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勸世良言夢幻傳,全承天命起金田。拜上帝中無上帝,太平國里有王權。始為黎民成半壁,終成皇帝敗江山。愚民陳腐蕭薔禍,欺世偷名自墓眠。”
這七言詩,總共56個字,卻詳細地描寫了14年間太平天國的起因、經過、結果。
太平天國運動發生在道光三十年,也就是1851年,整個政權總共經歷了14年。
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由南方人民興起的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也是世界歷史上規模空前的一次農民起義。
從1851年到1864年,在這14年間由洪秀全、楊秀清、蕭朝貴、馮云山等人發動武裝起義,后來建立太平天國。
沒起義之前的洪秀全一心考取功名,七歲入私塾的他,直至30歲,依舊沒能考取功名,四次考試,四次落榜。
在四次的考試中,洪秀全認為自己23年的苦讀不能中榜,這些都不賴自己的能力,而是將責任推到清朝政府。
偶然機會結識了楊秀全等人,帶領漢族和壯族人民在廣西金田村發動武裝起義,在1853年3月定都于江寧,改稱天京。
當初的六人最后的下場都是比較慘的,洪秀全信奉基督教,他創造了拜上帝教,在會眾幫助下發動的起義。自稱為天王,然后將軍權交給楊秀清。
楊秀清自以為有了實權,利用“天父下凡”來要挾洪秀全稱他為萬歲,兩個人之間的矛盾和誤會不斷升級,最后洪秀全讓北王和翼王殺了楊秀清。
而這場內亂之后,太平天國便再無力對抗清軍,打仗節節敗退,毫無還手之力。
洪秀全選擇在1864年6月1日,在太平天國淪陷之日服毒自殺。
西王和南王均在戰場上身亡,北王讓洪秀全殺害,翼王最后被清軍凌遲處死。
太平天國運動對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提供了不少的契機,那為什么太平天國運動只持續了14年?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太平天國滅亡的呢?
要想知道為什么滅亡,就要說一說為什么想起義,而太平天國起義的目的就是“讓農民翻身把皇帝當”,誰不想當皇帝呢?
人人都羨慕皇上,不僅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和地位,還有后宮三千佳麗,但是皇上不是人人都可以當的。
皇帝不僅要才高八斗,學富五車還要有自己的“心機”,為什么這么說呢?
皇帝不僅要管理自己,更要管理下屬,讓所有的大臣都死心塌地地跟著自己,然而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皇帝把大臣們分成“三六九等”,例如清朝官職分為九品,每一品又分為正和從,所以也稱作九品十八階。
每個官職的選拔都有嚴格的規定和數量,確定人數便是第一大事,不能選拔過多或者過少。
而在太平天國運動中,卻封了兩千多個王,一萬多個丞相,底下的小官職更是沒法數得清,這樣的胡亂冊封是導致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的主要原因。
由于太平天國是農民武裝起義,大家就模仿戲文的官職為參考,分為王、侯、丞相、軍帥、組長等十三級,數量之多,讓人咋舌。
最開始起義的是洪秀全、楊秀清、石達開、蕭朝貴、韋昌輝、馮云山六個人,而他們的權利分配的卻不得當。
六個人都是王,而洪秀全在名義地位上都是“老大”,權利也是幾人之中最大的,楊秀清排位“老二”,他可以管控和約束其余四個人。
這樣的權利分配不均勻,遲早會釀成大禍,為以后的內亂之戰留下禍亂。
再后來出兵打仗,當初的六個人,有的死傷,有的被洪秀全趕走,六人之中只有洪秀全一個人。
他怕沒有人再忠于自己,他害怕底下的人會造反,于是他想到用錢和官職收買人心,給大家錢財和官職,便于管理人員。
可是卻封賞兩千個王,一萬多丞相,兩萬個將軍,整個軍隊里沒有小兵了,都是高官貴人了,還有誰會用真心去打仗呢?
這個團隊里,人人都是領導,這樣的團隊怎么會有發展呢?后來大家通過賄賂洪秀全得來領導的官職,在為官的人群里不斷地出現庸才,這導致團隊無法正常運行。
團隊里的高官擁有權利,開始吃喝享樂、不思進取,甚至團隊里起內訌,里面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心思,沒有為整個團隊考慮。
太平天國的權利分布得過于松散,沒有一個固有的完整體系。
在太平天國的后期,各個王爺,將軍之間勾心斗角,互相傷害,內部人員不合加上洪秀全的各種猜忌和猜疑,內部政權分裂,以至于無法抗衡清朝,所以被消滅。
王可是古代很重要的爵位,一下封賞2700多位王,確實讓人大吃一驚,早在秦始皇時期,就把王看作和天子一樣重要的。
在清朝及其他朝代,王的爵位都是皇親國戚或者是皇帝的親弟弟親哥哥才能享的尊榮,其他的外姓人一概不允許封王。
皇帝封賞王,為的就是鞏固自己的地位,讓王爺等人更加效忠于自己,為什么太平天國要大肆封賞王位,難道也是為了自己的政權穩定?
據歷史記載,起初太平天國也只是分為東南西北翼五個王,分別為天王洪秀全、北王韋昌輝、東王楊秀清、南王馮云山、西王蕭朝貴和翼王石達開。
在經歷天京之變后,只剩下翼王石達和洪秀全,翼王石達也帶兵離開了洪秀全。
當時的這種情況是洪秀全沒有想到的,他也曾說過,再也不封王了。可是后期為什么反悔了呢?
主要有兩個原因,后期的太平天國運動屬于落寞了,洪秀全就靠著給人官職留住人在自己的軍營里。
還有一個原因,因為東王楊秀清的事情讓洪秀全留下陰影,讓他不再相信任何一個人,所以大肆封賞王位。
封王的這個事情在后期是快速籠絡人心的方法了,也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了,從1個到6個,從6個到2700個,數量漲幅速度之快,也奠定了后續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因素。
洪秀全甚至定下:天王(洪秀全)萬歲,東王九千歲,依次往下排列,排到翼王就只剩下五千歲,這樣的排列和排序既無知又可笑,為以后的內亂奠定了基礎。
確定了人員和兵力,太平天國開始進行起義了,洪秀全打算帶領部下,攻下武宣縣,成功之后,就一舉進軍永安。
在“永安勝仗”之后,馮云山和蕭朝貴先后在戰亂中去世,那空出來的王位怎么辦?
當然是補全了,在1854年又陸續將秦日綱封為燕王,胡以晃封為豫王。
這兩位對太平天國運動的發展立下汗馬功勞,為太平天國運動付出的功勞比較多,得到洪秀全等人的信任和賞識。
這個時候,封王還是按照功勞和付出的多少,王的名號也是稀缺的,“含金量”也是比較高的。
兩個王的加入,大家是不是以為整個團隊進入到了上坡路?以后的道路是不是該順風順水了呢?可不是,千萬別忽略內部的矛盾。
早在封六個王的時候,矛盾的種子就埋了下來,這些內部矛盾得不到良好的解決,這些矛盾就像雪球,越滾越大,這場內部的矛盾遲早會爆發的。
在天京事件之后,內部問題的事件終于要爆發了,這件事情的起因沒有人能說得清楚,正所謂一個巴掌拍不響,更何況涉及到這么多的人。
可以確定的是,團隊里的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小九九”,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打算,而這個時候洪秀全自己就已經想統領兵權。
洪秀全看著掌握重權的楊秀清,心里不舒服,打算將楊秀清的兵權收入囊中,讓自己更有威望,于是他開始使用計策。
洪秀全使用離間計,利用韋昌輝和秦日綱對洪秀全的信任,洪秀全教唆兩人殺害楊秀清,并且收了楊秀清的兵馬。
楊秀清的兵馬轉移到了韋昌輝和秦日綱的手里,洪秀全覺得自己得到兵權勢在必得,于是想殺了兩個人。
但是洪秀全想不到,因為這次卻是自己失去了更多的兵馬和人心,實在是因小失大,得不償失了。
翼王石達是個有計策的人,他看穿了洪秀全的內心,對于洪秀全這個想法,石達是后怕的,同時也是心灰意冷的。
石達害怕自己手里的兵權,早晚也會被洪秀全收走,怕因為奪得兵權而殺害自己,于是連夜帶著自己的親信以及十幾萬的兵馬離開洪秀全。
石達帶走了大批量的兵馬和人才,使得洪秀全孤立無援,這使得太平天國的氣息越來越弱,面對敵人毫無還手之力。
孤立無援的洪秀全手里缺少兵權和人才,日日寢食難安,看見太平天國的勢力越來越弱,太平天國運動無法正常運作。
洪秀全眼看著自己手下的人員都離開自己,于是打算大批量封王來穩固自己的政權和地位,讓剩下的人員繼續效忠于自己。
據史料記載,從1862年開始,洪秀全開始封王,一下封到百余個,然而這是一個開始,一直封下去,鼎盛的時期一共有2700多個。
14年間,封賞將近3000個王,那太平天國要是在歷史上存在的時間再長一點呢?會不會整個軍隊都是王了?這樣實在有點諷刺的意味。
近3000個王,再夸張一點,這個王比兵都多,要是在軍隊里,喊一聲王爺,大家得一起回頭看吧。
最開始,六個人的時候,每位王爺都確保擁有權力和兵力,可是后來數量大增,導致每個人分到手的實權比較少。
所以到中后期封賞的王爺們也只是個空架子,也只是簡單地擁有封號和名號。
到了最后期,連王爺們的封號都想不出來了,因為可用的“好名字”不夠了,所以最后期的王爺連個名號都沒有了。
根據史料記載,太平天國的官階分為:“王、列王、天將、朝將、神將、主將、佐將、義、安、福、燕、豫、侯”分的等級倒是足夠精細。
但是侯的位份卻排到了最后面,可見侯的位份最低,而且沒有丞相的存在,這樣的排序實在讓人匪夷所思。
亂成一團的官職體系,實在讓人摸不出個門路,明明侯是中國古代的五等爵位之一,侯爵在其中排位第二,擁有不可忽視的地位。
而在太平天國中侯爵卻排在最后面,確實讓人不理解。
太平天國的領導者盲目地整理官職,急于和清朝區分開來,所以照著戲文里胡亂排序,這也是缺少治理國家的經驗導致的。
太平天國時期不只是單單封王的數量多,就連丞相就有1萬多個。
我們了解到自從秦武王開始,設置丞相,基本都是有兩個丞相,分為左丞相和右丞相,稱為左右丞相,作為相邦的副手,而清朝則是沒有丞相的。
在古代丞相是輔佐皇帝總理百政的官員,丞相是百官之長,百官之首,丞相的地位僅次于皇帝,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丞相擁有無上的權利,而這個丞相也不是人人都可以當的,不僅要為皇帝出謀劃策,更是為皇家做出杰出貢獻的。
太平天國運動的時候,洪秀全為了和清政府對抗,所以在選舉丞相的時候也是反著來的,清朝沒有丞相,那么好,太平天國瘋狂選舉丞相。
太平天國按照周禮,建立六官制度,就是說有六個大丞相,這些大丞相下面又細分為正、又正、副、又副,這樣算下來,就有24個丞相。
然而這24個丞相是最早期的,到后面發展越來越多,跟封王是一樣的經過。
除了上面提到的丞相,還有左右丞相、殿前丞相等等,丞相的數量根本數不過來。
據統計,在太平天國后期,平均50個人里,就會有一個丞相,那么5萬人里,就有1000千個丞相,要是軍隊人數有50萬人呢?那丞相的數量足足達到了1萬人。
丞相和王的職稱一樣,變得不再“值錢”,變得沒有了價值,然而這些丞相和王缺少他們存在的意義,這樣的胡亂加封不僅沒有使太平天國運動變得完美,反而加速了太平天國的衰敗。
還有其他原因,洪秀全等人帶領的大多數都是農民,而農民階級不是當時社會的新生產力和代表,當時的農民群體有階級層面的限制。
缺乏科學思想理論的指導,沒有先進階級的領導,所以農民群體無法提出正確且完整的政權模式,更無法提出正確的改革方向及方法。
太平天國運動后期與民眾脫離,摒棄了最初的想法,最初明明是想讓農民有地可種、有衣可穿、讓農民過上更好的生活。
而后期統治者卻讓曾經的農民群體建造宮殿,甚至進行“選秀”,這就已經和他們當初的目的背道而馳,使得統治者缺少民眾的支持和信任。
太平天國運動大規模地反對中國傳統思想,帶著西方的宗教色彩,這些都是導致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原因。
總體來說,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原因是缺少重要領袖和改革的新思想,在農耕的格局下太平天國運動屬于落后的核心思想,屬于落后的政治體系,不符合歷史的要求,所以失敗是必然的。
太平天國運動是以宗教組織來組織群眾,思想上困在拜上帝教,這不科學,反而間接害了農民群眾。
而太平天國運動領導人屬于農民階級,這樣的階級存在思想上的局限性,不能提出完整的政治綱領,也無法保持內部的團結,所以這場運動是必然失敗的。
太平天國運動是反封建和反帝國主義的運動,帶領農民群眾打響了“第一槍”,對于太平天國運動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
整體運動雖然失敗了,但是打破了舊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打擊了封建統治階級。
不僅如此,運動中大大鼓勵人民群眾一起對抗封建王朝的勇氣和信心,對帝國主義有所打擊,給想侵略中國的列強重重的打擊和教訓。
同時,太平天國運動的農民階級不具備優良的作戰條件和素質,也沒有正確的領路人,這也是為后人留下了教訓。
只有看到曾經的歷史經驗和教訓,才能讓后人借鑒,讓后人摒棄壞思想壞理論,才能更好地發展下去,所以太平天國運動需要從正面和負面同時看待歷史。
太平天國運動給大家帶來的歷史意義不容小覷,希望大家謹記歷史,讓祖國有更好的發展,讓子孫后代過上更好的生活。
王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