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秦安點評】蔡英文當局見風使舵,一看美國政客的口風變了,自己話也軟了,并罕見地給大陸民眾拜年,稱愿意促進兩岸和平穩定。從本質上來看,這是“割據”政權兩面三刀的慣用伎倆,企圖繼續在可控的范圍內玩弄實質性分裂祖國的把戲?,F在,反擊來了,秦安戰略研究院資深研究員馬千里提出,那就先從建臺灣海峽大橋開始吧。下面把他的詳細方案分享給大家,并非期待“臺獨”當局做什么,但一定是收復臺灣后的一種建設方案。
春節前,蔡英文對著媒體記者說:“疫情受到有效控制的時候,我們期待兩岸人民會逐漸恢復正常有序地交流,在歡慶華人世界共同的傳統佳節的時候,我們在此祝福對岸人民新春安康,也希望能夠促成兩岸的和平穩定?!?/p>
既然這樣,可以借機檢驗一下臺當局的態度,能不能先一起把跨海大橋修上?讓兩岸交流、溝通更加方便快捷,從而早日促進兩岸和平統一穩定。
下面,我們先來分析一下,臺灣海峽能不能修大橋?在哪個位置修?修幾條?需修筑多長?多久能修完?耗費多少錢?
在臺灣海峽修筑跨海大橋到底行不行?此前專家們也研究過,具有可行性的。臺灣海峽北寬約201公里、南寬約411公里、全長約371公里。這么長的海峽,在哪個位置建比較合理呢?
第一條線路是從福建福清起,經海壇島,到臺灣新竹,大概123公里,而且這一海域海底巖層十分堅硬,水深在50-60米之間,地震少且地震的級別也低,對大橋的質量影響不大,可建高架與隧道相結合的大橋。
第二條線路,也就中間位置,就是從福建莆田的笏石,經南日島到臺灣的苗粟,或者從福建泉州的惠安崇武島到臺灣臺中的彰化,大概是127公里。這條路線的優勢是前有臺灣山脈的屏護,這樣臺風發生的概率就小,環境氣候適合,這塊水深在40-70米之間。但問題是這里常有5-6級的地震,影響大橋的堅固程度,風險不可控。
第三條線路,就是南邊的位置,從廈門出發,途經金門、澎湖,終到臺灣的嘉義。這條路線長約175公里,相對來說遠一點,而且這塊海域也是地震頻發,水比較深,在80-100米之間,不便于水下構筑橋墩、加固等。
綜合比較,從距離、水深、臺風與地震發生的概率、技術、資金等方面來看,最為適合還是第一條路線,靠近北邊的。據記載,參照港珠澳大橋的工期和耗資,臺灣海峽跨海大橋估計造價在2500-3000億、工期得10-15年。
第二,什么時機修建跨海大橋,臺灣當局能否同意?不同意怎么辦?
可以選擇在三個時機展開籌劃修建:
一是現在就推進,檢驗一下蔡英文春節所說是否真心實意。既然蔡英文已經說了“希望能夠促成兩岸的和平穩定”,可以借此機會看看他說所做。修建跨海大橋恰恰能夠促進兩岸的溝通、交流合作,能夠促進兩岸的和平穩定,能夠促進兩岸的統一。
二是如果蔡當局不同意,也可等有識之士當選后修建。比如2月18日上午,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孫文學校校長張亞中宣布參選國民黨主席,說當選后保證“創造兩岸和平”。也可在這些有識之士當選后,或者民間組織,共同協商推進。
三是如果上述條件都不具備,“武統”臺灣后再修。無論是“綠營”還是“藍營”,如果只是說說表態,而沒有實際行動,怎么談都不行,大橋修建不上、臺灣和平統一無望,只能“武統”臺灣,“武統”之時就是臺灣海峽大橋開建之日。
第三、臺灣海峽跨海大橋修完,能夠帶來哪些價值?
一是從政治上看,這是臺灣回歸祖國母親懷抱前的實質性“牽手”,是臺灣回歸祖國的前提和象征,也是臺灣同胞擺脫外部勢力干涉控制的重大勝利,是對外部干涉勢力的有力致命一擊。臺灣回歸祖國勢不可擋,幾代人的夢想終將實現,更是大國強國崛起的標志。
二是從軍事上看,增加了我向臺海地區投送兵力的方式和投送速度。以往只能海運和空機降,修通后陸、海、空多維多域機動。尤其是陸軍一些武器裝備,無論是水運,還是海運,裝卸載沒有公路或鐵路輸送方便快捷。從福建出發,120余公里路程,1個小時內基本到達,稍慢點一個半小時也到了,提升我應對臺海方向突發情況的反應處置能力,同時擠壓美、日等國的戰略防線。如果是戰時,可以封閉臺灣海峽,防止外來勢力艦艇非法穿越。
三是從經濟上看,大橋一旦貫通,內地通往臺灣僅僅1小時,形成了1小時經濟圈,能夠帶動大陸與臺灣兩岸工業、農業快速交流發展。促進人員就業流動,早上坐著高鐵去上班,晚上坐高鐵回來。而且臺灣海峽作為重要交通樞紐,大橋一旦連接、臺灣回歸祖國,外國船只通行臺灣海峽,其經濟價值不言自明。
四是從文化上看,修建臺灣海峽跨海大橋能夠將兩岸緊密地連接在一起, 大陸與臺灣才能頻繁“走動”起來,不用再隔空“喊話”,是面對面交流,是心與心的溝通,是手拉手的工作,會加深彼此感情,會產生情感認同,促進兩岸文化再學習再傳播,打破先入固有的偏見,有助于臺灣回歸祖國。
何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