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2022年,全國兩會上,人大代表劉貴芳呼吁:安樂死應該在我國合法化,在合法基礎上規范安樂死行為。該消息一經報道,如一石激起千層浪,重新引起了人們對安樂死和人道主義方面的觀點討論。劉貴芳表示,在其過往的鄉村醫生基層工作經歷中,她看到很多病人都
2022年,全國兩會上,人大代表劉貴芳呼吁:安樂死應該在我國合法化,在合法基礎上規范安樂死行為。該消息一經報道,如一石激起千層浪,重新引起了人們對安樂死和人道主義方面的觀點討論。
劉貴芳表示,在其過往的鄉村醫生基層工作經歷中,她看到很多病人都在與不治之癥的對抗中飽受痛苦,而想要病人在人生的最后時刻保留生命尊嚴,讓他們能夠安詳地離開,安樂死無疑是一種理智的選擇。在劉貴芳的眼中,生與死,都是生而為人最基本的權利。
一、安樂死,真的有那么簡單嗎?
回看劉貴芳醫生的經歷,她提出安樂死合法化建議的出發點,必然是秉持著醫者仁心,普通民眾也有很多人對此觀點表示支持,但是從現實條件來看,安樂死合法化卻并沒有那么簡單!
安樂死,指的是在不影響到國家、社會和他人權益的條件下,一種處理生命的特殊形式,通俗來講就是“人工終結”生命。安樂死根據執行的形式可以分為積極和消極兩種,積極安樂死指的是注射藥物加速生命消亡,而消極安樂死指的是結束醫療條件,讓患者順其自然等待死亡。
目前全球大部分國家對積極安樂死持反對態度,將其定義為犯罪行為,而消極安樂死卻無法避免,因此有默認跡象,當然也有一些國家安樂死已經合法推廣。積極安樂死所選用的藥物也要秉持著人道主義精神,必須滿足能夠讓患者失去知覺的深度睡眠、最大限度地縮短死亡時間、盡量滿足臨終表情安詳這三個條件,以此來安撫親人情感,因此一般采用的藥物都是氰化物、麻醉藥物、凝血劑等,其中凝血劑最為普遍。
截止2022年,全球范圍內安樂死合法化的國家有:比利時、荷蘭、盧森堡、瑞士、新西蘭等,最特比的是瑞士允許外國人申請安樂死。
其實新西蘭的《生命終結選擇法案》在2021年11月7日才正式生效,距今不滿一年。作為全世界唯一一個通過公眾約束投票的形式將安樂死合法化的國家,新西蘭的安樂死申請條件也備受注目。
在新西蘭相關法案中,規定安樂死申請必須滿足7個條件:
①成年人(年滿18);
②僅限于新西蘭公民(包括永久居民);
③不治之癥(官方認可的死亡推斷時間少于6個月);
④生理機能大幅度、持續性下降;
⑤承受的痛苦超過身體極限,且醫療技術無法緩解;
⑥患者本人在知情情況下,頭腦清醒時做出決定;
⑦2位醫生通過申請(參與安樂死的醫護人員,可要求病人留存知情證據)。
可見,安樂死的實施有嚴格條件,并非患者有意愿就能夠申請成功。而在不同國家,條件規定也不一樣,但無一例外都需要嚴格審核,避免安樂死的“濫用”。
二、為何我國安樂死難合法化?三個問題難以界定
如開篇所述,在我國,安樂死合法化的建議并非首次出現,而且大眾支持度較高,但幾乎每一次爭議的結果都是不了了之,我國安樂死合法化始終沒有定論,而這或許和3個難題有關。
1、患者意愿的“合理性”
從大眾的角度來看,安樂死如果執行,最先產生的問題就是患者的意愿。盡管在調查中一些人表示支持安樂死,但是當真正面臨選擇,當事人是否能夠意志堅定地坦然面對死亡仍是一個未知數。
其次生活在人類社會,每個人的生命不僅受到自己的意志掌控,也會被社會、經濟、工作、家庭、家人、朋友等產生的作用所影響,因此患者安樂死的意愿是否“合理”,很難界定。
2016年4月,荷蘭的一位女醫生按照多次審核通過的安樂死申請,對一位74歲的阿爾茨海默患者實行安樂死,但是在注射麻醉藥半途中,老人突然反抗,讓眾人一驚,最終在醫生的強制執行下死亡。
在荷蘭眾多的安樂死案例中,這原本非常普通,但是安樂死復檢委員會卻認為,老人臨死前的反抗表明仍然有生存意志或其它需求,醫生的做法涉嫌犯罪,并且在兩年后,也就是2018年,荷蘭的公共檢察官正式起訴醫生。
雖然從法律的程序和證明材料上,醫生的做法無可厚非,但是文件上的死亡意愿是否和老人臨終前保持一致具有很大的爭議。
2、醫生行為的“倫理性”
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安樂死”的出發點雖然也是幫助病人,但其本質依舊是“殺人”,只不過是在病人的同意下“合法殺人”而已,這就十分考驗醫生了。對醫生而言,從“挽救生命”轉變到“扼殺生命”,這個過程是對倫理的挑戰,也違反了職業道德,甚至像上述案例一樣,一旦過程中發生不可控的意外或細節處理不當,就會涉嫌犯罪。
3、醫學技術的“發展性”
能夠通過安樂死申請的患者,幾乎都是身患絕癥、本身對生存失去希望的人。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醫學史上的每一次重大進步就是在疾病的挑戰下,雖然這么做對患者可能是一種痛苦,但如果將所有疾病難點都以“安樂死”的方式解決,那醫生們和科研人員則容易失去目標,失去探究的動力,不利于醫學技術的發展。
總的來說,安樂死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容易對患者個體、人類社會的法律底線、道德底線、人道倫理、醫學進步、人類未來等產生強大的沖擊,這也是中國目前仍然無法安樂死合法化的原因。
三、如何幫助終末期患者走得安寧?
盡管安樂死合法化在我國實現的希望渺茫,但想為患者減少痛苦的想法卻有重要意義。在臨床治療中,幫助終末期患者提高生存質量,在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中獲得安寧,是最主要的訴求,而以下4種方法或許可以幫助患者走得安寧。
1、皮膚護理
終末期患者在疾病的折磨下,絕大多數人會失去自理能力和行動能力,陪護人員和家人應盡量做好床鋪和衣物的換洗工作,輔助患者清理身體,時常翻身活動,保護好皮膚。如果患者大小便難以控制,可以勸導使用一次性成人紙尿褲,同時每天擦拭爽身粉、擦洗會陰,可使用潰瘍貼來預防和治療褥瘡。
建議:和醫護人員溝通好換藥時間,一般3天一次,皮膚出現異常時也應咨詢醫生及時處理,不要讓皮膚疾病擴大。
2、緩解疼痛
臨床上,醫護人員應該對終末期患者做好細密型的監控,觀察病人身體、精神兩方面的痛苦狀況,尤其是身體上的痛苦,要根據疼痛發作的時間、強烈及時用藥,緩解痛苦。
提醒:患者的痛苦有增強跡象就要及時用藥,如果超出身體和精神的承受極限,藥物效果就會大打折扣。此外,患者精神上的壓抑和痛苦,可以和其家人朋友溝通,進行輔助勸導。
3、控制氣味
終末期患者在醫院中的治療中,由于自身病癥,治療過程和自身衛生清潔不佳,很容易產生氣味,尤其是大部分患者都是幾人共用病房,加上陪護,常常會造成各種異味,這會大大地降低患者的生存質量,給他們帶來痛苦。
醫護人員和陪護的親人要注意保持病房里的衛生,病房內要用循環式紫外線等進行消毒,提醒陪護人員1天至少做好2次通風,親人陪護也要幫助患者保持干凈整潔,至少要做到一周一次的洗澡更衣,日常也要勤換衣物,最好每天幫患者洗頭擦身。
4、爭取家庭支持
對終末期患者的治療,家庭支持非常重要,作為親人,既可以向醫生介紹患者的過往病史、精神狀況、性格等,讓醫生有一個明確清晰的認識,醫生也可以將自己無法獨立完成的工作,交給親人陪護來完成,比如:患者的衛生清潔、情緒引導、癥狀監控等。醫生和患者家庭的聯合,才能夠最大化地照顧病人,給他帶去最好的關愛。
雖然生命會迎來終點,但是面對磨難,永不屈服的抗爭精神才是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動力。安樂死合法化固然會一定程度上消除世界上的痛苦,但是也同樣會帶走許多鮮活的生命,這樣做最終的影響是好是壞,誰也無法預測。就目前的社會環境來看,人們將社會力量集中在安寧治療上,或許會產生更大的價值,也能夠更好地發揮人道主義精神!
參考資料:
[1]《安樂死要合法化了嗎?》. 學匯學會.2022-03-08
[2]《熱點 | 人大代表:建議安樂死合法化》.中國青年報.2022-03-08
金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