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西游記》“八十一難”故事經歷了一個逐漸發展演進最后直至成熟的階段,而且每個階段都有其獨特之處。“八十一難”故事的演進有其多方面的原因,包括歷史、社會、文化、民俗、民族心理、文學自身發展變化等諸多方面的因素。
玄奘取經故事是在唐朝發生的一個真實的歷史故事,這樣一個真實的歷史故事得以在近千年的中國文化長廊中經久不衰,并最終發展成一部文學巨著,必有其自身方面的原因。
首先從玄奘自身來看。《大法師傳》中有記載玄奘西行求法的目的是為了以問所惑,取經釋疑。于是結侶陳表,在有詔不許的情況下,其他人都退縮了,只有法師一人頑強不屈,獨自走上了西行之路。
其實在中國歷史上玄奘并非西行求法的第一人,早在三國時期就有佛教徒朱士行西行取經,但他只到了于闐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和田地區。
玄奘是諸多西行取經之人中的佼佼者,他不改初心,堅持西行,在經歷諸多艱難險阻之后,終于求得真經,安全回國。這樣的事件在當時的社會中本身就具有傳奇色彩。
玄奘那種面對困難永不言棄、堅韌不拔的精神足以令人對玄奘產生敬佩之情。玄奘回國后,他的事跡震動朝野,影響極其深遠這是玄奘西行取經故事得以流傳的內在原因。
其次,得益于當時統治者對玄奘取經事件的大力宣傳引導。雖然玄奘并非奉詔出行求法,但是他取經歸來后受到唐太宗的大力贊揚。
唐太宗不僅欽賜弘福寺和弘法院供他翻譯佛經,為翻譯佛經提供良好的物質條件,還要求玄奘講西行途中的見聞著錄成書,也就是后來的《大唐西域記》。
由皇帝親自批閱,給予極高的評價,在國中大肆宣傳玄奘西天取經的事跡。要求玄奘經常上表與太宗探討佛學之事。
常言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統治者的重視和大力宣傳使玄奘取經故事在當時盛行一世,為玄奘取經故事的流傳和后世的改造提供了堅實的政治保障。進而使后來人不斷敷演玄奘西行取經的故事,促進其走向神化的道路。
最后,玄奘在佛經翻譯史上的卓越地位是其名垂千古的決定性因素之一。根據《法師傳》卷十記載,在唐代佛經翻譯史上成就最高的當屬玄奘。玄奘一生共翻譯佛經75部,1335卷占據唐代譯經總數的一半以上。
玄奘所譯佛經不僅數量繁多而且質量極高,玄奘精通佛教教義、梵語和漢語,譯文講求通俗易懂。季羨林先生在其《中印文化交流史》中指出:“以佛教文化為背景所產生的巨大影響,無論是在佛教僧眾中或在世俗大眾中,無論是在當時或在后世,都具有普遍意義?!?/strong>
基于這一優勢,玄奘西行取經故事才較之同類史實更為世人所熱衷,進而演化成婦孺皆知的西游作品,而佛教所涉各個領域也就成為西游題材傳播的最早、最直接的陣地。玄奘開辟了中國佛經翻譯史上一個的新時代。同時玄奘西行途中的見聞也為大唐了解研究西域各國提供了豐富的資料,玄奘成為中印兩國文化交流和建交的功臣之一。
朱光潛先生認為美主要有“壯美”和“優美”兩種類型,然而在中國古代文學藝術中還有一種“非奇不傳,以奇為美”的價值取向——奇美。
所謂奇美不僅包括“壯美”和“優美”的審美特征,還包含與眾不同的內涵。它認為藝術價值在于表現人自由生命的存在。
為了滿足人民的獵奇心理,作者在進行文學創作時會將這些社會現象加以神化處理,以此來吸引更多的讀者。
這種尚奇的文學創作手法在戲曲、詩歌等文學形式中普遍存在。如《聊齋志異》中的花妖狐媚形象的塑造一是為了滿足讀者的獵奇心理,二是為了滿足知識分子對女子美色的欲望。
除此之外,古代宗教為了宣傳教義滿足信徒求佛保佑、降福免災的愿望,相信鬼神精靈、地獄冥府確實存在經常將佛教教義與予以神化,也是這種情節審美觀念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于是與此息息相關的各種怪異故事也就為許多人所喜聞樂道。另外在文學創作中,很多文本都屬于單純故事,作者的創作意圖主要靠情節本身得以實現。
除故事情節外吸引讀者別無手段,這也自然促使作者通過離奇的故事、曲折的情節、波瀾的文筆、偶然的巧合等手段來達到吸引讀者的目的。
這種“以奇為美”的文學審美觀念正是社會發展同時也是小說自身規律發展的必然結果?!段饔斡洝贰鞍耸浑y”故事正是以宗教故事為基礎進行加工創作,以夸張的筆法和和奇幻的想象著稱。
民俗風情和民間信仰對于《西游記》“八十一難”故事的發展非常重要的。
鐘敬文在《民俗學概論》中寫道:“民俗的娛樂功能顯而易見,人不可能日復一日、永無休止地勞作,必須在適當的時間進行適當的娛樂活動,休息體力,調節精神,享受勞動成果,進行求偶、社交等活動。世界上沒有哪個民族沒有節日。游戲、文藝、體育的民俗,它們是人類生活的調節劑?!?/strong>
《西游記》“八十一難”故事向讀者描述了奇幻的世界,塑造了豐富的人物形象。這些奇幻的藝術形象都有民俗風情和民間信仰的影子。民俗學涉及的層面非常廣泛,包括物質、精神和社會等方面。
“八十一難”故事涉及精神層面的民俗主要是諸神崇拜和神話傳說故事。
從《法師傳》開始,“八十一難”故事逐步走向神化的道路,這些神化創作并非作者憑空想象而來。眾所周知,藝術來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這些神話人物形象必然有其現實的依據。
《取經詩話》中玄奘的守護神是毗羅天尊,玄奘遇到困難只要大喊一聲“天王”就可以化險為夷?!短迫匚魈烊〗洝贰段饔斡涬s劇》直至百回本《西游記》,玄奘西行取經的守護神逐漸演變成觀音菩薩。
百回本《西游記》“八十一難”故事中的助力幾乎全是神仙,出現最多的則是觀音菩薩、四海龍王、土地公公等。這些神仙一般都具有長生不老的特點,這一創作主要源于古代人民對生命的敬畏之情,他們以一種精神寄托的形式存在。
通過塑造長生不老的神仙來寄托自己對生命的渴望,企圖通過神靈的保佑來免除災難和禍患或者實現自己的愿望。
古代統治者宣揚只有善良誠實的人才會得到神靈的庇佑,祈禱的愿望才能實現,這也是統治者統治民眾的思想工具。
總而言之,“八十一難”故事從唐代的《大唐西域記》《法師傳》到《取經詩話》到雜劇《西游記》最后直到明代中葉最終成書經歷了幾百年的歷史,經久不衰。
從這個演變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幾條規律:一是人物形象的不斷豐富;二是故事情節的不斷完善;三是文學價值和影響領域不斷擴大。
金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