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清史稿·選舉志三》有載:有清科目取士,承明制用八股文。三年大比,試諸生於直省,曰鄉試,中式者為舉人。次年試舉人於京師,曰會試,中式者為貢士。天子親策於廷,曰殿試,名第分一、二、三甲。
作為封建時期最為公平的人才選拔制度,“科舉制度”在清朝時期得到了很好的延續和發展。在充分借鑒了前明“科舉制度”的基礎上,清朝的科舉考試分為四個等級:童試、鄉試、會試和殿試。
清代考生形象
其中,“童試”合格者,稱為“秀才”;“鄉試”合格者,稱為“舉人”;“會試”合格者,稱為“貢士”;“殿試”合格者,即為“進士”。
根據《清史稿》的記載,“秀才”們每三年于本省省會齊聚,參加由欽差大臣監考的“鄉試”。
“鄉試”成績合格者,獲得“舉人”身份,同時獲得做官資格。而后,這些“舉人”們,要么直接進入仕途,出任縣丞、學官甚至是知縣等官職;要么,于次年參加在京城舉行的“會試”。
所謂“會試定去留、殿試排名次”,“會試”合格者,擁有“貢士”身份,也就是“向天子舉薦的士”。一般情況而言,成為“貢士”以后,基本都能擁有“進士”身份,因為隨后的“殿試”不淘汰,只排名次,分為一、二、三甲。
其中,“一甲”三名,分別為狀元、榜眼和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也就是說,凡經過“殿試”的學子,都能擁有“進士”身份。
那么,同為“進士”,“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和“同進士出身”都有什么區別呢?
“及第者,榜上有名也”,明清時期,“及第”二字僅擁有“殿試”的前三名,也就是“一甲”的狀元、榜眼和探花。
根據《清史稿·選舉志三》的記載:
一甲狀元授修撰,榜眼、探花授編修。
也就是說,“殿試”結果出來后,進入“一甲”的三名進士,會被立馬授予具體官職,立馬進入仕途。
其中,狀元會被授予從六品的“翰林院修撰”,行政級別稍高于正處級;榜眼和探花會被授予正七品的“翰林院編修”,行政級別為正處級。
翰林院,作為清代“士人群體”的最高殿堂,一直被清朝統治階層視為朝廷官員的“培訓基地”。清朝歷史上的漢臣大員,大部分都在這個特殊機構培訓、學習、進修過。
所以,“進士及第”者在翰林院接受了再深造以后,會被提拔進入內閣、六部或者地方行政單位任職,而且官職都不低,官至殿閣大學士或者封疆大吏都有可能。
《清代科舉考試述錄》有載:
凡科舉中之五貢、舉人、進士、皆謂之出身,而以進士為止,類于今之學位。官職有升轉,而由考試得來之出身,終身帶有不可移易。
也就是說,“出身”基本等同于現今的“學位”,而“進士出身”就是清朝時期的最高學位。和現今的“學位”一樣,這種通過科舉考試獲得的出身,終身相伴。
清朝時期的官員還講究個“正途出身”,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的官員,就是最為光明正大、名正言順的出身。
“進士出身”者,還要進行一次考試,稱為“朝考”,成績合格者,授予“翰林院庶吉士”,也就是翰林院的實習生,接受再教育、再深造。
學期滿,這些“庶吉士”們會再進行考試,成績優異者才能擁有“進士及第”者的任職資格,從“修撰”、“編修”等具體官職一步步往上爬。
而成績不理想者,就會進入“官缺等待區”,等待具體官缺進入各部門或者各地方任職。
光緒年間的殿試賜封諭旨
所謂“同進士出身”,即:不是“進士出身”,但按“進士出身”來對待。
這就好有一比,古代社會往往會尊稱對方的妾室為“如夫人”,這里的“如夫人”,就是“如同夫人”,不是夫人,但按夫人的禮節來對待。“同進士出身”,基本就是這個意思。
很明顯,“同進士出身”者,不但是“殿試”成績最差者,而且其身份也極為尷尬,甚至會比較忌諱別人強調自己的“同進士”身份。
但既然是按照“進士出身”來對待,“同進士出身”者自然也會享受到和“進士出身”一樣的考試、選拔、官缺和任職。兩者唯一不同的是,在遇同一官缺時,“進士出身”者優先任用。
“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和“同進士出身”的進士們,雖然有著最初任職時間、具體官職的不同,但這并不代表三種進士的最終仕途高度。
清朝時期,有“一甲第一名”——馬世俊,卻僅官至“翰林院侍讀”,僅僅稍高于副廳級;也有“同進士出身”的晚清重臣曾國藩,官至兩江總督、武英殿大學士,行政級別為正國級。
不管是封建社會的“科舉制度”,還是現今的“高考制度”,考試成績都只代表你之前的努力結果,只代表著你暫時擁有的平臺高低,并不代表你將來的發展結果和最終歸宿。
所以,那些考出傲人成績的考生們,即使你擁有了“進士及第”的最高身份,也必須努力,必須拼搏,才能擁有最美麗的明天。
劉夕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