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華夏文明發展到現在,一直有“逝者為大”的說法講究。
字面意思理解很簡單,一個人生前不管如何,在他死后一切都將消散,活著的人不管和他有什么恩怨,都要保持對逝者的敬重、對生命的敬重、對天理的敬重。
至于說法的起源已經無從深究,但筆者可以肯定地告訴諸位一點:孔孟時期已經就有流傳。
因為在傳統觀念中,人的死亡并不是真正的離世,而是前往了另一個世界,特別是《宅經》中還為人們亮明了兩個概念,即“陰陽”。
生者居住的房子叫“陽房”,逝者居住的地方叫“陰房”,若是陰陽不均,就容易招惹晦氣。
即便分得再怎么清,子孫后代仍然和自己的祖先擺脫不了關系,有人在祭拜祖先的時候還會常常祈愿,希望他們可以在另一個世界保佑自己。
就旁人而言這都無可厚非,畢竟這種觀念早已深入人心。
在這個基礎上,民間也有了許多特別的習俗,比如“頭七”,即人在離世后的第七天魂魄會回到自己的家中,生者則需要準備許多東西,供祖先進行“享用”。
當然很多人將其定義為封建迷信,筆者個人也能夠理解,但這種說法到底有沒有依據,科學界里曾做了兩個實驗,早已給出答案,今天咱們就來好好聊一聊。
人固有一死,身處禮儀之邦的華夏,流傳的習俗講究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咱就拋開“頭七”不言,就拿過去流傳的什么地獄、閻王、黑白無常等去說,神州大地上的陰間文化從來都不曾消逝。
“頭七”則顯得比較特殊,興起于民間信奉于民間,直到現在都還在被許多人踐行和流傳。
這一天又被稱之為“回魂夜”,逝者被鬼差送到生前居住的家中,子孫后代要準備一些大魚大肉進行“款待”,供逝者進行“食用”。
當然這里的食用并不是真正的“食用”,而是我們現在常說且常做的“祭拜”。
所有準備工作做好后,生者要藏到自己的被窩中,生怕逝者被子孫后代的誠意所感動,然后“賴”在家中不走,最終導致陰氣變重,從而影響到全家人的運勢。
習俗就是這個習俗,既然能流傳到今天,必然有著一定的道理,從科學的角度去探究分析,這主要歸于兩個方面。
筆者在這里問諸位一個問題,人是由什么組成?
除了一些特別科學和專業的說法,無非就是肉體和靈魂,從這個角度出發,逝者在離去后留下了一對軀體,靈魂自然也得到了印證。
很多人認為這樣的說法過于荒謬,科學家早已為我們進行了實驗佐證。
參加實驗的為6個瀕臨死亡的老年人,所有人躺在精準稱重的刻度床上,由電腦和人工雙重記錄,看看在離世的那一瞬間,人的體重有沒有變化。
所有老人在離世后,體重都統一下降了21g。
那么問題來了,人在沒有受到任何傷害的前提下,體重卻意外下降了21g,并且所有老人的體重都是統一的,這是什么原因?
這個東西有沒有可能是靈魂?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科學技術確實很發達,但它不能佐證的東西,或者說人們看不到的東西就一定不存在嗎?
你認為不可能,這正是時代的發展局限了你。
放到宋朝,你說未來會有智能手機,人們可以視頻玩游戲,我估計最多會有人罵你一句“神經病”,因為特定的環境下決定了他們的思維。
對于這個說法,大部分人都認為起源于佛教,但科學試驗也進行了佐證。
何為輪回?即人在離世后靈魂又輪回重新投胎成為另一個人,前生受更多的苦,來世則會享更多的福,所以有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進行行善施恩,言外之意又叫修行。
對于這樣的觀點,筆者不想做太多的贅言,咱們只說靈魂是否存在。
西方曾有科學家做過這樣的試驗,即人類死亡率調查,目標人群為損人利己的人和助人為樂的人。
結果是顯而易見的,前者的死亡率高于后者的4-5倍,這不是聳人聽聞,而是經過相關研究才獲得的數據。
人之初性本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話雖這樣講,可為什么在現實生活中都得到了兌現?那有沒有一種可能,就是上一世這個人得到了回報,所以他這一世仍然堅守這樣的初心?
當然這只是一種猜測可能,誰又能保證看不見的一定不存在呢?
說到底,頭七回魂的真實性仍然無法定論,關鍵在于人們如何去看這件事情。
歷史發展到現在,即便它真的被證明為不存在的東西,但早已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這不僅僅是對孝道的踐行,更是對個人心理和精神上的一種安慰。
文章結尾之時,送給諸位一句話: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人要懂得珍惜當下,珍惜眼前人,珍惜自己的擁有,不懂得珍惜眼前人,擁有再多我們也只會始終覺得有所缺失。勿忘知足,勿忘接納,你擁有的并不少,請懂得珍惜。
丁夕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