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吃吃喝喝是人類最共通的一件事,但正是在這一件最共通的事情里,每個人都顯現了自己獨特的情懷。這大概就是《山家清供》為什么直到今天,仍充滿活力的原因吧。豪車、別墅、鉑金包早已成了富豪們的基本配置,然而真正能不動聲色地秀一把家底與品位的,還是在吃
吃吃喝喝是人類最共通的一件事,但正是在這一件最共通的事情里,每個人都顯現了自己獨特的情懷。這大概就是《山家清供》為什么直到今天,仍充滿活力的原因吧。
豪車、別墅、鉑金包早已成了富豪們的基本配置,然而真正能不動聲色地秀一把家底與品位的,還是在吃上。比起石崇王愷毫無營養的斗富,李白“五花馬”“千金裘”的假嘚瑟,晏殊的“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不提金玉錦繡,卻富貴之氣盡顯。
正如《紅樓夢》里簪纓世家通過一道“茄鲞”就分分鐘拉開了與莊戶人的層次,影視劇《還珠格格》中出宮巡游,紫薇就通過詩詞報菜名拉了一波皇帝的好感……可見,真正高段位的炫富裝腔,已經從擁有上升到了精貴。
劉姥姥進大觀園吃的茄鲞
從“梅妻鶴子”到最會吃的文藝青年
中國歷史上并不缺少吃貨,但能吃出自己格調的人并不多見。
蘇東坡被貶途中邊走邊吃,竟打造出了“東坡肉”“東坡肘子”“東坡酥”等60多種品牌美食;戲劇家李漁在《閑情偶寄》中對美食如數家珍,堪稱吃蟹骨灰級玩家;清朝大胃袁枚更是縱橫吃貨界40余年,將自己的經驗寫成一本《隨園食單》……
然而,今天說到的并不是這些紅透半邊天的大佬們,而是一位小眾的有趣吃貨林洪。在宋朝,想要在美食界不從眾,又能彰顯個人品味,找他就對了。
宋代大名鼎鼎的美食博主蘇軾
單獨提林洪這個人,很多人都會一臉懵逼,因為這個名字不僅爛大街,在歷史長河中的知名度實在是忒低了。但其實,他有兩個顯著的身份:《山家清供》食譜作者、林逋七世孫(存疑)。
林洪此人,字龍發,號可山,是南宋時期晉江安仁鄉人,宋紹興年間(1137-1162年)進士。他青年時代曾游讀于杭州,想在江浙一帶躋身士林,卻屢屢受到排擠打擊。尤其自稱為林逋七世孫,被當時的人們所取笑。
傳言林逋有終身“不娶不仕,梅妻鶴子”的軼事,怎么可能還有后人呢?不過清人施鴻保在《閩雜記》記載:嘉慶年間,林則徐任浙江杭嘉湖道時,曾親自主持重修杭州孤山林和靖墓等古跡,發現一塊碑記,記載林和靖確有后裔。據施鴻保分析,林和靖并非不娶,而是喪偶后不再續娶而已。
喜愛梅花的林逋
不過說到底,林洪就算與林逋有親緣關系,兩人在對待梅花的態度上差距非常大:
在林逋心中,于梅花間吟吟詩就覺得人生多么美好,好像其他什么都不重要了。但事實上,生而為人無論隱居何地,都必須要面對生計的問題。
據說,林逋在房子前后種了幾百棵梅花樹,等到樹上的梅子成熟了就賣掉。每賣掉一棵樹的梅子,錢就包成一包,裝在一個罐子里,作為生活費用,一年正好用掉一瓦罐的錢。
林逋林逋(967年或968年─1028年),漢族,北宋詩人。字君復,后人稱為和靖先生,錢塘人(今浙江杭州)。出生于儒學世家,恬淡好古,早年曾游歷于江淮等地,隱居于西湖孤山,終身不仕,未娶妻,與梅花、仙鶴作伴,稱為“梅妻鶴子”。宋真宗聞其名,賜粟帛,詔長吏歲時勞問。性孤高自好,喜恬淡,不趨名利,自謂:“然吾志之所適...
而自稱為他后人的林洪,對梅花十分青睞,性格也有點孤傲,給人一種不食人間煙火的感覺。林和靖是躲到孤山里與梅花、鶴鳥為伍,來躲避人類;而林洪更像是一個標準的文藝美食博主,在吃吃喝喝里,發現了別有世界,流連忘返,忘了人間是非。
他寫梅花不是寫其在水里的倒影,“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而是寫怎么把梅花做成美味吃了——“剝白梅肉少許,浸雪水,以梅花釀醞之。露一宿,取出,蜜漬之。可薦酒。較之掃雪烹茶,風味不殊也。”
大抵在吃貨的眼中,只要是天上飛的、地下走的、水里游的,哪怕是盛開的花蕊也能做成一道美食吧。而林洪所有對美食的感悟,都集中在了《山家清供》一書中。
沒有儀式感,食物就只算充饑
追求儀式感可不是現代才有的新鮮物,古代文人在吃上,對儀式感可謂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所謂《山家清供》,顧名思義便是指山野人家待客時所用的清淡田蔬。林洪以此作為書名,非常明確地表達了他的推崇與喜愛之情,也體現了追求清、雅的飲食美學思想。
《山家清供》
首先在食材選擇上,必須取自于山林。南宋崇尚清雅,因此林洪格外喜愛素菜,追求食物的新鮮與天然,這自然少不了花食。尤其是春分時節,花繁葉茂,摘一兩支做茶輔餅再好不過了。
書中就提到了一道“梅花湯餅”的菜,做法就是將白梅花、檀香末水和面制成餛飩皮,再用專用的梅花鑿壓制成梅花瓣狀,煮熟過后用清雞湯作湯底,每客只能食二百朵梅花。
取自山林的新鮮食材
而富貴帝王家更喜愛食用牡丹。南宋吳氏太后(高宗皇后)茹素,春天里最愛的就是這道“牡丹生菜”。做法簡單,對食材的新鮮程度卻要求很高。即用牡丹花瓣與生菜拌食,或把花瓣裹上薄面,在油鍋里炸酥,起鍋后裝盤就能食用。
而其次,則是吃要得其法。會吃的人,不是在珍奇里吃出好味,而是在平平常常的東西里,吃出不尋常的味道。書中所提到的“松黃餅”就很有意思,簡直是一場關于美食的行為藝術。
吃得風雅是古人生活中十分重要的內容
松黃餅制作非常簡單:“春末,采松花黃和蜜模作餅,勻作如古龍涎餅狀”。其香清味甘,充滿了自然氣息。而吃的過程就很有意思了:先讓兩個裝扮清雅的童仆唱陶淵明的《歸去來辭》,再讓賓客中在“云無心以出岫”的意境中佐酒享用,“使人灑然起山林之興,覺駝峰、熊掌皆下風矣”。
而書中蘇軾碧筒酒的飲用方法,更是風雅至極:
“暑月,命客棹蕩舟蓮中,先以酒入荷葉束之,又包魚酢他葉內,候舟回,風熏日熾,酒香魚熟,各取酒及酢作供,真佳適也”。
用荷葉盛酒包魚,蕩舟蓮中,這道美食的制作過程充滿風雅與浪漫的儀式感,品飲之間,仿佛誤入藕花深處,見蓮葉田田,聞清香陣陣。
宋朝對于許多人來說都是一個充滿誘惑的時代,而有了這本《美食裝腔指南》(誤),仿佛隔著千年的時光又再次觸到了食物的本味。它不僅是一本食譜,而是一本關于如何生活的書,是一本如何在家常的吃喝里發現美的書。
高逼格菜名,秒殺文藝飯局
如果只是用簡單的烹飪手法來命名各類美食,似乎太暴殄天物了。林洪在《山家清供》中就演示了如何用菜名裝腔的騷操作,所謂“斯文能當飯吃”,在文學家的飯桌,還真能成了一道至味。
1.【通神餅】
有何講究:通神餅其實就是姜餅而已,菜名據說出自朱氏《論語注》云“姜通神明”,一聽就是文化人吃的。
怎么吃:姜薄切,蔥細切,各以鹽湯焯,和稀面,宜以少國老甘草也細末和入面,庶不大辣。入淺油炸,能已寒。
2.【藍田玉】
有何講究:菜名出自《漢·地理志》,藍田出美玉。魏李預每羨古人餐玉之法,乃往藍田,果得美玉璞七十枚,為屑服餌,而不戒酒色。而瓠子去皮晶瑩似的,于是得此佳名。
怎么吃:將瓠子去皮后,切片蒸熟了吃。
3.【金玉羹】
金玉羹
有何講究: 聽上去好像很豪華的樣子,其實真身是山藥煮栗子。
怎么吃:山藥與栗各片截,以羊汁加料煮。
4.【神仙富貴餅】
有何講究: 白術+菖蒲+山藥+蜂蜜,古人相信這都是有仙氣的食材,是神仙的最愛。
怎么吃:煮術與菖蒲,曝為末,每一斤用蒸山藥末三斤,煉蜜水調入面作餅,曝收。
5.【忘憂齏】
忘憂齏
有何講究:其實就是醬黃花菜,古籍中萱草與黃花菜為近親,萱草別名“忘憂草”,故得此菜名。
怎么吃:春采苗湯瀹,以醯、醬作為齏,或燥以肉。
6.【真君粥】
有何講究:這來源于一個神話故事。向游廬山,聞董真君未仙時多種杏,歲稔則以杏易谷,歲歉則以谷賤糶,時得活者甚眾,后白日升仙,世有詩云:“爭似蓮花峰下客,種成紅杏亦升仙。”豈必專于煉丹服氣?茍有功德于人,雖未死而名以仙矣。因名之。
怎么吃:杏實去核,等粥熟同煮即可。
7.【石子羹】
有何講究:將石子吃出田螺味,此法得之吳季高,且曰:“固非通霄煮食之石,然其意則甚清矣。”
怎么吃:溪流清處取小石子,或帶蘚者一二十枚,汲泉煮之, 味甘于螺,隱然有泉石之氣。
8.【梅粥】
梅粥
有何講究:楊成齋有詩曰:“才看臘后得春曉,愁見風前作雪飄,脫蕊收將熬粥吃,落英仍好當香燒。
怎么吃:掃落梅英,揀凈溪之。用雪水同上白米煮粥,侯熟,入英同煮。
此外,書中有很多美食以意境命名:如“雪霞羹”,即用新鮮芙蓉與豆腐一起煮,紅白交錯,恍如雪霽之霞,還有傍林鮮、玉壺冰、蜜漬梅花、櫻桃煎等,這些典雅又有趣的名字,讀到便令人心生向往。
也許,正如西美爾所說,吃吃喝喝是人類最共通的一件事,但正是在這一件最共通的事情里,每個人都顯現了自己和別人不一樣的趣味、情懷。我想,這大概就是《山家清供》為什么直到今天,仍充滿活力的原因吧。
丁龍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