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后悔買車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是卻驚人地相似,一是低估了用車成本,二是高估了用車頻率,最后發現買車是一件極其不劃算的事。第一件事,為什么要買車?是否存在攀比心理1、剛拿到駕照,看見拖拉機都想開,雙手掌握方向的感覺讓人上癮,可是想開車卻沒車開,別
后悔買車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是卻驚人地相似,一是低估了用車成本,二是高估了用車頻率,最后發現買車是一件極其不劃算的事。
第一件事,為什么要買車?是否存在攀比心理
1、剛拿到駕照,看見拖拉機都想開,雙手掌握方向的感覺讓人上癮,可是想開車卻沒車開,別人開車只能干看著,觸手可及卻又得不到。
心中開始萌發買車的念頭,每天看各種關于汽車的資訊,當感性戰勝理性,一拍腦門就在網上把買車定金交了。
2、身邊的朋友都買車了,發現自己年紀也不小了,不管汽車有多大用處,先買一輛車再說。
3、以前沒有房子結不了婚,現在沒車也結不了婚,不管是否剛需,是否給婚后生活帶來壓力,眼前的面子比什么都重要。
沖動買車、盲目買車、攀比買車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李開復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買車是最壞的投資,車子96%的時間都是停滯的,只有4%的時間提供了價值。”
我們不用討論這句話是否正確,只考慮一件事,車子買回家了,然后呢?
如果想不出來,沒關系,大家可以看看停車場有多少長期不開落滿灰塵的車,看看路邊上有多少罩上車衣的新車。
這些車長期不開,原因有三,一是家里車太多,二是坐公交比開車省錢(方便),三是沒有時間開車。
如果汽車會說話,它們一定非常委屈地說:“要不你還是把我賣了吧!天天停著不動對我傷害太大。”
汽車長期停放,各個軸承、齒輪、鋼筒活塞表面的機油在重力的作用下會被控干,再次啟動車輛,各個金屬零部件之間會出現干磨的狀態,造成塑料膠套加速老化,金屬零部件過度磨損。
汽車不像房子,落地打八折,3年保值率60%,無時無刻不在貶值,買車不用是一種極大的浪費。
相反的,要是買車能夠物盡其用,有車和沒車給生活帶來的改變是完全不同的,可以擴大生活半徑,提供私密空間,帶來的幸福感是金錢所買不到的。
先明白自己的需求,看清汽車的本質,再決定是否買車才是明智之舉。
第二件事,是否有能力承擔?
根據統計局的數據,2020年,我國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要是按照這么算的話,買一輛速騰需要5年,買一輛哈弗H6需要4年,買一輛朗逸需要3年,就算買一輛五菱宏光MINIEV也要1年。
大家不要再相信網上的毒雞湯了,很多平時看不上的汽車,實際上大多數人是買不起的,說得直白一點兒,大家都在努力地生活,都挺不容易的,能夠開車就已經超過很多人了。
我們以長安CS75 PLUS為例,看一下大家是否能承擔起養車成本。
油費:大部分車主平均一年實現里程在12000km,實測油耗8.56L/100km,92號汽油8.65L/元,一年油費8885元。
保險費:第一年保險大多數都是在4S店購買,交強險+商業險,累計保費4700元。
保養費:首保免費,第12500km保養費377元,第20000公里保養費740元,按照我的用車經歷,平均每年保養費在800元左右。
小區停車費:我們小區買車位要5萬元,租車位100元/月,一年1200元,如果不是新能源車,不需要安裝充電樁,肯定是以租車位為主。
外出停車費:開車上班,外出游玩,都是需要交停車費,我們單位停車一天20元封頂,每個月停車費需要600元,一年就是7200元;外出游玩停車費就不計算了,一年也花不了多少錢。
公司之前有很多人開車上班,在行情好的時候,大家都不在乎停車費,從今年開始,很多人開始開不起車,也交不起停車費了,基本上都是坐公交車上班了。
養車的成本還包括維修費、高速路橋費、洗車費、汽車用品費、違章費等等,每個人的具體情況不同,最終的成本不同,這里就直接忽略不計了。
8850元油費+4700元保險費+800元保養費+1200元小區停車費+7200外出停車費=一年養車費22750元
或許有人說公司停車免費,我們把7200元免去,一年養車成本也得15550元,這已經是最基本的養車成本了,很多意外開銷都沒有算進去。
買車時就已經投入了十多萬元,接下來每年都要花1.5萬元左右養車,平均每個月養車成本在1200元左右。
在買車之前,不妨按照自己的穩定收入來算一筆賬,看看買車之后能否承擔起養車的成本,生活質量是否會因此下降。
如果發現養車壓力很大,必須要降低生活標準才能勉強度日,我認為延遲買車才是最正確的選擇。
第三件事,想要買什么樣的車?
現在是燃油車時代向新能源車時代過渡階段,選擇一輛適合自己的車十分重要。
1、買燃油車、插電混動車還是純電動車,這將決定著用車成本。
2、買轎車、SUV還是MPV,這將決定著將來的汽車用途。
3、買國產車、日系車還是德系車,這將決定汽車的性價比。
根據以上選擇,我們來逐一分析,給大家在買車的時候做一個參考。
1、如果你相信廠家的三電質保政策,并且相信動力電池可以使用10年以上,那么就可以在插電混動車和純電動車之間選擇了。
如果沒有長途需求,并且有條件安裝充電樁,那么直接選擇純電車;相反就可以選擇插電混動車了。
2、人生中第一輛車,要具備一定的工具屬性,最起碼要空間大、通過性好,SUV是首選,轎車次之。
MPV大家可以直接忽視,主要是價格便宜的毫無舒適性,別克GL8、傳祺M8、塞納價格又太貴,可以選擇的太少了,有條件了再買也不遲。
3、現在國產車和合資車的耐用性是差不多,大故障沒有,小毛病合資車也不少,同級別的國產車比合資車空間大、配置高、用料足、動力強,國產車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無論大家選擇什么車,建議剛上市的新車等等再買,小眾品牌的車不要買,尤其是電動車品牌。
大眾的中國總裁曾經說過一件事,他說大眾為了讓幾款電動車上市,一共生產了上千輛試驗車,做了600多萬公里的路試,經過整整兩年的輪番測試,最后才把電動車賣給了消費者。
我們不用討論這句話的真偽,現在的電動車品牌太多了,就好像當初智能手機剛上市一樣,各種品牌層出不窮,很多品牌來得快去得也快。
手機壞了可以重買,電動車出現問題了,要是廠家不質保、自己修不起,那可真是打碎了牙齒往肚里咽——有苦說不出
很多時候,小眾品牌的車和剛上市的新車總是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而這些問題最終需要消費者來承擔。
買銷量高的車型,不一定是最佳的選擇,但一定是綜合素質最均衡的,給自己帶來的用車風險最低。
銷量高的車型,每年都會不斷地迭代更新,在生產過程中不斷地解決已經發生的問題,車型質量會越來越穩定,故障率就會越來越低。
我們在買車的時候,盡量購買一線品牌的汽車,品控和質保會好一些;盡量購買銷量高的車型,維修保養成本會低一些。
新車型上市了,可以再觀察一段時間,最好買中期改款車型,這樣可以避免故障率高的車型,有效降低用車成本。
寫在最后
如果是第一次買車,不明來歷的二手車不要買,運損車、展車、庫存車也不要買,不要想著貪圖便宜,也不要想著撿漏,省油、省心、實用、安全才是買車時最大的追求。
很多人后悔買車,就是因為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不知道汽車的本質是什么,我們要明白汽車不是必需品,也算不上奢侈品,本質就是一個工具,如果對汽車寄托了太多希望,最終引來的就是后悔。
最后和各位讀者探討一個問題,你們認為小鵬P7、蔚來ES6、理想ONE算是小眾品牌嗎?
馬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