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從門庭若市到門可羅雀,培訓機構的境遇讓人意外,雖然目前市面上還有零零散散的一些學科類培訓機構,很快也將“土崩瓦解”了。有人說學科類培訓機構的涼涼,或是造就了非學科類培訓機構。但仔細分析,如果非學科類培訓機構不知收斂的招生,有朝一日仍會成為學
從門庭若市到門可羅雀,培訓機構的境遇讓人意外,雖然目前市面上還有零零散散的一些學科類培訓機構,很快也將“土崩瓦解”了。
有人說學科類培訓機構的涼涼,或是造就了非學科類培訓機構。但仔細分析,如果非學科類培訓機構不知收斂的招生,有朝一日仍會成為學生的負擔,那距離涼涼也就不遠了。
筆者隔三差五就會收到一些小學生家長朋友的私信,他們在讓孩子告別了奧數、英語培訓班之后,直接用思維課和樂器課讓學生進行了無縫銜接,導致孩子現在仍舊每天都很“忙”。
難道非學科類培訓機構報的就越多越好?學生學得越多就能越多才多藝嗎?顯然這是沒有科學根據的,學生的時間和精力也是有限的。筆者了解到,培訓機構“再受重創”,事關家長的“錢匣子”。
培訓機構“再受重創”,3部門聯合發文,制定收費“新標準”!
想必很多家長都聽說了這句話:“雙減”的同時推動“雙增”,所謂的雙增,一是讓學生減輕校內課業負擔的重視,將騰出的時間利用到戶外運動、體育鍛煉等方面。二是讓學生從學科類培訓機構中騰出來的時間,利用到非學科類的培養上。
顯然如果家長給學生報名了太多的非學科類培訓機構,是不可能起到減輕學習負擔的用處的。所以家長可別跳出來一個坑,又進了另一個坑。
往往一些家長在起初報名時如同鬼迷了心竅,為了拿到最低折扣,一次性就交了半年甚至一年的學費。這樣交學費培訓機構能更快回本,培訓機構自然是很高興的。但是家長就犯了愁。
有的家長在繳費一兩個月之后,就后悔了,想提前退費卻容易被拒絕,干脆不去上又覺得很可惜。要是遇到卷錢跑路的培訓機構,就更麻煩了,還得費時費力地去打官司,那如何避免?
官方幫忙想出了個辦法,3部門聯合發聲,除了對非學科類培訓機構的發展方向、教師資質、培訓內容、場地設施、安全管理等進行了要求外,還制定了培訓機構收費“新標準”。
新標準中明確面向中小學生的培訓機構,不得使用培訓貸方式繳納培訓費用;不得一次性收取或者以變相充值的方式收取超過3個月或60“課時”的費用;培訓收費也應當明碼標價。
這樣一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家長進行“沖動消費”,讓家長有了更多可以反悔的空間,也讓培訓機構為了能讓家長續費而更加注重提升本身的教學品質,不至于進行“一錘子”買賣。
同時培訓機構無法快速收回成本,還必須要面對學員隨時可能不續費的風險,可謂“重創”。但是非學科類培訓機構的問題可不只這一點,下面筆者來說一說個人認為應該改進的地方。
培訓機構讓家長不滿意的問題還有很多,想要完善還需要官方協助
其一,培訓機構不允許學生請假,如果請假必須要一周內補課。培訓機構給出的理由是不能讓學生養成可以隨意請假的習慣,但其實就是擔心少收家長這一節課的補課費用。
其二,培訓機構不允許學生退費,轉費也得按比例收取手續費。交費時好話說了一大堆,但是退費時說的話就很不中聽。但是商品還有七天無理由退貨服務呢,不讓退費難免有點過分。
其三,培訓機構變相收取學生的演出費,不繳費就會被排斥。帶學生去演出本是好事,但學校還講究自愿呢,家長也并非都有經濟實力和時間,所以培訓機構還是不要自視過高強迫家長。
“雙減”之后,家長在幫學生選擇培訓機構時,應該注意這些問題
培訓機構的口碑很重要,但是不要只聽招生老師和個別家長的意見。因為招生老師必然自賣自夸,個別家長也可能是為了賺取“老帶新”的福利,盡量多打聽幾位家長,再去上試聽課。
培訓機構的教師思想素質很重要。學校教師都有素質教育的漏網之魚,培訓機構的老師亦是如此,所以家長要注意這方面的觀察,同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筆者寄語:
如果學科類培訓機構當初沒有大肆招生,維持在10年前的狀態,也不見得最后會走上涼涼的道路,所以非學科類培訓機構也應該明白月滿則虧的道理,切身做好教育事業,不要貪圖一時之快。同時家長也不要因為聽信了培訓機構的一面之詞,就給孩子上綱上線。
今日話題:你覺得現在的培訓機構還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地方?
(關注我,帶你看最新最熱的教育資訊,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丁悅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