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許多研究表明,
血漿源性乙肝疫苗是安全、有效的
我國從1984年開始引進乙肝疫苗。隆安縣位于廣西省境內,長期以來被認為是HBV高發縣之一,1歲至60歲人群中HBsAg的陽性率為16.9%,并最終被選為5個乙肝血漿疫苗臨床評價研究地點之一。
隆安縣自1987年起將乙肝疫苗納入國家免疫規劃,對0、1、6個月齡的新生兒接種了3劑10μg血漿乙肝疫苗。此后的多項研究表明,血漿源性乙肝疫苗具有良好的療效、保護率,大大減輕了隆安縣乙肝的疾病負擔。
然而,研究發現,隊列人群中抗-HBs抗體(anti-HBs)陽性率和疫苗有效性下降,免疫后一年內HBsAg和HB核心抗原抗體(anti-HBc)陽性率上升。
另一項研究表明,隨著抗-HBs濃度逐年下降,在初次接種乙肝疫苗后形成保護性抗-HBs水平的兒童的抗-HBs陽性率從99%(接種后1年)下降到83%(5年)、71%(7年)和37%(15-17歲)。
眾所周知,如果抗-HBs水平低于10mIU/mL,則個人容易感染HBV,因此建議補打乙肝疫苗。然而,其他研究人員認為,不管抗-HBs逐漸下降和喪失,健康人充分進行初級免疫可確保長期預防乙肝急性期和慢性期。
有人提出,在接受一次完整的初級乙肝疫苗接種后,免疫應答成功的參與者的HBsAg狀態是否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呢?尤其是在初次接種完成25年后?
因此,今年12月,一項旨在探討中國南方隆安縣長期免疫人群2015-2019年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HBsAg血清轉化的研究得以發表。
該研究在2015年進行了旨在了解血漿源性乙型肝炎疫苗長期(26-33年后)免疫效果的數據收集;2019年進行了第二次數據收集,以評估同一隊列中的血清轉化率。
該研究對乙肝疫苗接種后26-33年血清中的陽性和陰性結果進行定性比較,并定量評估HBV兩對半,計算出2015-2019年抗-HBs血清轉化率。
結果顯示抗體水平升高至保護水平的概率(抗-HBs≥10mIU/mL)為37.6%(192/511);HBsAg陽性率為5.3%(27/511)。在參與2015年和2019年數據收集的143名參與者中,血清轉化率為3.5%。這些發現表明,在高流行區,抗-HBs狀態可以血清轉化為保護性濃度。
盡管有這些局限性,本研究為臨床實踐未來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指征。在臨床實踐中,全世界推廣的建議表明,在初次免疫后,對乙肝的持久保護超過20年。
這項研究的數據說明,3.5%的受試者在初次接種疫苗后26-33年血清轉化。也就是說,在疫苗接種后26-33年內,保護性抗體仍能升高至保護水平。因此各位乙肝戰友大可不必擔心乙肝疫苗的有效性啦!
王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