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北極熊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海冰上度過,它們的分布僅限于海冰覆蓋的區域。
很多人以為北極熊生活在北冰洋沿岸的陸地,其實不然,海冰表面才是北極熊真正的家。
雖然近岸地區的海冰上北極熊的數量更豐富一些,但在遠洋地區同樣有北極熊生活,甚至在北極點附近都有它們的蹤跡,目前發現北極熊的最高緯度高達88°N。
正常情況下北極熊的主食是海豹,其他的重要獵物包括白鯨、海象等也都是海洋動物。它們通常在冰面上捕獵,趁海豹等換氣的機會將其捕殺。
因此,北極熊不喜歡太厚的海冰,這樣的海域沒有海豹換氣所需的呼吸孔。當然,一望無際的海面也不適合北極熊生存。
所以,北極熊最喜歡的生境就是海冰和開闊海面相間分布的海域,海岸邊和冰間湖附近最適宜北極熊生存。
正因為北極熊主要棲身于海冰上,其主要獵物也都是海里的,因此專家將其歸類為海生動物,盡管它的形態結構看起來像陸生動物。
北極熊學名Ursus maritimus的含義就是海濱熊的意思。不過這個學名還是不夠貼切,因為現代科學研究發現,北極熊不僅生活在北極圈內近海的海濱地區,而且生活在整個有海冰覆蓋的北大洋。
北極熊狩獵、求偶和交配等一系列活動都是在海冰上完成的,唯一需要在陸地上完成的重要生命活動是懷孕母北極熊產仔。
懷孕母北極熊每年晚秋和早冬在雪中挖掘巢穴,隆冬季節在冬眠穴內分娩,第二年三四月份,母熊帶著幼仔走出巢穴,在陸地上逗留幾日就一起來到海冰上。
與棕熊、黑熊的冬眠是為了避開食物拮據期不同,母北極熊冬眠與覓食無關,只是純粹的繁殖策略。北極熊生活在天寒地凍的環境中,而幼北極熊的發育程度卻非常低。
北極熊新生仔只有600克,相比之下,成體遠比北極熊小的獅子、老虎和斑鬣狗,新生仔體重都有3千克。這導致年幼的北極熊抵御外界不利因素的能力很低,它們需要一個相對溫和的微環境,才能平安出生并完成最初的生長發育。
研究發現,母北極熊的生產穴大多位于海岸8千米以內,它們只有在懷孕的年份才會到陸地上冬眠,并完成產仔。大部分地區的公北極熊從3個月大來到海冰上那天起,一輩子都不會再登陸了。
哈德遜灣地處北極熊分布的最南端,這里的海冰在夏季會完全融化,北極熊被迫到陸地上避難,這個時候它們會吃一些垃圾和植物漿果。
有的北極熊能夠單純靠吃垃圾保持體重甚至增重,但研究發現,這不會給它們帶來生殖優勢。
北極熊的消化系統適應高脂肪、低蛋白的純肉食飲食,對植物的消化效率非常低。以牙齒為例,北極熊負責磨碎食物的臼齒退化得非常細小,相比之下棕熊的臼齒得很粗大,而北極熊負責捕獵和切割肉片的犬齒和裂齒則比棕熊更發達。
科學家發現,除了真菌子實體和馴鹿以外,陸地上的其他食物對北極熊的生活幾乎沒有什么貢獻。
盡管大部分地區的北極熊都在陸地上建巢產仔,但波弗特海卻有半數以上的懷孕母熊選擇在浮冰上安家生寶寶。
懷孕母熊建巢需要充足的積雪,使它們在早冬就能挖出雪洞,之后還能被雪蓋住。與波弗特海毗鄰的阿拉斯加北海岸地勢平坦,難以捕捉積雪,這是波弗特海的母熊選擇在浮冰上建巢的原因。
與陸地上相比,在浮冰上建巢少了些安全感。科學家曾經觀察到,有塊大浮冰撞上了巴羅角,導致6只母北極熊的冬眠穴被破壞,它們的幼仔僅有一只活過了冬天。但是,這使得北極熊完全擺脫了陸地的限制,在只有海冰的地方也可以生存。
波弗特海絕不是唯一一個母北極熊在海冰上建巢的地方,西伯利亞的北冰洋海岸地勢與波弗特海沿岸非常相似,這里的母熊多半也是在浮冰上建巢的。
此外,北極熊專家認為在北冰洋遠洋地區還存在著一個相對獨立的北極熊亞種群,這個亞種群周圍沒有任何陸地,母熊無疑要在海冰上產仔。研究者發現,在84°N的高位浮冰上,春天就有大量的母熊和小熊腳印,這些小熊無疑是在冰上出生的。
過去有人認為,北極熊的建巢地對它們的生活至關重要,在沒有建巢地的波弗特海、北冰洋中心等地沒有北極熊的定居種群,都是一些流浪個體,現在已經證明這種觀點是錯誤的了。事實上,北極熊的生活不可以沒有海冰,但可以沒有陸地。
正因為海冰是北極熊所賴以生存的,溫室效應導致的海冰融化必將危及它們。長遠來看,只有遏制溫室效應,延緩地球變暖,北極熊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
高同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