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萬乘之國七,千乘之國五,敵侔爭權,蓋為戰國。——(西漢)劉向《戰國策·原序》
戰國歷史,眾說紛紜,但又精彩紛呈。
諸侯國之間的爭霸是這段歷史的主旋律,有些諸侯強大了,亦有些諸侯消亡了,戰爭可謂是一具篩子,總能把跟不上時代的諸侯淘汰掉。
然而,諸侯國不會無緣無故地強大,也不會無緣無故地衰落。
那么作為在戰國末期能單槍匹馬抵抗秦國十余年的趙國,它是突然衰落的嗎?當然也不是,從趙武靈王被餓死時已經初現倪端。
但要說趙國的衰落,必須要先從趙國的中興說起。
三家分晉之后,趙國在諸侯中一直不溫也不火,說它強大吧,有點虧,說它不強大,也有點虧,但后來趙國卻出了一位英明神武的君主,趙武靈王趙雍。
這位主可以說是趙國歷史上最牛氣的存在,沒有之一,他意識到了自己祖輩以前南下爭雄的戰略方向其實是錯誤的,他就調轉方向,把趙國對外擴張的方向轉向了對北方的游牧民族。
在趙武靈王對游牧民族的作戰中,發現中原人的衣服,打起仗來簡直就是負擔。
于是在趙國推行胡服,中原人能穿上褲子,也要感謝趙武靈王,并且在趙軍中著重訓練騎射,這就是大名鼎鼎的胡服騎射。
在趙武靈王的改革下,趙國強極一時,并且這位不要命的主還親自扮演使者,去秦國走了一圈,回到趙國的武靈王,覺得此時秦國的秦昭襄王還小,宣太后作為女人執政,還是很好對付的,于是決定對秦國進行毀滅性地打擊。
當趙武靈王勘察好了進攻秦國的路線,趙國內部卻發生了變故,因為趙武靈王在繼承人上犯了迷糊(趙武靈王犯的迷糊其實和對趙何母親吳娃的寵愛有關,這里暫不論)。
他先是自己壯年退位,自稱“主父”,把王位傳給了王子趙何,而讓原來的太子趙章跟著自己行軍作戰。
趙武靈王覺得軍政分開,有利于趙國強大,但讓他沒有想到的是,趙國朝堂的權力中心漸漸地轉移到了趙何那里,趙武靈王看著自己大兒子趙章的暗淡又心生不忍,于是想把趙國一分為二,把趙章也立為王。
這一舉動遭到了大忠臣肥義地強烈反對,但此劇卻極大鼓舞了趙章造反的心理。
于是在沙丘之地,趙章對自己的弟弟趙何發起了斬首行動,結果卻失敗了,趙章一路跑到了趙武靈王的行宮進行政治避難。
但此時趙武靈王在趙國內的影響力已經很低了,又加上沙丘是個行宮,趙武靈王的大部隊都沒在跟前,公子成和李兌殺了趙章之后,干脆一不做二不休,順便把趙武靈王活活餓死在了沙丘宮中。
趙武靈王死后,他在趙國進行的改革也嘎然而止,這時候的趙國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
武靈王死后,繼位的是趙惠文王,這位主雖然名氣不怎么高,但在位期間所作所為倒也合格,他重用廉頗、藺相如、趙奢等人,國力也強極一時。
但這時候趙國的強,僅僅是軍備實力比較強而已,和秦國綜合實力的強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
趙惠文王死后,他的兒子趙孝成王繼位,從這時開始趙國徹底跌進了谷底,因為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就是發生在這位主當政趙國的期間。
趙孝成王用趙括替換掉了廉頗為大將,結果趙括有辱使命,兵敗被殺,而趙國的幾十萬大軍也被白起坑殺的干干凈凈。
此戰之后,趙國已經徹底沒有了和秦國對抗的底氣,畢竟士兵就是戰斗力,一下失去了幾十萬的青壯年,趙國已經不是傷筋動骨那么簡單了,而是差點把血都流干。
你可能會有疑問,長平之戰后,趙國不是還堅持了幾十年才滅亡的嘛,這是因為趙國在軍事上還有兩個支柱,他們是四大名將中的廉頗和李牧,但廉頗被逼走了,而李牧被讒言所累,被趙王遷給殺死了。
李牧死后,趙國已如風中殘燭,滅亡也只是時間的問題了,也就在李牧死后沒多久,王翦大軍攻破邯鄲,俘獲了趙王遷,趙國宣告滅亡。
此外,在秦軍攻破邯鄲之后,趙王遷的哥哥公子趙嘉帶著殘部逃到了代地稱王,不過這時候的代地已經不能算作嚴格意義上的趙國了,而趙嘉也沒在代地支撐多久。
在公元前222年,秦軍清理完退守遼東的燕王喜之后,順便把代地給滅了,俘虜了代王趙嘉,趙國徹徹底底在歷史上畫上了一個大大的句號。
趙國是突然衰落的嗎?當然不是,從趙武靈王被餓死時已經初現倪端,趙武靈王之后,趙國繼位的君主一代不如一代,硬生生地把武靈王攢下的基業給丟失殆盡,讓人惋惜不已。
有句話是,李牧死,趙國亡,那么假如李牧不死趙國還會滅亡嗎?當然會,因為政治上的腐敗不是一個名將能挽回的,李牧不死也最多讓趙國多活幾年而已。
趙國不徹底的改革,并沒有真正變革舊貴族統治下的奴隸制度。
這種腐敗的政治已經阻礙了趙國生產力的發展,尤其是舊貴族牢牢把持著朝政,讓有才能的布衣士子無法真正參與到國家的治理中來,這導致了趙國上層建筑的崩塌。
反觀秦國,秦國自商鞅變法開始,就在堅定不移地進行改革變法。
舊貴族在秦國逐漸沒有了立足之地,君主雖是世襲,但能臣決不是世襲,這就保證了秦國在政治上的清明,秦國共滅六國的勝利,歸根究底是官僚式布衣政治的勝利。
何俊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