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十四年抗日戰爭始于1931年的日本關東軍入侵中國東北,至 1945 年 9 月日本投降。
十年戰爭見證了中日雙方的激烈戰斗。以下是戰爭期間最著名的 10 場戰役。
1、淞滬會戰(1937年8月13日-1937年11月9日)
上海淞滬會戰是中國軍隊與日軍之間規模最大、最血腥的戰役之一。
這場戰斗持續了三個月,涉及近百萬軍隊,雙方約30萬人陣亡。
戰斗以日軍攻占上海而告終。
然而,這對中國人來說卻是一次鼓舞士氣的勝利,表明中國人不會在日本的猛烈炮火下投降。
2、平型關之戰(1937年9月25日)
平型關戰役是1937年9月25日中共八路軍與日軍的一場戰斗。
八路軍冒雨躲在懸崖上,成功伏擊了板環師主力和次日上午,日軍在21號橋上繳獲大量武器、彈藥和軍用物資。
大約有1000名日本人被殺,1000名中國人傷亡。
平型關的勝利打破了日本人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士氣。
3、臺兒莊之戰(1938年3月24日-4月7日)
臺兒莊之戰是1938年中國國民黨和日本軍隊之間的一場戰斗。
日本人計劃征服徐州,但在臺兒莊鎮被中國軍隊包圍。
在為期兩周的激戰中,中國軍隊犧牲了7500人,死傷失蹤7500人。
殲滅日軍1萬余人,繳獲日軍719人,繳獲大量軍需物資。
4、武漢會戰(1938年6月11日-10月27日)
武漢會戰是抗日戰爭中的一次大規模戰役。
超過一百萬國民革命軍士兵集結起來保衛武漢免受日軍的攻擊。
戰斗以日軍攻占武漢而告終,但戰敗大量敵軍,近40,000名日軍傷亡。
這場戰斗打破了日軍在武漢決戰殲滅中國軍隊主力的幻想,使整個戰爭進入了膠著階段。
5、長沙會戰(1941年12月24日-1942年1月15日)
長沙之戰是繼日軍進攻西方盟軍后,日軍第一次大規模入侵中國。
日軍襲擊中國軍隊,意在阻止中國軍隊增援駐港英軍,但最終以失敗告終。
中國軍隊在雪岳將軍的指揮下,將他們誘入陷阱并包圍了他們,最終完全奪回了這座城市。
日軍傷亡一萬多人后撤退。長沙之戰被視為可以扭轉抗日戰局的重大勝利。
6、百團大戰(1940年8月20日-12月5日)
百團大戰是由彭德懷率領的共產黨在華中地區抗擊日軍的一次重大戰役。
彭德懷將軍在 115 個團中動用了 400,000 人,以對抗日軍的既定陣地。
他們主要攻擊日本控制的鐵路和橋梁,共摧毀了價值600英里的鐵路。
這場戰斗死傷日偽軍25000余人,俘虜日偽軍280余人,俘虜18000余人。
這次運動是對將抗日根據地武裝部隊和人民瓜分成孤立集團的“囚籠”政策的沉重打擊。
7、中條山戰役(1941年5月7日—2009年5月27日)
中條山戰役是抗戰僵局時期華北戰場上規模最大的戰役。
1938年7月,國民黨軍隊進駐中條山,與日軍作戰。
1941年5月7日,在日本航空兵的支援下,日軍開始從三個方向進攻國民黨軍隊。
戰斗持續了一個多月,中國軍隊被俘350萬,國民黨士兵4萬余人陣亡,但他們的犧牲卻阻止了日本侵略者進入中國西北。
8、常德會戰(1943年11月2日-1943年12月20日)
常德會戰是第二次甲午戰爭中在中國常德市及其周邊地區的一次重大戰斗。
1943年11月2日,日軍初步成功攻占了不設防的城市常德。
11月18日,中國第57師成功進攻并收復了這座城市。到 1944 年 1 月 5 日,日軍被推回入侵前的原位,從而結束了這場交戰,中國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雙方交戰約10萬人,雙方傷亡率高達40-50%左右。
在戰斗的膠著狀態下,日軍部署生化武器,給中國軍人和平民造成嚴重傷亡。
9、衡陽會戰(1944年6月22日-8月8日)
衡陽會戰發生于1944年6月22日至8月8日,歷時48天,被稱為“東方莫斯科戰役”。
這是整個抗日戰爭中單城防御時間最長的一次,也是雙方爭城戰最激烈的一次,是抗日戰爭中雙方傷亡人數最多的一次,中國傷亡超過15000人,日軍傷亡約19,380人。
10、仁安羌之戰(1942年4月11日至19日)
對于孫立仁將軍和第 113 團的士兵來說,仁安羌之戰 戰役是二戰期間在緬甸的一場令人難以置信的勝利。
二戰期間,他們在中緬印戰區營救了被日軍包圍的英軍緬第一師。
救援任務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次襲擊導致日本人傷亡慘重。
馬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