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1938年3月底的一天晚上十一時,毛澤東會見來中國幫助八路軍抗戰的加拿大共產黨員諾爾曼·白求恩大夫,同他進行長時間的親切談話,談到西班牙人民進行的反法西斯戰爭和中國抗戰的有關問題。
在討論建立八路軍戰地醫療隊問題時,白求恩說,如果有戰地醫療隊,前線的重傷員百分之七十可以救治,毛澤東對這一點十分關注,熱烈支持建立戰地醫療隊的提議。談話一直進行到次日凌晨二時。
白求恩,全名亨利·諾爾曼·白求恩(Henry Norman Bethune,1890年3月4日—1939年11月12日),加拿大共產黨員,著名胸外科醫師。
白求恩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鎮,1916年,畢業于多倫多大學醫學院,獲學士學位。1922年,被錄取為英國皇家外科醫學會會員。1923年,白求恩通過嚴格的考試,成為英國皇家外科醫學院的臨床研究生。
1926年夏天,白求恩感染上了肺結核。在治療的過程中,他發明了“人工氣胸療法”,并在自己身上做實驗,大獲成功。1928年初,病愈后的白求恩回到加拿大蒙特利爾,成為麥吉爾大學皇家維多利亞醫院加拿大胸外科開拓者愛德華-阿奇博爾德醫生的第一助手。
期間,他發明和改進了12種醫療手術器械,還發表了14篇有影響的學術論文。1931年夏,白求恩和美國費城皮林父子公司簽署了特許專利協議,后者負責全權制造和銷售由白求恩發明、并以“白求恩器械”命名的外科手術器械——這類器械共有22種之多。這些器械在當時處于極為領先的地位。1933年,白求恩被聘為加拿大聯邦和地方政府衛生部門的顧問。1935年,被選為美國胸外科學會會員、理事。
1936年至1937年,白求恩來到西班牙,作為支持國際反法西斯志愿者投身西班牙內戰。在此期間,他創辦了一個移動的傷員急救系統,成了日后被廣泛采用的移動軍事外科醫院的雛形。為了輸血以搶救失血過多的傷員,他改進了運輸血液的方法,在醫學上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1937年,白求恩離開西班牙一段時間,回到美國和加拿大進行反法西斯宣傳。按照計劃,他本來是要回到西班牙的。
此時七七事變爆發。白求恩注意到中國的反法西斯戰爭升級。考慮到西班牙雖然需要援助,但一批美國的醫生已經啟程去了西班牙,中國比西班牙更需要醫療援助。他也考慮到,在西班牙取得的戰醫療經驗,拿到中國一定有極大的價值。于是他決定到中國。
他通過一個國際援華委員會做好準備。1938年1月2日,他帶著足夠裝備幾個外科醫療隊的設備和器材,乘坐“日本皇后號”海輪,從溫哥華啟程去香港。
1月20日,他抵達香港,三天后乘坐飛機到了武漢。2月22日,白求恩乘火車離開漢口,趕往晉察冀邊區。他離開漢口十天后,有一些新聞記者發回美國消息,說他已經遇害了。
事實上,他離開漢口一天之后就到了鄭州。在鄭州,他又乘坐同蒲線趕往山西臨汾,在那里,他趕上日軍的轟炸,無法前行。
2月28日,白求恩遇到一位八路軍的軍官李少校(傳記沒有提及李的名字)。李少校用騾車運輸糧食,也一起拉著白求恩的設備。他們穿過硝煙彌漫的戰場,日軍跟在他們后面不遠。
3月4日,白求恩在河津度過他的48歲生日。3月10日,白求恩到達了韓城。在韓城,他等了一個多星期,才有西安派來的卡車,把他們接到西安。
3月底,他到達了延安。
白求恩來到延安的第二天晚上,毛澤東在鳳凰山麓的窯洞里親切地會見了白求恩。這是他們僅有的一次會面。
白求恩來到窯洞門口,毛澤東迎了出來,緊緊握住他的手,把他請進窯洞。白求恩從貼胸的衣袋里掏出黨證,鄭重地交給毛澤東。毛澤東詢問了白求恩一路上的旅行情況,又問到他過去在西班牙戰地醫療的事。
白求恩告訴毛澤東:“根據我在西班牙的經驗,如果能在戰場上立即給傷員們治療,我敢說,75%的傷員一定能得到搶救。這就是說,醫療隊必須到前線去,到戰壕附近去。”毛澤東對此非常感興趣。
在談到解放區的發展時,毛澤東告訴白求恩:
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戰場的暫時優勢正在消失,解放區人民的抗日情緒越來越高。除了有訓練的軍隊之外,共產黨在農村組織了很多游擊隊。人民一起來,日本侵略者將要完全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
談話進行了3個小時。毛澤東的講話,給白求恩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表示要到前線去,到晉察冀邊區去:
一個軍醫的戰斗崗位應該是離火線最近的地方。在那里,我將使75%的傷員迅速恢復健康。
白求恩有寫日記的習慣。回到住處后,他把這次會見的情況詳細地記錄了下來:
我在那間沒有陳列的房間里和毛澤東面對面坐著,傾聽他從容不迫的言談的時候,我回想到長征,想到毛澤東和朱德在那偉大的行軍中怎樣領導紅軍經過兩萬五千里長途跋涉,從南方到了西北叢山里的黃土地帶。由于他們當年的戰斗經驗,使得他們今天能夠以游擊戰來困擾日軍,使侵略者的優越武器失去效力,從而挽救中國。我現在明白為什么毛澤東那樣感動每一個和他見面的人。這是一個巨人!他是我們世界上最偉大的人物之一。
接下來對事,我們都知道了。白求恩很快來到晉察冀邊區,幫八路軍建立起戰地醫院,制定了科學的醫護制度,推廣輸血搶救傷員的手術,還為八路軍培養了一批醫護人員。
他對工作有著近乎偏執的嚴格要求和狂熱的奉獻精神,贏得了八路軍戰士對他的熱愛。他和聶帥成為好朋友。
白求恩和聶帥一起接受采訪:
但不幸的是,因手術中被細菌感染轉為敗血癥,1939年11月12日凌晨逝世。
12月21日,毛澤東為八路軍政治部、衛生部將在一九四〇年出版的《諾爾曼·白求恩紀念冊》寫寫《學習白求恩》一文,指出:
一個外國人,毫無利己的動機,把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當作他自己的事業,這是什么精神?這是國際主義的精神,這是共產主義的精神,每一個中國共產黨員都要學習這種精神。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表現在他對工作的極端的負責任,對同志對人民的極端的熱忱。
我們大家要學習他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從這點出發,就可以變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
這篇文章編入《毛澤東選集》時,題為《紀念白求恩》。這篇文章后來和毛澤東的另外兩篇同一時期的文章《為人民服務》和《愚公移山》一起成了大陸民眾都要熟讀成誦的“老三篇”。白求恩的名字因此而在中國家喻戶曉。
馬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