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1、莊周夢蝶
《莊子 · 齊物論》記載: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莊子運用浪漫的想象力和美妙的文筆,通過對夢中變化為蝴蝶,夢醒后蝴蝶復化為己的描述與探討,提出了人不可能確切的區分“真實”與“虛幻”、經及“生死物化”的觀點。雖然故事極其短小,但由于其滲透了莊子詩化哲學的精義,成為了莊子詩化哲學的代表。
2、傾國傾城
《詩 · 大雅 · 瞻卬》:“哲夫成城,哲婦傾城。”
漢武帝時,音樂家李延年詩“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這位佳人,就是李延年的妹妹,武帝聞此曲后,遂納其妹為妃,即史上所稱的“李夫人”。
李夫人貌美如花,通音律,善歌舞,很受武帝寵愛,后因病重,武帝時常前往探望,而李夫人始終背對武帝,不以正面侍君,說是病顏憔悴,怕有損在武帝心中的美好形象,李夫人死后,武帝在很長一段時間都對她懷念不已。
3、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 · 湯問》: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伯牙驚曰:“善哉,子之心而與吾心同。”子期死,伯牙謂世上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4、凌波微步
曹植《洛神賦》:“凌波微步,羅襪生塵。”
《洛神賦》是三國時期曹魏文學家曹植創作的辭賦名篇。此賦虛構了作者自己與洛神的邂逅相遇和彼此間的思慕愛戀,洛神形象美麗絕倫,人神之戀飄渺迷離,但由于人神道殊而不能結合,最后抒發了無限的悲傷悵惘之情。全賦辭采華美,描寫細膩,想象豐富,情思綣繾,若有寄托。
5、秉燭夜游
《古代十九首》:“人生不滿百,常懷千年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
曹丕為魏王世子時,與吳質交好。建安二十二年大疫,一時文人如劉楨,陳琳,王粲等均痢疾而死,曹丕作書與吳質,勸其惜時自娛。書中有“古人思秉燭夜游,良有以也”之句,后人遂以“秉燭夜游”喻及時行樂。
白居易《惜牡丹花》:“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李商隱《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紅燭賞殘花”,宋蘇軾《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均襲此意。
6、詠絮才高
南朝宋國劉義慶《世說新語 · 言語》載: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
謝道韞是東晉有名的才女。柳絮隨風飛揚,狀似飛雪,用以比喻紛飛的白雪,恰切而形象,故世人譽婦女富有詩才為“詠絮才”。
7、白云蒼狗
唐太宗大歷初年,王季友在豫章郡幕府任職。杜甫與王季友有交,憐其博學多才、卻仕途失意,又遭妻子背離而去,作《可嘆》一詩抒慨,首四句道:“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古往今來共一時,人生萬事無不有。”天上的浮云的形狀像白衣裳,頃刻又變得像灰色的狗,比喻世事變幻無常、瞬息萬變。
宋代詞人張元干有:“白衣蒼狗變浮云,千古浮名一聚塵”句。
8、破鏡重圓
唐孟棨《本事詩 · 情感》載:南朝陳太子舍人徐德言與妻樂昌公主恐國破后兩人不能相保,因破一銅鏡,各執其半,約于他年正月望日賣破鏡于都市,冀得相見。陳國滅亡后,公主沒入越國公楊素家。德言依期至京,見有蒼頭賣半鏡,出其半相合。
德言題詩云:“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公主得詩,悲泣不食。素知之,即召德言,以公主還之,偕歸江南終老。后以“破鏡重圓”比喻夫妻離散或決裂后重又團聚或和好。
9、無弦琴
南朝蕭統《陶靖節傳》:“淵明不解音律,而蓄無弦琴一張,每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
陶淵明不解音律,卻放置了一張無弦的不加裝飾的琴,每逢飲酒聚會,便撫弄一番來表達其中情趣。后用以為典,有閑適歸隱之意。
10 、閑云孤鶴
五代詩僧貫休,七歲出家,苦節峻行,頗負詩名。吳越錢繆稱王后,貫休以詩投偈。詩云:“貴逼身來不自由,幾年辛苦踏林丘。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寒霜十四州。萊子衣裳功錦窄,謝公篇詠綺霞羞。他年名上凌煙閣,豈羨當年萬戶侯!”額聯尤為佳絕。錢繆見后,令其改“十四州”為“四十州”,乃可相見。貫休不從,道:“州亦難改,詩亦難改”。
宋代文瑩《續湘山野錄》:“州亦難添,詩亦不改,然閑云野鶴,何天不可飛邪?”后人以“閑云孤鶴”喻意來去自由,不受羈絆。
11、青梅竹馬
李白《長干行》:“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千里,兩小無嫌猜”,后人以成語“青梅竹馬”和“兩小無猜”,形容男女小時候天真無邪,在一起玩耍,表明天真、純潔的感情長遠深厚。現多指夫妻或戀人從小就相識。
12、綠葉成蔭
杜牧外放宣州時,曾應湖州崔刺史之邀,前去作客。在湖州結識一女子,約定十年內與其結婚。后十四年杜牧被任為湖州刺史,方重臨舊地,而當年相約的女子已然出嫁,并生二子。杜牧傷心不已,感慨萬千之際寫下一首詩:“自是尋春去較遲,往年未見曾開時。如今風擺花狼藉,綠葉成蔭子滿枝。”后指女子出嫁,子女多人。
歐陽修亦有類似經歷,曾有詩云:“柳絮已將春色去,海棠應恨我來遲。”宋代計有功《唐詩紀事 · 杜牧》:“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陰子滿枝。”
13 、章臺柳
唐代詩人韓羽,“大歷十才子”之一,居京時,得一名姬柳氏,才色雙全。后韓羽為淄清節度使侯希逸幕僚。時值安史之亂,韓羽不敢攜柳氏赴任。分別三年,未能團聚,因寄詞柳氏云:“章臺柳,章臺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縱使長條似舊垂,也應攀折他人手。”柳氏也有和詞云:“楊柳枝,芳菲節,可恨年年贈離別。一葉隨風忽報秋,縱使君來豈堪折?”
后人以韓羽寄柳氏詞為“章臺柳”,單調二十七字,五句三仄韻、一疊韻。
14 、人面桃花
唐朝詩人崔護進京應試,于清明節游長安城南,見一村舍為桃花環繞。崔護因口渴敲門討水,有一美麗的少女開門送水,一見鐘情,兩目注視,脈脈含情。
第二年清明,崔護重游舊地,桃花依然盛開,而門卻鎖著。崔護不勝惆悵,提筆寫《題都城南莊》詩在門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后人取詩中“人面桃花”比喻少女的美麗。
15、鏡花水月
唐代裴休《元秘塔碑銘》:“崢嶸棟梁,一旦而摧。水月鏡像,無心去來。”
宋嚴羽以佛論詩,主張妙悟,曰:“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明朝謝臻論詩云:“詩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鏡花,勿泥其跡可也。”鏡里的花,水里的月,指詩中靈活而不可捉摸的意境,后比喻虛幻的景象。
編輯整理:清風劍客
張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