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古代中央集權體制的地方管理制度,郡、縣長官均由朝廷任免,代表皇帝或國王對地方進行,郡是隸屬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區劃,設郡守、郡尉、監御史,管行政、軍事、監察。縣隸屬于郡,設鄉、里兩級行政機構。郡,是中央政府轄下的地方行政單位,其組織機構與中央政府略同,設郡守、郡尉、郡監(監御史)。
郡守,為一郡最高行政長官,掌全郡政務,直接受中央政府節制;郡尉,輔佐郡守,掌管全郡軍事;郡監,掌監察工作。郡以下設縣或道。縣是秦朝統治機構中關鍵的一級組織,是從中央到地方政府機構中具有相對獨立性的一個單位。縣以下設鄉、里和亭。鄉和里是行政機構,亭為治安組織。
鄉設三老、嗇夫和游徼。三老掌教化,嗇夫掌訴訟和稅收,游徼掌治安。鄉以下為里,是秦國最基層的行政單位。地方上主要官員郡守縣令等,直接由皇帝調遷,并且官位不世襲;地方官員只有俸祿,無封地,只有地方行政權,絕對服從于中央;與分封制不同的是,郡守和縣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中國古代繼宗法分封制度之后出現的以郡統縣的兩級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秦漢。秦穆公九年,晉公子夷吾(即晉惠公)對秦國使者談到“ 君實有郡縣”,為秦國設郡的最早記載。而后,晉、趙、吳相繼設置了郡。
這一時期的郡地位比縣為低,但縣與郡之間并無相統屬的關系。到了戰國時期,有名可考的最早設置的郡當為魏文侯時的西河郡(吳起曾為西河守)、上郡和楚悼王時的宛郡。沿革 春秋時期已有縣、郡的設置。
春秋的縣可分為兩種類型:楚和秦的縣都直屬于君主;晉、吳的縣多是卿大夫的封邑。兩者都是直屬于國君的別都,具有邊防重鎮的作用。楚武王滅掉權國,將其改建為縣,是為設縣之始。春秋后期,縣制開始逐漸推行于內地。戰國時期,縣的設置已較廣泛 ,并轉變為作為地方政權而實行官僚制度的縣制。
縣令為一縣之長,由國君任免。縣之下有鄉、里等作為國家對居民進行控制的基層組織單位 。郡的設置要較縣為晚 。隨著邊防設郡之地逐漸繁盛,內地的縣逐漸增多,需要建立起更高一級的管理機構,于是就形成了郡、縣兩級制的地方管理體系。郡守為郡之長,多由武官充任,有征兵領軍之權。
至戰國末年,各國郡縣的設立已很普遍。秦統一后郡縣制遂遍行于全國,漢繼秦制,比秦更為嚴整。漢時不斷增立新郡,東漢順帝時全國共有105郡國。國指諸侯王國 ,武帝以后 ,國的地位相當于郡。唐乾元元年(758年),改郡為州,州縣制取代了郡縣制。郡縣制是古代中央集權制在地方政權上的體現。
郡縣制代替分封制是歷史的進步。廢分封、立郡縣有利于中央對地方的控制;秦朝通過郡縣制,實現了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國的每個地方、每戶人家都納入國家政治體制中;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它為歷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和完善;郡縣制是按地域劃分,將全國劃分為四十一個郡和一千多個縣,郡相當于今天的省,最高領導是郡守。郡守之下設尉和監,負責軍事和監察。郡內又劃分為很多的縣,萬戶以上設縣令,不滿萬戶的設縣長,受郡守管轄。
縣下設鄉,鄉下設里,十里設一亭,亭有亭長;分封制各王的王位在封地內可以世襲,郡縣制則不可以,郡縣制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部門直接任命,官吏只享有官俸,沒有封地;郡縣制則是地方行政機構,受中央制約,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和統一管理;郡縣制聯系于任免制而非世襲制。
郡守與縣長官均由中央皇帝直接任命,并且還設立監察使,行政軍事與司法三權分立,層層將權力集中到中央。這樣,不僅減少地方實力超越中央的可能,還將權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大大推進了中央集權的程度,權力分配的不同在一個更高的層面上,商業楹聯除了具有商業價值、藝術價值更要追求精神價值,承載人類精神文化,體現豐厚的文化內涵,獲得長久而鮮活的文學生命力。
郡縣制在戰國時期已經產生,形成于秦朝。郡縣制對古代各個朝代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秦朝中,廢除分封制,全面實行郡縣制,郡縣制的確立加強了中央集權,郡守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有利于皇帝加強對他們管理,從而有利于社會經濟發展,政治穩定,間接鞏固了秦朝的統治。
維護了國家的統一,有利于中央加強對地方的管理,避免了地方割據,減免了分封制的影響。最終促進了法律的發展,嚴苛。在漢朝中,繼續發展郡縣制,確立了郡國并行制,更加加強了漢朝的中央集權,鞏固了漢朝的統一,疆域的廣大,推動了儒家思想文化的確立,讓漢朝延續時間之久遠。
在接下來的魏晉南北朝基本沿襲,但是州、郡數量逐漸增加直至泛濫,州、郡的轄區大大縮小,權力重疊,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國家的穩定發展。經過借鑒魏晉南北朝,隋文帝廢郡,將地方政區從州郡縣三級制改為州縣二級制,隋煬帝時又改州為郡,恢復郡縣制,促進隋朝國家的統一,社會的穩定和諧,加強了民族的融合。
唐初改郡為州,后又有反復,唐肅宗最終定為州領縣。唐代在州之上還有道一級,道最初是監察區和軍區,后來逐漸成為行政區,唐代地方政區也就由州縣二級制變成了道州縣三級,促進唐朝的鼎盛繁榮出現,讓唐朝統治時間之長,促進了對外貿易以及絲綢之路的發展,更加奠定了唐朝的統治。
宋代實行路州縣三級制,雖有所改動,但是還是加強了宋朝的中央集權,促進了宋朝對外貿易和市場的發展,宋代因此出現了等娛樂場所,推動了紙幣的發展。在此之后,元、明、清采用省制,但還是沿用了郡縣制,促進了中國封建專制統治達到了頂峰,擴大了中國古代的疆域,但也一定程度上打壓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因此,郡縣制對各個朝代都有所影響,郡縣制仍然會繼續發
郡縣制的郡守和縣令都有皇帝直接任免,從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經濟發展;郡縣制從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來分封割據的狀況,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據分裂,有力地維護了國家的統一。
不僅如此,郡縣制有利于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管理,廢除了分封制,基本上解除了地方割據勢力對封建中央政權的威脅,既是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
在郡縣制統一的環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郡縣制對古代有所影響,對現在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從物質形態角度來看,郡縣制影響中國城市的建筑布局,城市形態。比如至今北京仍然保持那種自上而下的體系,體現著首都的莊重、權利和尊嚴。
從政治制度來說,郡縣制奠定了當代政治制度文明的基礎。郡縣制一直延續至今,形成了現在的中央——省——市——縣——鄉——村的形式,充分帶動了中國體系完善,國家的統一。最終現在的國家管理體系也是仍然這樣,中央集權,郡縣制加強了現在中國政治安定,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生態環境美好。
郡縣制是中國古代維護國家統一,加強中央集權,促進民族融合的地方行政制度,對中國的影響深遠。無論是中國古代,還是現在的中國,郡縣制都發揮了重大作用,一直在發展中延續,至今仍在使用。幾千年的郡縣制,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未來中國的發展沒有它不行,郡縣制也會隨著時間的改變,在發展中越來越好,更加促進中國現在發展,會推動中國更加完美。
張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