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來自一名慢性胃炎患者的親身感受:沒有食欲,腹脹,噯氣,所有自己喜歡和想吃的食物都是沒有一點點的食欲,長期之后感到非常的壓抑,覺得自己不是得胃炎,而是什么絕癥。
胃炎是一種有多種因素造成胃粘膜的炎癥,其中因素也是非常多,如:幽門螺桿菌的感染,抽煙,酗酒,濃茶,濃咖啡等,正是多致病因素才造成在日常中胃炎的常見。不僅常見,如果不及時正確地處理胃炎,甚至會導致胃癌的出現。
那么,我國的胃炎和胃癌的現狀又是什么呢?
我國單單胃癌發病率和逝世率就到達了42.6%和45%,占發病率的全球第五位和死亡率第六名。根據2015年我國癌癥統計報告,我國每年胃病估計就到達新發病例67.9萬例,逝世病例49.8萬,在惡性腫瘤中都達到了第二位。但是致這么高的原因并非是我國治療能力不夠,而是我國胃癌患者治療心理不愿意。胃炎更是達到了“十人九胃”的夸張的說法,在某互聯網統計中,每日就有4000多人搜索胃炎,胃痛。且數字正成上升趨勢。隨著,胃炎患者的增多,胃癌患者基數的供給將是一個大的問題。那么胃炎和胃癌有什么關系呢?
胃炎是小,但拖久了也就成了胃癌了,這是需要我們的關注,所以讓我們一起看看胃癌的成型過程。
●第一階段,慢性淺表性胃炎轉變為萎縮性胃炎;
●第二階段,萎縮性胃炎轉變為腸上皮化生和輕,中度不典型的增生;
●第三階段,腸上皮化生和輕,中度不典型的增生轉變為重度不典型的增生;最后階段,由重度不典型增生轉變為最終的胃癌。
其中,增生可以分為低級別和高級別的異性增生,轉變為癌癥的概率為0~23%和60~85%,所以低級別常常進行胃鏡檢查,高級別需要進行預防性的胃鏡下治療。
當然的,胃炎到胃癌的轉變的癥狀是可以被預見的,也容易預見,只要出現這四個癥狀就需要我們注意了。一旦可以在早期預見并預防,
胃癌的發生也就沒有那么多且嚴重了。在這方面,日本已經做到了很好的控制,這是前期預防的的功勞。
(1)上腹癥狀:上腹癥狀主要表現在上腹部位出現隱痛、飽脹感,類似于胃病發作或者吃壞了肚子,這不是胃癌癥的獨特痛感,且服胃藥后可以緩解,所以容易被忽略。
(2)出現嚴重黑便:當胃癌出現后,胃部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出血,又因為在消化道內部難以直接被患者發現,但消化物在胃部通過時吸收出血甚至是胃部壞損部位的部分,多呈現出黑便。
(3)消化道梗阻癥狀:一般出現消化道梗阻癥狀就可以說明胃癌腫瘤已經有一定大的體積了,這一般出現在晚期。
(4)全身癥狀:多以體重下降,全身乏力等癥狀出現。這是因為癌細胞會在人體內不斷消耗,會產生營養不良,貧血等。
上面為胃癌的總癥狀,但胃癌常常以晚期的狀態出現,正是早期胃癌癥狀大家不重視,不清楚導致的。早期胃癌的癥狀或許更加需要關注:
(1)不正常的飽腹感
胃癌會在胃部生長,通過癌細胞的增殖,胃部會被擠壓,所以常常會感覺到異常的飽腹感。
(2)腹部——肚臍上方部分嚴重的疼痛
胃癌最典型的癥狀無非是疼痛,剛開始在肚臍部位(正是胃部的部位)而且會不斷擴大地方,會在肝臟和大腸部位也出現疼痛。
(3)疲憊,體重下降
常常出現異常的疲憊,加之體重的突然下降,那一定是身體出現了巨大的問題,這種身體反應也是胃癌出現的征兆之一。
(4)嘔血,黑便,便血
在上面我們說過,當出現黑便和嘔血很有可能就是腸胃部位出現了一定的出血,這就是有可能是胃癌的反應。
(5)黃疸
胃癌的擴散,會伴隨著肝臟等部位出現一定的病變,這常常會導致黃疸的不同程度的出現。雖然胃癌出現的癥狀有不少,但胃癌被發現卻難以在早期察覺,正是不重視的原因。
所以如果出現上述的一點點現象,請一定要及時前往醫院進行胃鏡的檢查,只有在做過胃鏡之后,才能真正的認清自己是否患上胃炎甚至胃癌。
(1)關于預防胃癌
在美國,胃癌的發生已經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其中的原因有食物的保鮮技術和公共衛生的工作普及——對幽門螺桿菌的控制。我們可以借鑒的主要為注意口中食物的安全(食物的保鮮、食物的清洗、食物的烹煮、吃的方式以單人單菜等)。不僅如此,我們還可以在生活作息,營養均衡,規律飲食,定期體檢這些方面加大注意。
(2)關于治療胃癌
當胃癌還處于早中期,醫生們常常以手術切割為主,但出現癌擴散,會考慮進行化療。不必擔心,在癌癥的早中期一般是容易治療的,據不完全的統計早期,胃癌被治療率可以高達95%。當胃癌中期,甚至是晚期,只要沒有出現胃癌的遠處擴散就有手術機會,也就是擁有較大的生還率。期間,生活應當規律;飲食應當少油,少食多餐,低脂高蛋白;心理的護理也是必不可少的,要對醫生醫術的,我國醫療水平的有信心,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
胃炎到胃癌往往只是患者的不注意,不重視和自己生活不規律導致的,所以在出現身體的預警時,更應該是定期的進行體檢。
胃病自身的特殊,使胃鏡可以很好地進行檢測,所以定期體檢就可以很好地預防胃癌的出現。就算出現胃癌也不必太害怕,在積極的治療下,配合醫生,胃癌也不是“老虎”。
身體是自己的,規律生活,積極鍛煉,定期體檢,疾病將會遠離我們。
張夕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