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中國歷史五千年以來,孕育出無數燦爛的文明,而其中還包括神秘奇特的便是喪葬文化。
自古以來,中國人都認為死亡是人生大事,因此對于人死后也是極為重視的,而中國傳統講究五行八卦,風水龍脈。因此在已死之人的喪葬禮儀上,就有諸多不同的講究說法。
最簡單最普通的喪葬習慣,便是在墓穴中放入死者生前喜愛的物件,再復雜一些的會算好風水地段,冢內放入華貴的陪葬品,而一些有錢有勢的人則會設置更加奇特的陵墓,比如說為一個人建筑多個陵墓,用來混淆視聽。
再比如為了找到所謂風水寶地,便會將這個人的陵墓想方設法的放置在難以企及的地方,像其中有些人算到某片海域是個風水寶地,那在海中如何修建陵墓呢?于是他們就先將陵墓修在船上,將船駛到指定地方將船砸破,以沉船為墓。
而我們對于墓也有多種叫法,如墳、墓、冢、陵。雖然它們都指死去之人所埋葬的地方,但這么多種區別叫法,它們之間又有什么不同呢?
現在我們通常是將“墳”和“墓”,合在一起稱為墳墓,但其實兩者也有區別。
埋葬死人之地,筑土為墳,穴地為墓,這便是在說,墳是指的高出地面的土堆,而墓則是平與地面的。
一般來說墳是最為簡陋的一種,多是普通的老百姓用的,對于墳墓的要求不太高,也沒有什么陪葬品,通常只能將草席一卷,入土為安,在上面堆起一個小土堆,表示這是一座墳。
而墓則稍稍比墳要好一些,墓與墳相比,首先它沒有高高隆起的土堆,它放尸體的地方主要是地下的墓室,且一般配備棺材,墓的選址也會精挑細選,下葬的時間也會先讓人算好,甚至會專門請人修筑墓碑。
但墳和墓的區別還有一種說法,說在商周時,紂王將比干挖心,而后面武王伐紂,就下令將比干的墳墓加高,以此來表示比干死不瞑目。所以也有人說,含冤而死的人就要在他的墳墓上堆出高聳的土堆。
當然,隨著后來人們生活普遍提高,墳與墓也被我們合成了一個詞語,墳墓。
冢,高墳也。——《說文》冢的本義便是指,高而大的墳。如今我們所熟知的冢,例如諸葛亮衣冠冢、曹操七十二疑冢。因此可見,冢的規模是比墳墓大很多的,而且多數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修建的,并不是平民百姓所能企及的。
而所謂衣冠冢,多數是為征戰沙場的將士軍官所準備的,戰場上人數眾多,若是戰死,尸體一般找不回來。
所以就會將死去之人留下的衣物,來代替本人下葬,所以被稱為“衣冠冢”。而衣冠冢內沒有尸體,但陪葬品卻不會少,因此衣冠冢也成了盜墓賊的首要目標。
冢的規模已經是很大了,因為它一般是王侯將相才能修筑,但陵卻比冢的規模還要大很多。
陵的本義是“翻越大山的意思”,而這個字是作為皇帝的墳墓所專用的。古時候都認為天子的運勢,便代表著國家的運勢,因此對于皇帝的埋葬之處可以說是費盡心思。
我們一般說陵都會說;皇陵、陵寢、陵墓群,由此可見陵的規模可以說無人能及的。規模大的皇陵堪比一個大型的宮殿,為了彰顯皇家的威嚴,自然也有數不清的奇珍異寶用于陪葬。
更為兇殘的還會用活人進行陪葬,為了防止被人偷盜,通常還會在陵墓中設置無數的機關陷阱。
一般一個皇帝的陵寢會在他還在世時就開始修筑,據說為了配得上皇帝的身份,大多數的皇帝都會挖山做陵。我們熟知的秦始皇陵,就是依于驪山,秦始皇陵規模之大,我們至今也沒有將其完全挖掘出來。
而秦始皇陵里,還有著“世界第八大奇跡”的兵馬俑,可謂氣勢恢宏。
這些便是幾種叫法之間的不同了,但除此之外,在墓葬上還有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神秘說法,雖然隨著土地的開墾、火葬的興起。如今已經沒有了多少墓葬的文化,但我們依舊能從一些史料記載,和小說作品中窺見這獨特文化的神秘面容。
金熙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