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時間過得真快,一晃眼春節就接近尾聲了,很多人都紛紛在朋友圈里曬出了自家在過年期間的花費??傮w來說,大家的消費基本上在5千到1萬之間。其中也有極個別花了還不到5千的,也有極少數超過1萬的。其中有一位叫張萍的朋友吐槽說:“我家婆婆在過年期間,收
時間過得真快,一晃眼春節就接近尾聲了,很多人都紛紛在朋友圈里曬出了自家在過年期間的花費??傮w來說,大家的消費基本上在5千到1萬之間。其中也有極個別花了還不到5千的,也有極少數超過1萬的。
其中有一位叫張萍的朋友吐槽說:“我家婆婆在過年期間,收禮時只管進不管出,回禮的事情卻全部讓我掏腰包。春節里,我花了1萬2千多,而她卻進賬9千多,去找她借3千都不行?!?/strong>
01
人人都知道“禮尚往來”既是一種傳統禮儀,也是一種人際關系,還是一種生存法則。每個人雖然是獨立的個體,卻也是社會關系網里的一個結點,和周圍的每一個結點必須是相連的。而在與他人往來時,我們又都會有一種不想欠人“錢”和“情”的心理,所以就有了送禮、回禮和還禮之說。
為了維持良好的親情關系,過年期間,近親之內的晚輩都會去給長輩拜年。比如:舅舅、姨媽、伯伯、叔叔和姑媽等等這些人家,平時沒事可以不走動,但是在春節里,是一定要親自上門去拜訪。除非你是在很遠的地方去不了,才可以用電話問候。
大家在互相走動的過程中,自然就形成了“禮尚往來”的良好人際關系,而其中這個“禮”就成為了關鍵。給人拜年時,總不能空手而去,以前的人們都是提一些禮物??涩F在的人圖個清爽,大部分都是用金錢代替禮品。
禮金數目一般都是你給我家父母多少,那我也會照樣給你父母多少。同樣的,你們家回了我多少禮,我回你的禮時也會差不多。所以,有些人來來回回走完親戚后,并不需要花多少錢。
張萍家會花了那么多錢,完全是個特例。她和公公婆本來是分開住,兩家相隔大概100米左右。以前,逢年過節時,來拜訪婆婆的客人都是直接去婆婆家,收禮、回禮和招待客人的事情也是婆婆自己安排。而張萍只需要安排好自己的娘家,還有去給長輩拜年的事情。
就在去年年底,68歲的婆婆突然跟張萍說,她身體不舒服,想把張羅過年的事情以及招待客人的事情全部交給張萍負責。張萍當時覺得,既然婆婆身體不適,由她這個唯一的兒媳婦來承擔起這個任務也是應該的。于是,就爽快答應了。
02
因為是初次承擔起整個大家庭的人來客往,張萍既緊張又期待。為了完美過好這個年,她心思慎密地提前做好各種準備工作。
在置辦年貨之前,張萍初步估算了一下人數。婆婆有5個兄弟姐妹,公公有4個兄弟姐妹,雙方的外甥男外甥女和侄兒侄女加起來有17個。她自己有2個姑姐,娘家有2個兄弟,除了長輩以外,共計有21個同輩小家庭。再加上公公婆婆還有一些表親在過年期間也有往來,人數并不少。
因為客人一般都是上午過來,大家在一起相聚一下午后,吃完晚飯再回去。所以張萍根據人數購買了至少可以招待10桌人的食材,同時也購買了不少香煙、酒、飲料、瓜子糖果類、水果類等等,花費了5000多塊錢。
到了大年初一那天,她給了在一起過年的公公婆婆1000塊錢新年禮。因為她接管了招待客人的事情,在初二那天,她也不能像以前一樣回去娘家了,就用微信轉了1000塊錢給父母。
婆婆的兩個女兒相繼回來后,她們也各自給了婆婆1000塊錢。張萍心里認為婆婆既然收了禮,她頂多招待客人就行了,至于回禮的事情就不要去操心了。
卻不料,婆婆只是把收到的禮金數目告訴了張萍,然后說回禮的的事情得由她安排。張萍的心里當時就有點難以接受,她覺得婆婆既然收了禮,那回禮的事情當然也得婆婆給。
可大過年的,也不好發脾氣。張萍只好忍住氣給2個姑姐每家的2個孩子各包了一個200的紅包。不過,在姑姐回去時,她就沒有再給回禮了,使得婆婆有點不高興。
從初三開始,公公婆婆的那些外甥男外甥女和侄兒侄女都陸陸續續開始過來拜年了。他們當中有的拿300、有的400、也有拿500的,婆婆全部收下納入她的囊中,只把數目告訴了張萍。
張萍心底在冒火,但還是強顏歡笑地辛苦招待客人。當客人臨走時,為了盡到該有的禮數,她不得不從自己兜里拿錢相繼給大家回了一部分禮。
帶了孩子過來的還一律給了孩子100塊錢紅包。開車來的都給車子掛了紅,給了個120塊的紅包,寓意“月月紅”。她盡量做到了讓客人們都歡歡喜喜地來,開開心心地回去。
03
從初三到初八那幾天,張萍在家里招待相繼過來的客人。丈夫就每天出門給各家長輩拜年,送的禮金跟對方晚輩給公公婆婆的禮金差不多。
如今,該來的客人也全部來過了,該走的親戚也走完了。而在整個春節里,客人的禮都被婆婆收了。招待客人的食材,給客人回的禮,還有包的各種紅包,以及出門還禮這些花銷卻全部都是張萍自掏腰包。讓她有種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的憋屈感。
當張萍和丈夫細數了口袋里剩余的錢,再仔細核對了每一筆花銷后,計算出自己這個年竟然花了1萬2千多塊錢,比往年可不止翻了一個倍。
雖然負責過年事項是她自己答應婆婆的,可讓她沒有想到的是,婆婆會在收禮時只管進不管出,使她當了個吃悶虧的冤大頭,這樣的結果讓她心里感到難受極了。
眼看春節過完后,兩個孩子就要開學了。一個讀私立高中,一個讀初中,需要準備1萬左右的學費。去年因為疫情緣故,丈夫在工地上也沒掙到多少錢。好不容易省吃儉用積攢到了孩子的學費,卻不料在過年期間超額花費,使得學費不夠了。
張萍根據禮金往來的數目估算,她覺得婆婆應該進了9千多塊錢。于是,她讓丈夫去找公公婆婆開口借3千塊錢,暫時解決孩子的學費問題。
誰知,婆婆說,那些錢都是各家后輩孝敬給他們的禮錢,她得拿著這些錢等春節過去后,去醫院看病,讓張萍他們到別處去借學費。
婆婆不肯借錢的態度讓張萍心里更加難過,她覺得婆婆進賬的錢除了他們3個兒女給的以外,其他的可以說都是他們的回禮換來的,可婆婆卻不承認這個情。再說也只是找她借錢,又不是找她要,她怎么就這么不講情面呢?
結言
有句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strong>家庭人員之間畢竟牽扯著情和恩,有些事情確實很難爭辯對錯。像張萍家這樣的情況,其實不是單純的婆媳問題,而是很多農村家庭的縮影,讓人實在不忍心去評判其中的任何一個人。
有很多農村里的老人因為不能出去打工掙錢,又沒有退休工資,他們每年就盼望著逢年過節時,收一些晚輩的孝敬禮做為零花錢。如果身體不舒服生病了,連進醫院治病都是大難題。所以,也難怪張萍的婆婆會抓牢到手的禮錢。
而作為立身于農村里的中年人來說,家里的土地根本養不活一家人,可出去打工掙來的錢也只能勉強維持生計。如果像張萍家這樣同時有2個孩子上中學的家庭,每年能不負債的度過就算很順利了。
對于那些上有老下有小的農村家庭來說,過年既是一家人難得的大團圓,同時也是他們的一大難關。也許他們勞碌奔波一年后,省吃儉用下來的錢還不夠過一個年。
因為每逢春節時,他們必須準備3筆必不可少的錢:一筆是孝敬雙方父母的錢,一筆是過年待客走親戚的錢,還有一筆是孩子開學的學費。所以有不少像張萍他們這樣的家庭,在過完春節后,口袋里就沒錢了。
人們常說:親人之間談錢傷感情?,F實生活中,也確實有不少的親情關系都是毀在一個“錢”字上。不過,善良的人在親情和金錢面前,往往會選擇舍棄金錢來維持親情;只有一些心胸狹隘、目光短淺的人才會要錢不認人。
生活雖然不易,但凡事都取決于自己的心態。對善于享受簡單和快樂的人來說,人生的心態只在于進退適時、取舍得當。
因為生活本身就是一種悖論:一方面,它讓我們依戀生活的饋贈;另一方面,它又注定了我們對這些禮物最終的舍棄。所以我們要相信有失必有得的真理,有時候失去了這些東西,卻在其他地方收獲到了不一樣的幸福。
感謝你的閱讀!你覺得這個婆婆收禮只進不出合理嗎?歡迎留下你的獨特觀點。
―END―
聲明:本文根據周邊人提供的題材編寫,人物姓名皆為化名。如有雷同,實屬巧合。配圖來自網絡,與故事無關,侵權聯系必刪除。原創不易,抄襲必究。
讀故事,悟人生。歡迎關注【紫雪草情感小窩】更多精彩內容與你分享。
何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