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感覺像針刺螞蟻爬,還有灼燒感”,今日“胎記女孩”張群(化名)應約在市一醫院接受第一期26分鐘光動力治療,全程未打麻醉藥,只流了一滴眼淚。一個月后胎記顏色將變淺。等待治療期間醫生主動與張群聯系檢查陽光燦爛,一如心情。24歲張群心里除了感動,
“感覺像針刺螞蟻爬,還有灼燒感”,今日“胎記女孩”張群(化名)應約在市一醫院接受第一期26分鐘光動力治療,全程未打麻醉藥,只流了一滴眼淚。一個月后胎記顏色將變淺。
等待治療期間
醫生主動與張群聯系檢查
陽光燦爛,一如心情。
24歲張群心里除了感動,更多是對治療后效果的憧憬:端坐在自己房間,拿著化妝筆化妝;拿著手機左右自拍;走在大街上,迎著太陽,昂首挺胸大踏步往前走……
今天,張群應約來到武漢市第一醫院皮膚科接受第一期免費治療。張群,湖北中醫藥大學2017屆中西醫結合專業畢業生,今年考研成績335分,在復試時被刷下來。
3月30日,武漢晚報以《胎記女孩夢想成為一名醫生》對此進行深度報道,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大家紛紛支持張群,期望她能振作起來,圓自己的醫生夢。同時,武漢市第一醫院、武漢華美整形醫院等熱心醫院紛紛伸出援手,希望能免費給予張群治療。最終,張群選擇來到武漢市第一院接受免費治療。
武漢市第一醫院皮膚科牽頭副主任、主任醫師陳柳青,是武漢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也獲得中國醫師協會皮膚科分會全國優秀中青年醫師獎,武漢中青年醫師骨干人才,是全國皮膚病理學權威專家。
自3月30日第一次見張群以來,陳柳青一直牽掛著她。清明小長假后第一天,記者在武漢市第一醫院走廊上上偶遇陳柳青時得知,她已私下主動聯系張群,并商定了第一次治療的時間。4月9日,按照事先約定,陳柳青為張群做了治療前的相關檢查。
26分鐘治療
感覺臉上像針刺螞蟻爬
今天上午9點,張群安靜地躺在治療床上,雙手微微攥成拳,頭面部的正常皮膚全部被醫生用黑色布遮蓋起來,接縫處細心的貼上了膠布, 只有碩大的胎記暴露在光療儀的紅框下。
目前治療鮮紅斑痣,光動力治療是最先進的方法。按照早上剛稱過的體重精確計算后,張群需要注射250毫克光敏劑海姆泊芬。 暗紅的凍干粉注入生理鹽水后,瞬間就溶解變成幾近透明的混懸液。
武漢市第一醫院皮膚科副主任陳柳青一邊給張群配藥一邊說,用輸液泵將海姆泊芬溶液從靜脈輸入體內后,再用波長532的綠色激光局部照射。海姆泊芬進入體內會迅速分布到全身,正常皮膚遮蓋后不會產生反應,胎記暴露在綠激光的照射下會產生活性物質單態氧,這種強氧化劑會將胎記血管內皮徹底破壞。
9點55分,一切準備就緒。就在陳柳青準備打開光療儀時,一直緘默的張群突然開口,“能讓人握著我的手嗎?”守在一旁的張爸爸趕緊上前,輕輕地握住女兒的手。她緊緊攥著爸爸的手,緊繃的身體稍稍舒展了些。
擔心張群治療時會疼,陳柳青已經提前半小時給她用上止疼藥。輕輕按下光療儀的按鈕,治療室里頓時被溫柔的綠光包圍。透過紅色遮光眼鏡,武漢晚報記者看到,醫生不時會湊上前去問她疼不疼。“請測量皮損的溫度。”在儀器提示下,醫生每隔幾分鐘就會手持儀器去測量她臉上的溫度和光照功率。“別害怕,放松。”張爸爸小聲寬慰著女兒。
治療室里很安靜,只有機器不停發出“滴滴”聲。“臉上好熱。”聽到張群說話,醫生連忙拿起冷風機給她的臉部降溫。10點13分,光療儀被按下暫停鍵,陳柳青帶著2名醫生上前為張群的面部做評估,將鼻唇溝和嘴巴周圍用膠帶和黑色記號筆一一“ 屏蔽”。“這些地方皮膚最薄,最先起反應,如果不保護起來,可能會過度治療。”陳柳青解釋說。
隨著一聲長“滴”,8分鐘后,治療結束了。貼上面膜,白色的冷霧噴在灼熱的臉上,張群輕輕地吁了一口氣。26分鐘的治療, 她感覺過得很快。張群說,治療前特別緊張,擔心會疼得受不了,“比我想得好多了,感覺像針刺螞蟻爬,還有燒灼感。”
媽媽凌晨2點起床
趕到武漢為女兒加油
今天凌晨2點鐘,張群的母親,51歲的王卒,和張群的姑媽張滿芝,就起床,叫了一輛面的,從洪湖老家往武漢趕。由于車胎爆胎,清早7點鐘才到達武漢。而在武漢地鐵工地務工的張群父親張樹林,也是清早6點多鐘來到醫院。
這個時候,他們要來為張群加油鼓勁。張群說,如果沒有父母和親戚的幫助支持,她不可能堅持到現在。
姑媽張滿芝有一件事記得很清楚,小時候張群每年都要到姑媽家去做客。到5歲時,有次來做客時,一位不知情的鄉親剛好到家來串門,見到張群,大吃一驚,“你怎么臉上沒有洗干凈啊?”張群頓時傷心得大哭起來。
此后,張群很少到親戚朋友家做客。張滿芝說:“她幾乎也不到我家來。”逢年過節,親戚邀請張群過去吃年飯,也被她拒絕。張樹林說,其實每次看到女兒這個樣子,自己也覺得心疼,但又不敢當面流淚。
這次考研,張群接到被刷下來的消息,正在老家洪湖,當天晚上她幾乎哭了一晚上。“我連夜從武漢工地趕回洪湖,安慰女兒。”張樹林說,這次武漢市第一醫院免費給女兒治療,自己全家都很感動,希望能讓女兒走出自卑,陽光起來。
第一期治療完畢,躺在治療床上,擔心張群有點冷,媽媽王卒將自己外套脫下來,蓋在女兒身上。可能有點激動,張群眼角流出淚水,媽媽又趕緊為她擦眼淚。
光動力技術治療3000多例鮮紅斑痣
無一例不良反應
此次張群治療用藥海姆泊芬,由上海復旦張江生物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免費提供。“鮮紅斑痣的治療是個世界性難題。”該公司光動力事業部總經理秦雷介紹,以往的激光治療,主要是破壞血液中的血紅蛋白,血管太粗太細效果都不好。光動力治療是直接破壞血管內皮細胞,光敏劑進入體內后會附著在血管內壁上,只要光能穿透的地方都能起作用。從目前臨床療效來看,將有效治愈率從6%提高到了近50%。
秦雷說,鮮紅斑痣位于真皮淺層,綠激光正好只作用于真皮淺層。真皮表層沒有血管,不會受到傷害;這種激光穿透不了真皮深層,也不會破壞深層血管,治療上非常安全。海姆泊芬是目前全球唯一批準的治療鮮紅斑痣的藥物和治療方案,這種藥的半衰期只有5個小時,48小時會從體內完全代謝。去年3月在全國上市以來,已經在全國30多家醫院治療了3000多例鮮紅斑痣,目前還沒有發生過一例不良反應。
記者在現場看到,張群的臉比治療前腫脹得厲害,顏色也變成了暗紅色。“這是治療起作用了。”陳柳青告訴記者,治療當晚,張群的面部腫脹會進一步加重,很可能眼睛會腫得睜不開,這是血管被破壞的正常反應。
由于腫脹,她的胎記看上去顏色可能會淺一些,但是等到3天腫脹慢慢消除后,胎記顏色反而會加深,這是血管破了血液全部流出來的緣故。“用不著擔心。”陳柳青說,人體會慢慢將淤血吸收,一個月左右就會看到胎記的顏色稍稍變淺,2個月左右療效就穩定了。一般這時候就可以開始第二次治療。
陳柳青坦言,張群面部增生十分嚴重,治療次數可能要4、5次才能見到比較明顯的效果,后期還需要皮膚外科來進行面部整形。回家后,張群需要避光半個月就可以正常活動了。
一份關心一聲問候
終將溢出無限芬芳與美麗
在第一次治療的這一周內,醫生要求張群胎記的地方,不要碰水。同時,醫生還叮囑張群,回家后,要敷冰袋,因為代謝有個過程,可能臉部還在腫脹中,通過治療后的胎記,其血管破裂,血液滲出來,顏色會加深,“不過,你不要害怕,這是正常現象。”
聽到醫生說一周內胎記地方盡量不接觸水分,敷著面膜的張群開朗地說,“好的,我為了以后胎記消失,一周不洗臉。”一席話說得一旁的醫生、記者都笑起來,“堅持就是勝利。”
細心的陳柳青醫生,此前專門從網上購買了一個全副武裝的遮光帽,送給張群,叮囑她一定要將面部裹起來,避免陽光照曬。
中午12點,走下治療床的張群,拿起筆和紙,找到地方,專門寫了一封給醫院的感謝信。她在信中說,“可能從記事起,我便知道自己長的與別人不一樣,可能在成長過程中也承受一些爭議和誤解,但是武漢市第一醫院對我的幫助,讓我的生活以及日后的人生道路看到了希望和陽光。”張群再三表達了對醫院的感激之意,“我雖然不能一一當面致謝,但你們給予的關心我將永遠銘記于心!一份關心、一聲問候,終將溢出無限的芬芳與美麗,你們是圣潔的白衣天使,你們身上擁有的高尚醫德醫風,醫者仁心,值得尊敬!你們身上無私奉獻的精神品質值得弘揚!日后我會向你們學習,無私地位病人服務,回報社會!”
在感謝信中,張群還表示,如果將來有機會,做了一名醫生,一定以陳柳青醫生為榜樣,日后多幫助關心病人,立志做一名合格、有愛心、以患者為中心的醫生。
附 張群寫的感謝信 ???
感謝信
尊敬的武漢市第一醫院:
我是張群,我代表全家人表示我們最真誠的謝意!
我因為先天性右半臉鮮紅斑痣,從小到大尋遍各種醫院治療,因為家里經濟條件有限,承受不了治療的費用,所以一直未經系統治療。
可能從記事起,我便知道自己長的與別人不一樣,可能在成長過程中也承受一些爭議和誤解,但是貴醫院對我的幫助,讓我的生活以及日后的人生道路看到了希望和陽光。非常感謝貴醫院愿意對我提供免費的系統治療,讓我感受到了溫暖和友愛。
特別感謝皮膚科陳主任為我聯系醫藥公司,申請免費的光敏劑,為我安排最先進的技術——光動力治療,感謝陳主任特別細心為我準備防曬帽,給我的關心,我永生難忘。我也將以陳主任為榜樣,日后多幫助關心病人,立志做一名合格、有愛心、以患者為中心的醫生。
感謝徐璐醫生日常的關懷和鼓勵,為我安排檢查,感謝袁媛醫生和胡燕燕醫生,為進行光動力治療,治療過程中的關懷和問候,讓我有力量、堅強、勇敢面對治療時得緊張和疼痛,也特別感謝全體皮膚科的醫護人員。
我雖然不能一一當面致謝,但你們給予的關心我將永遠銘記于心!一份關心、一聲問候,終將溢出無限的芬芳與美麗,你們是圣潔的白衣天使,你們身上擁有的高尚醫德醫風,醫者仁心,值得尊敬!你們身上無私奉獻的精神品質值得弘揚!日后我會向你們學習,無私地位病人服務,回報社會!
貴院先進的治療技術和無私奉獻的醫護人員,為許多像我一樣的鮮紅斑痣患者帶來福音!武漢市第一醫院醫護人員的仁愛之心、德善之舉,傳播社會正能量,讓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美好!
此致
患者:張群
2018年4月10日
采寫:記者劉璇 胡義華 通訊員喻锎 譙玲玲 嚴睿
攝影:記者李子云
高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