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琵琶、二胡、編鐘、簫、笛、瑟、琴、塤、笙和鼓被稱為中國古代十大樂器。中國文化源遠流長,這些民族樂器經過千年的沉淀,是文化傳承的載體,使得中國這個禮儀之邦得以用樂器待客,用音樂交流文化。
1、琵琶
琵琶,是東亞傳統彈撥樂器,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最早被稱為“琵琶”的樂器大約在秦朝出現。
琵琶的外形就不做介紹了,大家應該都見過。琵琶在若干年的發展里,在唐代尤為盛行。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就寫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唐代后期琵琶從演奏技法到制作構造上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在演奏技法上最突出的改革是由橫抱演奏變為豎抱演奏, 由手指直接演奏取代了用撥子演奏。琵琶構造方面最明顯的改變是由四個音位增至十六個(即四相十二品)。同時頸部加寬,下部共鳴箱由寬變窄,便于左手按下部音位。
劃重點:唐代盛行
2、二胡
二胡在這十大樂器中,相對來說會更加為人所知,作為一種民間樂器,對許多人來說應該并不太陌生,有時候公園里散步也能碰上大爺坐在那演奏一曲。
二胡原來應該被稱為“胡琴”,它始于唐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最早發源于中國古代北部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那時叫“奚琴”。
唐代詩人岑參曾作“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的詩句,足能夠說明胡琴在唐代就已開始流傳。
劃重點:二胡原被稱為“胡琴”
3、編鐘
一聽到這個名稱感覺超出認知范圍了?但你們一定見過!
編鐘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打擊樂器,興起于西周。它用青銅鑄成,它由大小不同的扁圓鐘按照音調高低的次序排列起來,懸掛在一個巨大的鐘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錘和長形的棒分別敲打銅鐘,能發出不同的樂音。
怎么樣,是不是在電視上見過?
劃重點:興起于西周
4、簫
有一小部分人可能分不清簫和笛子,“橫吹笛子豎吹簫”,即笛簫之間最基本的差別。簫笛同源于遠古時期的骨哨,距今有七千多年歷史,歷史上亦稱為笛,唐以后方專指豎吹之笛。
簫在漢代時稱為“篴”、“豎篴”或“羌笛”。羌笛原為古代居住在四川、甘肅一帶的羌族人民的樂器,最初只有4孔(3個音孔加管口1孔),西漢京房(字君明,公元前77~前37年)在后面加了一個最高音孔后,成為5孔簫。
魏晉南北朝時,簫已用于獨奏、合奏,并在伴奏相和歌的樂隊中使用。
在簫的發展過程中,逐漸接近現如今簫的樣式。
劃重點:“橫吹笛子豎吹簫”
5、笛
笛是中國最具特色的吹奏樂器之一。1986年5月,在河南舞陽縣賈湖村東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中發掘出16支豎吹骨笛(用鳥禽肢骨制成),根據測定距今已有8000余年歷史。
劃重點:距今約有八千余年歷史
6、瑟
本義是古代一種弦樂器,形狀像琴。瑟的起源久遠,在考古發現的弦樂器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它的出土地點集中在湖北、湖南和河南三省,并且絕大多數出自東周楚墓。
劃重點:瑟是我國最早的彈弦樂器之一
7、古琴
古琴,在古代稱作“琴”,還有“綠綺”、“絲桐”等別稱。琴發明于伏羲時代,為五弦之琴,后加至七根弦(亦稱“七弦琴”;通稱“古琴”),在古代,彈琴為四大才能之首,能體現出人的文化修養。
劃重點:在古代想要成為大家閨秀,古琴了解一下~
8、塤
塤是中國特有的閉口吹奏樂器,大約有七千年的歷史。塤有陶制、石制和骨制等,陶制最為常見。十孔塤的結構為一個類似空心球式的主體。有一個吹孔、九個發音孔。主體上端設有一個吹孔,正面設有七個發音孔,反面設有兩個發音孔。
傳統的塤多為卵形塤,如今則有葫蘆塤、握塤、鴛鴦塤、子母塤等多種,樣式美觀,工藝精細。
劃重點:陶制的塤最為常見
9、笙
它起源于我國漢族古老的吹奏樂器,它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樂器,并且對西洋樂器的發展曾經起過積極的推動作用,是一種民間樂器。
劃重點:民間樂器
10、鼓
鼓是我國傳統的打擊樂器,按《禮記·明堂位》的記載,在很早的傳說中,“伊耆氏”之時就已有“土鼓”,即陶土作成的鼓。在遠古時期,鼓被尊奉為通天的神器,主要是作為祭祀的器具,鼓從周代開始作為樂器。
鼓作為一種民族樂器,它的外形有許多種,我們平時比較常見的是非洲鼓、手鼓。
劃重點:打擊樂器,樣式繁多
看完了這十大經典樂器,你最喜歡哪類樂器?
陳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