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1、幼年:0歲-七歲2、童年:7歲-16歲3、少年和青年:16歲-45歲4、中年:45歲-65歲5、老年:60歲以上。知識拓展:(1)幼年為上托兒所的最低年齡到上小學的最低年齡。(2)童年為上小學最低年齡到中學畢業。(3)青年目前認為最高到45歲,那么就該是16-45歲都是青年,壯年應在青年范圍內,有句話叫"青壯年"就是這個意思,但要是細分的話,壯年應是25-45歲,因為這個時候人的身體狀況是最旺盛的。(3)中年是從45-65歲,這個時候人們的事業有成,家庭穩固,子孫皆全,但只是人生的一半,固叫中年。(4)而老年就是65歲以上。
如今,吃住行發展到亙古未有地步,特別是步入老年,滿60周歲每月就會有養老金。雖然不多,也是社會發展和黨和政府對老年人的一種關愛,再說了到了80歲及以上(青海、陜西省是75歲),全國已有26個省份建立和實行了高齡補貼制度。這對于老人來說,也就是有了一種經濟來源,何嘗不是好事喜事?又有哪一位老人不想活得高齡、活得長壽一些?
我通過身邊的例子發現,如果有可能,活到90歲就是“盡享天年”。
何為“天年”?“天年”指什么年齡?“天年”是我國古代對人的壽命提出的一個有意義的命題。天年就是天賦的年壽,即自然的壽命。人的壽命是有一定的期限的,古代養生家、醫學家認為應該在100——120歲之間。事實上,120歲的天年期限與一般的長壽調查資料相符,只是自古至今超過這一生理極限的例子也是寥寥無幾。常聽說的“頤養天年”也僅僅是一種說辭和夢想,也是指保養的年壽,即沒有具體的年齡指定,年齡較大即可。
人活到一定的年齡,該是“退場”的時候,否則就是“活受罪”。人最好的結局就是“無疾而終”,其實,真正能達到這個人生境界的又有幾人?還不是患病了,歷經病痛的折磨,在無藥可救的狀態下與世長辭的。也有好多的老年人,還不是留下心腦血管疾病的后遺癥,半身不遂,或癱瘓在床。即使生下了孝順的兒女,娶上了有孝心的兒媳婦,“久病床前無孝子”,生活不能自理的痛苦和煎熬,沒有一天盼望著不再為孩子們添負擔。
即便是身體真正的“無疾”,身體的嚴重老化,大腦不聽使喚,也是自個折磨自己。我村有位老太太歷盡艱辛和磨難,就是重孫也十多歲,她也是87歲的高壽老人了。也怪,這個年齡的她無痛無疾,一日三餐,一頓也不能少,不然,屋里、院里罵罵咧咧了也就算了,還非到大門口叫罵。人老了,別人不在意,但兒子兒媳的臉往哪擱?吃了倒好,可吃得多拉得多,稍不留神,老人會屎尿一把抓。洗褲子、被褥、收拾房子衛生,還不是兒子兒媳的活。就這樣折騰三年多,90歲那年她還真的是“無疾而終”了。村里人說,年齡還是活得太大了,成傻子了。活這么大年齡這是在受罪。
自身及子女條件好的,活著還真是“頤養天年”人活得年齡太大了,起碼超過了其他人的壽命,也足另一番“盡享天年”。前提是自身條件好,或者兒女有一定的能力。我村有位老人(我老家的鄰居),是“文革”后平反的,他的學生當時已是寧夏固原縣教育局長。為老師的一兒兩女(另一兒留在村里)都被安排工作。他退休后,每月退休金八千多元,愛好書法、音樂,也是種地的好手。還是我村老年氣功隊、秧歌隊、廣場舞的創立者。如今,他92歲了,雖然步履艱難,但精神矍鑠。每天早晨還打太極拳,每天還練書法,拉二胡……他的女兒是縣婦幼保健院院長,每周給她的父母體檢,每月至少住醫院療養一次。老人四世同堂,還怕有災有難呢?說到底,人家正在享福,還不想早去一天呢?
結語:人間萬象,人生有百態。任何人遲早都有離開人世的哪一天。能活個“天年”,幾世同堂,盡享天倫之樂,是幸事;親眼看著如今世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是一種享受!何必瞻前顧后,順其自然地活,只要活個天賦的、自然的年壽,也不枉來世一遭。
問:二零零九年十二月初六到2021年是多少歲?
答:2021一2009=12歲。虛歲13歲了。所以說:二零零九年十二月初六到2021年十二月初六已經是年滿十二周歲了。虛歲也已經十三歲了。十三歲的少年主最要的任務就是讀書學習。人總是會在年齡增長中一步步走向成熟。而在不同的年齡段,對人生也會有不同的看法和感悟。其中有欣喜有悲傷,有樂觀也有絕望。人生在一直向前,悲觀和樂觀總是會出現在生活中。
謝謝邀請!
如果單從年齡來說,退休年齡60歲即為老人。
但我認為這種說法是不科學的!
有些人雖然年輕,但已經老了,因為他對生活缺乏激情,每天得過且過,只是活著而已。
而有些人雖年紀大了,卻像年輕人一樣,激情四射,過的很精彩。
【1】
79歲走上人生巔峰的王德順就是這樣一位“年輕人”。
來,聽聽他的心聲:
“49歲,創造了造型啞劇,到北京成了一名老北漂,沒房沒車,一切重頭開始”
“57歲,我再次走上舞臺,創造了世界唯一的藝術形式,他叫活雕塑”
“79歲,我走上了T臺”
“我今年80歲了,還有夢,還有追求”
不知道是什么讓一個老人奮斗到現在,也許正如王德順老人所說“人的潛能是可以被挖掘的,潛能的背后是一顆賦予相信和勇敢的不老恒心”。
【2】
再來看看大器晚成的摩西奶奶!
77歲開始作畫,她從未接受過正規的藝術訓練,但對美的熱愛使她爆發了驚人的創作力,在20多年的繪畫生涯中,她共創作了1600幅作品。
2014年,中國大陸首次出版了摩西奶奶圖書《人生永遠沒有太晚的開始》。
2015年,國內首部最全面、最準確介紹摩西奶奶一生的書籍《人生隨時可以重來》。
有人總說:已經晚了。實際上,“現在”就是最恰當的時候。對一個真正有追求的人來說,生命的每個時期都是年輕的。
【3】
來看看84歲的鐘南山院士,73歲的李蘭娟院士,奔波在武漢疫情一線,堅守在最危險的地方,詮釋著可敬的責任和擔當。
誰會說他/她們是老人?在我心里,他/她們永遠是年輕的。
我想說不要一竿子打死,不沉迷,適當的娛樂造成的影響還不足以說成危害,而沉溺于網絡游戲危害很大。筆者就沉溺網絡游戲的方面進行回答:
身體健康方面的影響就跟沉迷天天刷手機一樣
1、醫務專家指出,長時間沉溺網絡游戲會使人產生精神依賴,導致植物神經紊亂,體內激素水平失衡,使人免疫功能降低,引發心血管疾病、腸胃神經功能病、緊張性頭痛、焦慮、憂郁等,甚至可能導致死亡。(這些是沉溺級別非常高才會,不要被這樣的話嚇到了,現在每天玩的人不是沒有,死亡的人微乎其微)
2、影響視力,網游必須要集中精力,眼睛要長時間地對著電腦屏幕,視力肯定會受損。
3、輻射危害,長時間在電腦手機前面,肯定要受到電磁輻射的危害。
4、精力不濟,沉溺網游后,第二天的狀態非常差,不管做什么都很難做好。
5、注意力分散,沉溺網游后,游戲的場面刺激而驚險,會深深地印在腦子里,不管做什么,心一會兒就飛到了游戲里面。
沉溺網絡游戲最值得注意點方面是青少年的成長,青少年這個階段,價值觀、身心都不成熟,最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如果沉溺于游戲,對孩子的未來影響非常大。筆者認為最具威脅性的是這兩點
1、價值觀念談化
青少年時期,好奇心強、自制力弱,極易受到異化思想的沖擊。而網路游戲中各種信息混雜,包羅萬象,極易使青少年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傾斜,模糊不清逐漸淡化。
2、崇尚暴力
網絡游戲一般都是比較血腥和殘暴的,由于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發育均不成熟、識別是非能力差,極易造成網上盲目跟風,將游戲里的一些場景運用到現實中,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如何應對:
最重要的是和孩子互相理解,讓他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愛,很多時候都是父母和孩子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雖然有溝通,但是根本就沒有改變相互之間的看法,說實話,筆者認為,造成孩子沉浸游戲的影響因素,一個在學校,一個在家庭,孩子在一個感受不到愛的環境肯定會走向不好的方面,這是希望在源頭解決問題。
家庭成員與網癮患者協商制定計劃,在一定時期內逐步減少上網時間,最終達到偶爾上網或不上網。這期間父母一定要做好榜樣,如果家人自己都做不到離開手機(別用工作為借口),孩子不會相信父母,可能會產生更大的不信任感。
代替療法。網癮患者在現實生活中需要充實的精神生活和娛樂,可以一起尋找其他的愛好替代網絡,比如游泳、打球、登山、旅游等戶外運動。這個只是作為一個建議,在現實中可能只會對少部分人起到作用。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