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3月2日凌晨,證監會火速出臺了科創板管理辦法及配套規則,成為2019年資本市場的頭等大事??苿摪彘_閘,給處在下行軌道中的國內經濟攪起了一江春水,甚至被業界寄予“中國的納斯達克”厚望。天眼查的戰略合作伙伴——有律創始人、著名股權專家王英軍律師認為,“科創板的設立,降低了企業IPO的門檻”,尤其利好那些有發展潛力、短期盈利能力尚不足的科技創新型企業,給這些企業的融資發展開拓一條新的通路。
據有律與天眼查聯合發布的《中國股權藍皮書》中“股權上市”篇顯示,2018年我國共有326家公司成功實現了IPO,比2017年的604家減少了近一半。
v 2017與2018年新上市公司數量圖
從上市地點選擇來看,2018年有107家選擇了境內上市,219家選擇了境外上市,香港交易所、美國的紐約證券交易所和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成為國內企業赴境外上市首選的三個地點。
v 2018五大證券交易所新上市國內公司數量圖
不難看出,港股成為2018年“大贏家”,121家公司登陸港交所主板上市,GEM板(即創業板)上市的有61家。也就是說,共有182家公司選擇了香港證券交易所,占比高達55.83%。與此形成鮮明對比,在國內的上證所、深證所掛牌交易的公司分別有59家、48家,占比分別為18.1%、14.72%。
產生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國內A股上市采用的是“審核制”(也叫“核準制”),海外采取的是“注冊制”。顧名思義,審核制的門檻較高,有相對較長的時間周期,規則要求復雜,尤其是最難的一條關于盈利限制,要求企業具有連續3年凈利潤在3000萬元以上的盈利能力,這樣能通過上市要求的公司少之又少;要知道一些互聯網公司在發展前期肯定是持續燒錢虧損的,要不然也不會著急融資甚至上市募資輸血,因此他們往往會選擇到香港甚至出海IPO。
而香港證券交易所能夠吸引大量國內公司掛牌交易,主是因為難度較低,資本市場制度完善、靈活。一方面,香港股市是鏈接全球的自由體系,擁有多元化的投資者,企業較易融到資金;另一方面,香港資本市場規模龐大,比內地市場更成熟和規范,制度相對完善。因此,我們看到,2018年在香港證券交易所掛牌敲鐘的不乏小米、海底撈、美團點評等國內各領域領軍企業的身影。
國內互聯網企業扎堆境外上市,科創板的放開能否改變這一局面?不少券商、企業、投資者已蠢蠢欲動,也有很多業界人士還在觀望階段,預計2019企業境外上市的規模不會大幅減少,但比例可能會降低。
誠然,科創板打開了中國資本市場改革的新切口,但能不能做成“中國版的納斯達克”,一方面需要很長的時間,另一方面還要看監管政策及資金支持。正如王英軍律師所說,“科創板要發展好,根本還是取決于上市企業的質量和主管部門的監管力度”。
張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