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公元1271年,忽必烈取《易經·乾篇》中的“大哉乾元,萬物資始”這句話中的“元”字,在大都(今北京)建立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統治的大一統王朝——元朝。
自此,元朝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開創中國行省制度先河。
只不過由于中后期社會矛盾愈演愈烈,最終導致全國各地無數老百姓,揭竿而起,元朝也就此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
據歷史資料記載,從元朝建立到公元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并成功北伐將元廷擊退到漠北一帶,元朝總共存在了98年的時間,可事實果真如此?
其實,這不過是以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時間,作為判斷方式。不少史學家認為,元朝真正覆滅的時間,應該是到北元孛兒只斤·額爾孔果洛額哲,向后金獻上傳國玉璽。
這就和北宋與南宋一樣,當北宋遭受靖康之恥,宋徽宗與宋欽宗被俘虜到金國以后,趙構遷都臨安建立南宋,難道因為這一原因,人們就能將北宋和南宋之間的關系完全抹去?
稱宋朝已經在靖康之恥中徹底滅亡,這顯然是不對的。可為何從古至今,人們對元朝的認知卻是國祚僅有98年呢?這就要從“天下正統”開始說起。
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的天下正統主要分為兩方面,其一:皇帝是上天的代表,也就是天子。皇帝頒布的法令,也就是上天的意思,所以人們都必須要信奉他。
因此,只要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中國歷史上所有農民起義的時候,都會和“受命于天”這四個字扯上關系,意思也就是說,我是聽了老天的指令才起兵造反,絕對不是我個人想當皇帝。
其二,天底下只能有一個皇帝,其他的都只能稱為“王”,這一點從清朝不同時期,對待歐洲各國的態度也可以看出來。
當西方列強剛開始和清朝接觸的時候,乾隆皇帝自稱天朝上國,所謂的英國皇帝、法國皇帝,那都不是皇帝,只是偏遠地區的王而已。可等到真正被打疼了、打怕了,慈禧才改口承認:“嗯,西方也是有皇帝的”。
正因如此,所以明朝不承認北元或者蒙古國這個政權,其實也很容易理解。朱元璋在《登極詔》中寫道:
“天命真人(即元世祖忽必烈)於沙漠,入中國為天下主,傳及子孫百有余年,今運亦終”。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元朝第一個皇帝忽必烈從漠北發展起來,最終進入中國成為天下共主,至今差點百年,不過運勢也已經終結。
朱元璋承認中國的上一個正統是元朝忽必烈,那么下一個正統要么是自己,要么是逃到漠北的北元殘余實力。試問站在朱元璋的角度,誰才是真正的新的正統?
那些漠北的殘余勢力,僅僅只是和上一個正統有血緣關系而已,而自己才是上天新立的正統。因此,在明朝眼中,北元政權也就只有王、沒有皇帝。
那么被朱元璋趕到漠北以后,北元的發展又如何呢?這就要分為三個階段來講。第一階段,即朱元璋和朱棣兩位帝王的領導下,明朝對北元一直都是壓制進攻狀態。
前有朱元璋仿效周朝使藩王戍邊,后有朱棣設立九邊重鎮對北元可攻可守。在這個時間段里面,北元基本上都是被動挨打的狀態,難以對明朝形成有效的反擊。
第二階段,可永樂大帝朱棣,在第五次北征中途駕崩之后,明朝的戰略方針再難得到統一,面對北方蒙古國的時候,也從進攻轉變為守御。
沒了明朝的壓力,北元的發展變得輕松起來,甚至還在明英宗朱祁鎮在位期間,發動對明朝的進攻。而后續土木堡之變的事情大家都清楚,大明“戰神”朱祁鎮不小心兵敗被俘,北元發展迎來新的高潮。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在此次戰斗過后,明朝后續皇帝們只能通過內廷宦官來制衡文官集團,以保證帝王的指令和意志能夠被貫徹。這也是為什么中國歷朝歷代中,明朝的黨政之爭最為嚴重,甚至到了后期,崇禎皇帝無奈發出“諸臣誤我”的吶喊。
而盛極必衰,第三階段也很快到來。北元內部也發生動蕩,國師也先后被殺,國家迅速衰敗分裂,這讓明朝迎來喘息時間的同時,也讓后金找到了機會。
最終,在經過數十年的發展以后,后金推翻北元并進一步威脅明朝,這些都已是后話。
何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