀鳥,就對了》,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
“在此之前,我幾乎不會注意到他們,隨著對他們的認識,我一天比一天快樂?!?
記者/陳璐
攝影/張雷
深圳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的基圍魚塘中,一群黑臉琵鷺正在淺灘上休息
尋找黑臉琵鷺
當我剛開始準備這個選題的時候,幾乎每位資深“鳥人”都會告訴我廣東的鳥種并不豐富,但若是我追問有沒有什么明星鳥種時,他們便會不約而同地提到,可以去深圳紅樹林,看看有沒有機會遇到黑臉琵鷺。這是個很怪的名字,但因為被反復提及,我迅速記住了,甚至產生了某種執念:這次一定要看到它。
黑臉琵鷺是我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但國際上把它列為瀕危物種。今年年初結束的“黑臉琵鷺全球同步普查2019”中,記錄的黑臉琵鷺數量達到4463只,首次超過4千只。深圳灣是黑臉琵鷺在全球的第二大越冬地,2019年錄得數量383只,占全球總數的8.6%。每年10月中下旬,黑臉琵鷺就會抵達深圳灣,到第二年4月底前才離開。
我的這份執念看起來能夠得以達成,是在我和攝影記者張雷去深圳的前一天。聯系到深圳觀鳥協會的常務副會長田穗興之后,他告訴我們,周末他將和深圳紅樹林基金會的陳慶一同前往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進行中國沿海水鳥同步調查。保護區因為處于深圳和香港交界處,平時基本不對公眾開放,這也意味著人為干擾更少,鳥類更多,也更適合觀鳥,自然見到黑臉琵鷺的概率更大。我們立刻燃起興趣,表示想要加入。
觀鳥這種活動有著很大的偶然性,畢竟什么時候哪里會出現什么鳥,實在很難預測,但新手鳥運這種東西或許真的存在。才進入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沒多久,田穗興便示意我們往遠處的魚塘看,“一群黑臉琵鷺”。共11只,全停歇在魚塘中央的一處淺灘上,因為離得太遠,并且它們還都縮著脖子,將屁股對著我們,我費了老大勁也無法分辨黑臉琵鷺看起來到底和白鷺有什么區別,一樣雪白的身子,長長的脖子,但田穗興很肯定這是黑臉琵鷺。
“新鳥”沒“老鳥”帶的話,很難開始觀鳥。這是我親身觀鳥后的第一個體驗。田穗興自2004年開始觀鳥,15年的觀鳥經驗,令他能夠憑借鳥類的外貌特征、鳴叫聲以及扇動翅膀的頻率等行為特征很快發現并且識別出各種鳥類。
當他進入魚塘后,便迅速捕捉到了一種常見于中國西南地區,但極少在深圳出現的過境鳥——中華攀雀,“就在那兒,它們就站在蘆葦叢上面,一共四只。”中華攀雀體型較小,外貌毫不起眼,一身淺棕色的羽毛能夠與秋天的蘆葦完全混在一起。對于我這種新鳥而言,即使他已經指出了中華攀雀在哪兒,我也找了老半天才看到。當我詢問這有什么技巧的時候,田穗興歸之為熟練,多看、多記,熟悉每種鳥的特征,“中華攀雀,常在有蘆葦的地方出現。”
此時早上八點不到。田穗興示意我們先遠距離觀察這群黑臉琵鷺,因為若是等我們一路走過去,很有可能在靠近前黑臉琵鷺就會離開。要來海邊濕地觀測水鳥,需要提前查詢潮汐表,根據每天潮起潮落的時間不同,就可以判斷水鳥的活動區域,這對觀鳥者大有益處。高水位時,水鳥便會飛往淺水區域尋找停歇地,低水位時,它們就飛回灘涂覓食、活動。
剛入保護區的時候,我們先到了鳳塘河口。當時這片區域被上漲的海水覆蓋,只露出星星點點的紅樹枝丫,除了成群的鳳頭潛鴨、綠翅鴨和琵嘴鴨等鴨科動物,看不到其他鳥類。說句不好意思的大實話,我第一次知道原來野鴨也是要長途遷徙,會飛的。綠翅鴨更是鴨子中的速飛健將,時速可以達到120公里。
等步行到了基圍魚塘地段,我便立刻明白了紅樹林濕地能夠被稱作鳥類天堂的原因。那些因為漲潮失去了落腳地的水鳥這會兒全擠在了魚塘里。放眼望去,除了那11只看不清樣貌的黑臉琵鷺,魚塘的淺水灘涂上還聚集了密密麻麻的鷸鸻鳥類。
深圳地處“東亞-澳大利西亞”侯鳥遷飛路線的中間路段,這是全球9大候鳥遷徙路線之一,每年9月到次年的5月,超過5000萬只候鳥經由這條路線進行遷徙,其中800萬只為鷸鸻類,還包括33種全球瀕危物種和13種近危物種。由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深圳灣海濱公園、福田濕地生態公園以及香港米埔自然保護區構成的深圳灣(香港稱之為后海灣)片區,便成為東半球國際候鳥遷徙通道上重要的“中轉站”和“停留地”,也是全球主要的水鳥監測區之一。
澤鷸、林鷸、青腳鷸、紅腳鷸、黑腹濱鷸、金斑鸻、灰斑鸻??當一個個聽來傻傻分不清的名字從田穗興口中蹦出時,我感到頭暈目眩,一陣崩潰。如果是位密集恐懼癥患者,估摸此時能立刻倒下。然而,站在一旁的田穗興和陳慶,已經開始專心致志對著單筒望遠鏡,拿起計數器快速數著413、414、415……一共480只黑腹濱鷸。
盡管現在基圍魚塘能夠在漲潮時吸引這么多鳥類前來休息,但幾年前還不是這樣。2006年以前,這里還是真正的魚塘,歸屬于當地漁民,之后才被正式回收管理。但此后十年,保護區以自然演替的管理模式,任其自然發展,環境逐漸變得越發不適合候鳥停留:淺水區域逐漸長滿了蘆葦、香蒲等內陸植被,而深水區域遷徙涉禽則無法利用。
因此,2017年開始,紅樹林基金會保育部門專門對魚塘進行了改造,將其定位為外部灘涂的補充,令潮水上漲、灘涂淹沒時,水鳥仍然有地可待。陳慶讓我觀察,5個魚塘中,2到4號魚塘都進行了改造,主要以淺灘淺水構成,塘內還人為地營造了低矮小島,方便水鳥滑行和停留,并且周邊植被很少,這是因為水鳥害怕高大樹木中棲息的猛禽。如今,這里已經成為了黑臉琵鷺最喜愛的生活環境之一,深圳灣的黑臉琵鷺,有超過30%都是在魚塘被觀測并記錄下來。但是1號魚塘,則保持了水深、蘆葦多并且有紅樹的原貌,畢竟不能僅僅是滿足水鳥的需求,還要為林鳥提供它們喜愛的環境。
“發現一只戴有旗標的青腳鷸。”田穗興有些激動地喊道。旗標是用于鳥類環志的一種方式,相當于這只鳥的“身份證”。當人們捕捉到野生鳥類后,給它們套上全球唯一編碼的旗標,再放歸到野外,若是能夠再次被觀察或捕捉到,便能夠得知它是哪一年環志、去過哪些地方等,并可以進一步推測出諸如種群存活率、種群大小變化趨勢以及鳥種壽命等重要信息。在鳥類調查中,除了記錄觀測到的鳥類種數、數量以及地點和行為,觀察是否有環志過的鳥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這只環志的青腳鷸,旗標上白下黃,代表它是在香港被環志的,而上面寫的“Y3”,則是當時環志人員給它的獨特編碼。隨后,田穗興又發現了一批環志的紅腳鷸,同樣是上白下黃的香港旗標,其中“M2”M3““M4”3只連續編碼同時出現的情況甚為少見,此外,還有編號“L1”“F1”以及看不清數字的“E”各1只。
田穗興觀測過很多環志的鳥,不過印象最深刻的還是2006年11月25日看到的那只黑臉琵鷺。這只編號K74的黑臉琵鷺,經他查詢后,發現才剛出生五六個月,在韓國被安裝環志,還是離開繁殖地后第一次被觀察到。如今,這只K74的觀測記錄許久未曾更新,不知是死是活,但田穗興仍然無法忘記,畢竟這都是些有故事的鳥,更加令人牽掛。
突然,原本站在魚塘中休息的青腳鷸紛紛飛起,原來是對面來了一只普通鵟。而此時3個誤闖入魚塘的施工人員,也驚擾了那群黑臉琵鷺。黑臉琵鷺生性膽小,對外界的聲音、光線異常敏感,一旦察覺到有危險,就會迅速逃逸。這3名工人身穿橙色工服,離黑臉琵鷺不過40來米,顯然令黑臉琵鷺緊張起來。果然,不一會兒,這11只黑臉琵鷺便也消失在我們視野中。
此刻艷陽高照,第一次退潮已經開始,田穗興建議說,鳳塘河口的灘涂或許已經露了出來,我們可以再返回去看看。來到河口,早上還是汪洋海水的水面此時已經退去,露出來的灘涂上,數不清的彈涂魚在陽光下迅速彈跳,讓你不禁懷疑是真的有魚在蹦跶還是光線的反射。而一只黑臉琵鷺正在近距離的灘涂上覓食。
這時,我才終于看清黑臉琵鷺的樣子。和它的表兄弟白鷺優雅的覓食動作不同,黑臉琵鷺覓食起來頗具喜感,只要看過一次,即使離得再遠,也非常容易辨認。它站在灘涂上,將那又扁又長、仿若琵琶的黑嘴半張著埋入海水之中,并且隨著頭部的左右搖擺快速掃動,一旦感應到有食物,便飛迅抬頭咽下,然后繼續重復。它又蠢又萌的樣子令我聯想起了哈士奇,讓人不禁感慨,如此傻得可愛,傻得有特色,也真是怪不得能夠成為廣東的明星鳥呢。
白云山上的觀鳥課
為何猛禽能夠在山邊盤旋?陸穗軍站在白云山半山腰上,指著不遠處的天空,對圍繞在身邊的學生們提問。等到他們嘰嘰喳喳給出自己的答案后,陸穗軍便開始講解,遠處下方的城市產生的熱空氣上升,而上空的冷空氣下降補充,這種流動形成了風,令猛禽可以順著氣流盤旋。
這是廣州市第113中學初中部鳥舍的一節野外實踐課,主題是“去白云山看猛禽”。鳥舍的負責人陸穗軍是該校的生物老師,也是廣東省環境教育促進會副秘書長。
猛禽是指的掠食性鳥類,大家比較熟悉的可能是鷹和雕,在廣州地區比較常見猛禽是普通鵟和紅隼。雖然說是看猛禽,但一路上我們不僅一只猛禽都未看到,甚至連站在樹林間的林鳥都不容易分辨。陸穗軍鼓勵大家多多熟悉各種鳥類的聲音,即使看不到,也能靠聲音辨識鳥類,“聽,這個像含著一口水一樣的聲音,是紅耳鵯。而白頭鵯的聲音會更啞一些”。許多鳥的叫聲都很有特色。比如廣州有種很常見的白胸苦惡鳥,它的叫聲聽起來就像喊著“苦啊苦啊”。觀鳥中的一項技巧是依靠聲音去觀察,在廣州,不少視障學生也會參加各種觀鳥活動。
相對于水鳥而言,林鳥更難被發現。這首先是因為林鳥體型小,不像水鳥那么大,并且水鳥所處的水域視野開闊,沒有什么遮擋物,但林鳥常常躲避在茂密的樹林中,還喜歡四處跑來跑去。所以鳥舍的新鳥培訓,通常都會先去看水鳥,再去看林鳥。這次來白云山的學生,其實都已經具有一定的觀鳥經驗。
為什么要來廣州觀鳥?是不是這里鳥種豐富,珍稀鳥類多?當我懷著這個疑問去拜訪華南地區的鳥類專家廖曉東時,他很快否定了我的想法,因為廣東全省的野生鳥類也只有553種,其中廣州能看到的僅251種,不論是和云南,還是和上海比,其鳥類資源都無法相提并論。但是,這里有最大規模的觀鳥人群。
就在去白云山看猛禽的前一天,第四屆“廣佛肇中小學生觀鳥實踐與理論知識邀請賽”總決賽剛剛結束。這是國內最具規模的中小學生觀鳥比賽,每年來自廣州、佛山和肇慶三地的數百支學生隊伍,都需要在規定地點和規定時間內比試誰能觀察到更多的鳥類,看到或者聽到都可作數,并且要求記錄鳥種數量和鳥所在的生態環境,決賽環節再進行鳥類知識競答。今年的戶外觀察比賽,還增加了對蝴蝶和植物的觀察和辨別。
廖曉東是將觀鳥帶入廣州中小學校園的第一人。早在上世紀90年代,受邀參加香港觀鳥比賽的廖曉東大為震撼,回來后便思索該如何在廣東地區推廣觀鳥。他率先將與香港一水之隔的深圳作為試點,幫助了深圳觀鳥活動的早期策劃和建設,但幾年后,他感受到觀鳥人群的增長速度逐漸減緩。2007年,廖曉東終于找到了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這一年,在他主持的廣州市生物教師培訓活動上,廖曉東結識并發展了一群對觀鳥有興趣的中學生物老師,同他們一起在各個學校成立了最早的一批校園鳥舍,并逐漸發展為廣州觀鳥界的中堅力量。陸穗軍便是其中一員。
過去十幾年里,陸穗軍早已把觀鳥發展成了自己最大的愛好。他家里擺滿了國內外各種鳥類書籍,不同型號的望遠鏡、適合拍鳥的攝影器材,一樣不缺。講起觀鳥這件事,他侃侃而談,充滿熱情。在陸穗軍看來,觀鳥的門檻不高,只要準備個幾百塊的入門雙筒望遠鏡,便可開始,一天下來,便能認識一二十種鳥類,對學生來說比較好接觸,容易激發興趣,家長也常會受到感染,“許多學生最后和父母,一家人都開始觀鳥”,這是一項既適合個人,又適合親子和團體的娛樂活動。
能夠到野外,對于學生而言,是很興奮的事情。雖然是觀鳥課,但此時拿著望遠鏡到處觀望的學生們,早已經不管這是什么觀鳥還是觀蟲,紛紛化作了十萬個為什么,連環炮一樣地提出各種疑問。陸穗軍也充滿耐心,逐一解答:這只蜥蜴叫什么?它叫變色樹蜥。為什么它要爬出來站在灌木叢外面?因為蜥蜴是冷血變溫動物,所以現在中午太陽出來了,它就要出來曬曬太陽,保持體溫。那我們圍在它身邊它看不到嗎?因為它視力不是很好,但感知能力很強,所以你們不要靠得太近,動作太大它可能就跑了。
實際上,這正符合了廣州開展觀鳥教育的初衷,將觀鳥作為自然觀察的鑰匙。陸穗軍表示不少學生通過觀鳥,開始發展成觀蝴蝶、觀昆蟲,喜歡上自然觀察這件事情。他也樂得將課本中的知識在野外重新教學,而許多其他學科的老師,也能發現自己學科與觀鳥之間的連接點。
當幾名學生圍在一只蚯蚓面前時,陸穗軍指著蚯蚓問,還有人記得蚯蚓有什么特點嗎?它雌雄同體,同時擁有雌性與雄性生殖器,都在靠近頭部的環帶面,但它不能自我交配繁殖,屬于異體受精。而當另一位學生問,為什么樹林中看不到苔蘚時,他在解釋了苔蘚生長在向陰處,但這里陽光充沛后,又補充講到了頂端優勢。這令我一個激靈,因為我還記得這是高中生物課的考點,但具體內容卻回想不起來了。
陸穗軍實際講述的內容遠比我列舉出來的這些更多,但這是讓我印象尤為深刻的部分。一個是因為頂端優勢曾是我反復背誦的考點,另一個則是由于我小時候非常喜歡在院子里玩蚯蚓。雖然不知道有多少內容能夠最終留在這些學生們的心中,但我自己感覺,正是因為我小時候經常接觸大自然,抓蝴蝶捕蜻蜓掏鳥窩……一樣都沒少干。雖然因為缺乏指導,回想起來這全都犯了自然觀察的大忌,但起碼還是為我種下了對自然的好奇心,才會想積極參與到這期觀鳥的封面故事中。
所以,我們為什么要觀鳥?并且要從小開始觀鳥?廖曉東向我推薦那本他非常喜歡,還親自翻譯的《窗外飛過一只鳥》。作者西蒙·巴恩斯在書中,將觀鳥比作愛麗絲通向美麗花園的鑰匙。當愛麗絲太小的時候,她夠不到那把鑰匙,可等到長大了,卻又無法通過那扇小門。很多人都覺得自己對鳥類一無所知,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雨燕、麻雀、八哥、烏鴉、鸚鵡、貓頭鷹……隨便列舉一下,每個人都能認出上十種鳥類。只是長大成人后,我們把好奇心留在了身后。
發現城市中的鳥
在廣州市第三中學第一次見到梁旭明的時候,我非常驚訝,他是如何做到不放過身邊飛過的任何一只鳥的?在我們坐在學校花壇里,比較簡短的談話過程中,他不時突然停住,告訴我路邊剛剛有一只白鹡鸰停下,頭頂上有只紅胸啄花鳥飛過,樹上休息著幾只紅耳鵯和白頭鵯??而即使我迅速轉頭看過去,也往往難以發現一個鳥影。
學校就是梁旭明的最佳鳥點。梁旭明是廣州市第三中學的生物高級老師,同時還擔任著廣州市自然觀察協會副會長的職務。平日教學之余,他的樂趣就是在學校里觀鳥。盡管這所中學位于越秀老城區,周圍十分繁華,令人難以和野生鳥類聯系到一起,但梁旭明組織的學校鳥舍,在這里觀測記錄到了50多種鳥類。
他將這歸功于學校良好的綠化,并為我們介紹他在校園里的觀鳥寶地:一處布置有小池塘,周圍栽種著高大喬木和低矮灌木,并且被雜草掩映的小花園。就是這處小花園,因為生態多樣性較為豐富,為遷徙鳥類提供了一片合適的小小棲息地,它們偶爾會在此停駐歇息,有時候幾個小時,有時候好幾天,喝池塘里的水,吃花園中的小蟲子,吃飽喝足后再繼續上路。每年,梁旭明都能在這里看到一些廣州地區不太常見的鳥類。就在我們見面的前幾日,他還在校園里拍到了市區較為少見的白尾藍地鴝、紅尾歌鴝和鱗頭樹鶯等鳥類,并發布在自己的朋友圈,許多人都不相信這是在他用相機在學校里拍攝到的。
我想要揭示他能夠看到這么多鳥的秘密,便請他帶我一起去觀鳥。梁旭明爽快答應,并最終把目的地定在了中山大學。
中山大學是廣州市內一處著名鳥點,廖曉東稱它是全國鳥種數最多的大學校園。因為緊鄰珠江,并且校園環境優美,植被繁多,每年沿著珠江遷徙的候鳥,不少都會選擇在中山大學停歇。再加上廣州市內交通方便,許多鳥人便會選擇去中山大學觀鳥。而最近,中山大學來了一只少見的日本歌鴝,吸引了許多拍鳥人和觀鳥人前往。
日本歌鴝通常在冬季會到廣東、廣西越冬,廣州市的郊區比如從化區會相對容易觀察到,但市區卻很少見,上次在中山大學被觀測到已是多年以前,梁旭明告訴我,這次來到中山大學的日本歌鴝絕對算得上一個明星鳥種。
沿著中山大學南校園的西門進入,路過西田徑場、永芳堂,至圖書館,到陳序經故居一帶,是觀鳥人常走的路線。梁旭明介紹,永芳堂一帶,曾經吸引了非常多鳥類聚集在此,稍顯破舊具有歷史感的校舍,門口茂密叢生的雜草,再加上年代久遠的蒼天大樹,為野生鳥類營造了適合的天然環境。然而近兩年來,因為校園整修,永芳堂被修繕一新,過去接近原生態的自然環境也變成了整潔的草坪,令鳥變少了,許多觀鳥人也不來了。
不過在我看來,中山大學仍然不失為“新鳥”學習觀鳥的好場地。比起白云山,這里視野更為開闊,我總算能看清楚那些林鳥的樣子了。中山大學種有很多行道樹,其中一種名叫小葉榕的樹上結有很多小紅果子,是紅耳鵯喜歡的食物之一。紅耳鵯是廣州最常見的林鳥之一。此前每次都聽人提起,我卻一次未曾看清。
雖然是常見鳥種,但紅耳鵯的長相卻很驚艷,打破了我以前覺得常見鳥種就是烏鴉、麻雀這些相貌平平鳥類的偏見。它頭頂“沖天帽”,白肚皮后面穿了條“紅內褲”,兩頰有簇白色的羽毛,眼睛下方有塊紅斑,瞧起來漂亮又機靈。
梁旭明認為,觀鳥不用過于追逐稀有鳥種,很多所謂的稀有種,在別的地方可能就是普通種。比如他曾在泰國甲米鎮看到,許多人放著那些他覺得很少見、很漂亮的鳥不養,卻專門要養紅耳鵯,就是因為紅耳鵯在那里不常見。所以在他看來,觀鳥者不如先抓住機會看好身邊的每一種鳥,有機會再去其他地方看當地的鳥,慢慢地,看過的鳥自然就會越來越多。
一路上,我還重新認識了烏鶇、大山雀和鵲鴝。以前我看到全身黑的鳥,都以為是烏鴉,但實際上很多可能都是烏鶇。烏鶇長得也是一身黑,但它體型比烏鴉小,還長了張黃嘴,以昆蟲和漿果為食。大山雀和鵲鴝,以前全都被我誤認為是喜鵲。但實際上,大山雀臉側有白斑,白色的肚皮上一條黑色帶狀羽毛從中而下。而鵲鴝和喜鵲都是臉黑,肚白,翅膀上有白色條紋,但鵲鴝體型比喜鵲小很多,通常只有其一半大。
就這樣走到了圖書館,環境開始發生了變化。這里還未經修整,仍然保持了“野生”的狀態,周圍背著相機掛著望遠鏡的人也逐漸多了起來。梁旭明向我強調,雖然有時有些交叉,但總體而言,觀鳥人和拍鳥人分屬于兩個不同人群。觀鳥人追求的是看到,只要遠遠看上一眼,就心滿意足,也比較講求緣分,看不到這一種,或許還能看到另一種,重點是發現的這個過程。但拍鳥人很多時候會求一個結果,甚至有些拍鳥人為了營造好的效果,將鳥巢附近遮蔽的枝丫折斷,或者是將鳥窩整個端到空曠處來拍攝“育雛”的照片,這都影響了鳥的生存。
日本歌鴝的觀察點前,就聚集了一群拍鳥人。因為人員過多,陳序經故居前面已經被校警拉起了一條警戒線,以防他們打攪到里面的職工辦公。不過他們還挺遵守秩序,全都擠在了一條不引人注意的小路上。然而,一個來晚了的攝影師扛著他的長槍大炮,估計是為了尋一個好位置,站到了故居出口,緊鄰馬路的那側。立刻被警告道,不要站在馬路那側打攪到校園正常工作生活,不然等校警來了,誰也拍不成。
“我們等五分鐘,”梁旭明對我說,“五分鐘不出現,我們就去看別的鳥?!?/p>
新手鳥運仍然在護佑著我,不到五分鐘,日本歌鴝出現了。它體型小似麻雀,正站在陳序經故居前的臺階上,微微抬起橙棕色的喉部,黑色的圓眼珠隨著腦袋的晃動滴溜溜轉,似乎正在偵查周圍的情況。緊接著,一只紅尾歌鴝也出現在臺階附近,它的顏色沒有日本歌鴝鮮艷,有些灰不溜秋地站在旁邊,因為同是鹟科鴝屬,有人笑道,“日本歌鴝的表弟來了”。
我問梁旭明,為什么他知道日本歌鴝會出現在這里。他說這實際上很簡單,日本歌鴝喜歡蔭蔽潮濕的灌木叢,因為那里蟲子比較多,并且野生鳥類比較怕人,不會靠近緊鄰馬路的地方,排除下來,滿足合適條件的地方就不多了。所以觀鳥,很多時候,也是觀察環境,哪里能夠滿足鳥類的生存環境需求,哪里就有可能發現你想看到的鳥。
短短幾日,我從對觀鳥一無所知的狀態,變得開始逐漸認識鳥類?!洞巴怙w過一只鳥》中有句話很適合形容我的感受,“在此之前,我幾乎不會注意到他們,隨著對他們的認識,我一天比一天快樂”?!洞巴怙w過一只鳥》的英文原標題叫作,“How to be a Bad Birdwatcher”(如何成為一個糟糕的觀鳥者)。作者巴恩斯認為,沒有人是完美的觀鳥者,沒必要苛求自己認出見到的每一只鳥,既然沒人能做到——哪怕是世界上頂級的觀鳥者,你又何必強求呢?遇到一只不認識的鳥,不代表你失敗,也不是暗示你放棄,更不意味著享受觀鳥毫無意義。只要看得越多,發現越多,享受也就越多。去觀鳥就對了。
(本文亦感謝秦穎的幫助)
更多精彩報道詳見本期新刊《走,觀鳥去》,點擊下方商品卡即可購買
陳夕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