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銀行理財在全面凈值化之后,似乎變得更容易虧損了。有網友反應,自己在國有銀行買的理財產品也出現了虧損。這是不是意味著國有銀行的理財產品也不靠譜了?那么,在哪家銀行買理財產品才是最安全的呢?
首先,影響銀行理財產品的安全性高低的主要因素,并非在于是在哪家銀行買的,而是在于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高低。
銀行理財產品按照風險等級,可劃分為R1—R5五個等級,分別對應低風險、中低風險、中風險、中高風險和高風險。
凡是風險等級為R1的理財產品,都是比較安全的,不管它是由哪家銀行發行的。其中最安全的就是結構性存款,它是一款保本型產品,正常情況下肯定不會虧錢。
不過,風險等級為R1的理財產品相對較少,除了結構性存款外就只有現金管理類產品了,而且這兩種理財產品在發行上還受到一些限制,不能肆意擴大發行規模,所以有時想買還未必有額度。
而風險等級為R2、R3的理財產品,盡管相對安全,但也存在虧錢的可能。這兩種風險的理財產品,可以說是銀行理財的主力軍,大多數的銀行理財都屬于這兩種類型的。
在凈值型產品占銀行理財的比重還比較小的時候,這兩類銀行理財也是不怎么容易虧的。但在凈值化之后,理財產品的收益由其凈值的漲跌決定,而凈值的漲跌在短期內是很不穩定的,這就使得這兩類理財產品在短期內更容易虧了。
如果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達到了R4—R5,就不能再用安全來描繪它們了,因為這兩類理財產品不管是短期還是中長期,都有較大可能虧錢。
所以,如果某人買了A銀行的一款R1等級的理財產品和B銀行的一款R5等級的理財產品,那肯定是在A銀行買的理財產品更安全。可如果反過來買,就是在B銀行買的理財更安全了。
當然,雖說銀行理財產品的安全性高低,跟在哪家銀行買的關系比較小,但也并非完全跟銀行無關。因為不同銀行在理財業務上的研發、管理等能力還是會有所不同的,這就會影響到理財產品的收益和安全性。
至于哪家銀行的理財能力更強,可以更好地保障理財產品的安全以及為投資者帶來更多的收益,可以參考銀行理財能力排行榜。這個榜單分別從綜合能力和單項能力上列出了處在前幾名的銀行,可以根據自己的側重點來選擇相關領域占優的銀行。
比如在綜合理財能力上,排名靠前的全國性銀行就有興業銀行、工商銀行、中信銀行、光大銀行和中國銀行。而在收益能力排名靠前的全國性銀行中,就有光大、華夏、光大、平安等銀行。
顯然,綜合能力較強或收益能力較高的銀行,理財產品從整體來說安全性也更高一些。
王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