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近期,“共享衣櫥”行業龍頭“衣二三”,宣布將于8月15日起關停服務。衣二三是一家女裝月租平臺。在這里,各種風格、各種材質、各種價位的套餐任君挑選,你甚至可以用近乎白菜的價格享受動輒上萬的大牌。店家的服務也十分貼心,你不必為找不到自己的風格而
近期,“共享衣櫥”行業龍頭“衣二三”,宣布將于8月15日起關停服務。
衣二三是一家女裝月租平臺。在這里,各種風格、各種材質、各種價位的套餐任君挑選,你甚至可以用近乎白菜的價格享受動輒上萬的大牌。
店家的服務也十分貼心,你不必為找不到自己的風格而煩躁,因為在這里你可以獲得一份專屬的形象設計。
每周還會定期舉辦免費沙龍課程,幫助女孩們提升生活品質。這是一個光是想想就覺得無限美好的地方。
然而這個都市白領們終于實現“衣櫥自由”的美麗故事終究還是破滅了。
六年的廝殺與角逐,從初創時的風光,到而今宣布關停,衣二三最終見證了一個行業的想象,在消費主義的現實面前,逐漸走向尾聲。
行業龍頭已成昨日黃花
前幾日,新浪財經的記者前往探訪了衣二三位于北京的總部,總部的辦公區占據了大廈的5-8層,然而彼時,5樓里面擺滿了空貨架和空衣架,6樓、7樓的辦公室里則只有零零星星的員工,8樓則屬于閑置狀態。
時尚前媒體人劉夢媛,在“共享經濟元年”的2015年冬日里,成立了衣二三,成為互聯網創業大潮里一位新的弄潮兒。
衣二三的經營模式是,每個女孩每月繳納499元會員費,就能不限次數租賃平臺上的服裝,并且一次可以帶走三件。
在共享經濟風口持續猛吹的當時,共享衣櫥經濟遍地開花,劉夢媛的衣二三顯然是其中一匹黑馬。
喵搭、當去租吧、多啦衣夢、魔法衣櫥、跳色衣櫥、有衣、美衣共享、尖果兒等十多個共享衣櫥創業公司陸續關停時,衣二三仍舊是行業里炙手可熱的獨角獸。
三年多時間,先后獲得了金沙江創投、IDG資本、真格基金、紅杉資本、軟銀中國、阿里巴巴等知名投資機構的投資,受到資本一致青睞的衣二三一度高速發展。
然而,共享經濟的風口吹到2018年,便吹不動了,資本開始拋下衣二三,陸續撤出。
天眼查上,衣二三的最后一筆投資定格在2018年阿里的戰略投資。
6年創業,完成6輪融資,在時代面前,有一些奮斗終究是要被拋棄的。
衣二三的會費,使得租衣成本過高。一個月租金499元,一年租金就是6000元,對于一般消費者來說,衣二三一年的會費足以置齊四季新衣,而對于有錢人來說則根本沒有必要。
從衛生角度看,“N手”的日常舊衣物,不同于禮服,不能被大多數消費者接受。
其實,共享經濟的概念是從國外引進的,當初這些投資人,大概也都沖著租衣平臺在國外成了,想著放在中國估計也可以?
但是對于廣大國內消費者來說,對穿人舊衣仍心存膈應。如今我們面對酒店的毛巾、浴巾,會產生不自覺的抵觸情緒,當面對貼身衣物時,這種懷疑情緒會暗地里進行合理延伸。
“中國人對于房子、衣服鞋子等普世用品,還是喜歡擁有而不是租賃”一位衣二三的投資人說。
此外,時尚的風潮變換得太快,讓年輕女孩們去穿去年時髦的舊衣,心里總歸不大樂意。
如今的快銷品牌ZARA、HM、UR、優衣庫等提供的都是百元價位服裝,不僅質量過關,而且更新頻率快、款式新潮,衣二三與之相比并沒有優勢。
因此,大多數女孩們思前想后,還是覺得買衣服更加實在,哪怕少換幾件,哪怕不穿名牌,也不樂意租人舊衣。
并且,衣二三自建的倉庫和運營中心都是重資產投入,成本極高。此外在宣告倒閉前已經出現平臺無故扣款、不退款、不合理扣除會員有效期、質量問題屢屢引發投訴等問題。
久而久之,在商業模式上站不住腳的衣二三,不僅周轉變慢,還沒有讓客戶得到應有的服務,現金流難以實現閉環的情況下,生意自然做不下去。
作為共享衣櫥行業碩果僅存的獨角獸,如今衣二三的離場,更加昭示出這個行業渺茫的未來。
共享衣櫥賽道大勢已去
幾乎所有女人都深信不疑:自己的衣櫥里永遠少一件衣服!
幾乎所有的商家都深信不疑:所有女人都深信不疑自己的衣櫥里永遠少一件衣服!
況且用快銷品牌的價錢,享受國際大牌的服裝體驗,對于一邊“剁手”一邊湊滿減的年輕人們來說,簡直有如“天降恩賜”。
所以共享衣櫥表面看來是一門很好、很合理的生意。
那么以租代買的共享衣櫥為什么倒下了?
以租代買這個想法,本身基于“低碳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出發點,是應當大力推廣的,然而這并不意味著可以對推廣的物品不加分類。
共享衣櫥可以匹配細分市場的需求,例如婚紗、禮服等小眾使用場景。但日常服裝的私密性較強。
盡管衣二三收購了北京最大的干洗工廠之一,并開始自建工廠,在洗護和質檢層面不斷加碼,但這仍不能打消大多數人對于衣物是否安全可靠的顧慮。
因為一切的未知都將生出恐懼,而一切的恐懼都將生出抵觸的情緒。
在對“二手衣物”尚且心有抗拒的情況下,實際上等于“N手衣物”的“共享衣櫥”概念,并不符合大多數中國人的穿衣理念。
尤其疫情期間,當消毒酒精、口罩成為人們爭相購買的物品時,共享衣櫥更加成為對立的存在。
這就導致共享衣櫥的目標群體只會是很小的一部分人。而在市場小眾的情況下,共享衣櫥這一賽道還十分燒錢。
共享衣櫥的模式是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模式,為了加快衣物的運轉效率,在線上,為互聯網商家服務;在線下,為消費者服務。為了加快衣物的運轉效率,
要想使這一小眾行業扎下根,就需打通占比很重的線下環節。包括選品采購、自動分揀、清洗維護、倉儲運輸、客服服務等各環節,整個業務鏈條長,離不開大量的資金投入。
而隨著越來越多樣化的需求,商家的經營成本進一步提高,假如資金不能匹配到位,很容易出現周轉不靈、入不敷出的情況。
此外共享衣櫥的營收模式也十分單一,拿曾經的“龍頭”衣二三來說,其營收75%來自于會員費,剩下的25%,則由用戶購買、B端分成、清洗業務構成。
市場小眾,運營成本卻很高;營收模式單一,卻不能做到精細化運營。
同時,當在巨大誘惑面前,處于沖動期的人群,在逐漸褪去新鮮感后,最終還是會選擇回到配套更為成熟的大商場,回到適配自己工資水平的服裝價位。
這些都是共享衣櫥行業變成一片死海的原因,而在這片死海中,沒有一家企業可以獨活。
共享經濟細分賽道還有多少炮灰?
好戲的開場永遠是熱熱鬧鬧,但互聯網大潮下的流量狂歡,并不是一場有無限可能的永久盛宴。
在過去幾年中,共享經濟迅速成為風口,幾乎到了萬物皆可共享的境地:共享汽車、共享單車、共享辦公室、共享按摩椅、共享充電寶,還有共享自習室、共享KTV、共享陪護床、共享雨傘、共享圖書、共享復印打印機、共享籃球、共享馬扎走馬燈式的相繼出現。
仿佛共產主義社會的曙光,穿透歷史的迷霧,提早照進了現實。
然而,就像當初共享經濟的風口吹起的不止一個“共享衣櫥”賽道一樣,如今風口停下,跌落的也不止“共享衣櫥”一支。
在共享經濟下,各個細分賽道高開低走、曇花一現的項目,是以批量來計算的。
要說共享經濟被炒得最火熱的時候,就是共享單車的混戰期。ofo巔峰時期布局了20個國家的250多座城市,服務2億多人群。然而最終還是因為拖欠貨款和押金問題,一蹶不振。
之后摩拜和美團合并,阿里投資了哈啰,滴滴孵化出青桔,依靠大資本供養的共享單車、共享電動車盡管看起來還算火熱,但依然沒有解決盈利難題。
共享行業十分燒錢是這一行業的共識。最初為了搶占客源,先一步占領市場份額,企業大都選擇瘋狂燒錢。然而絕大多數選手,在現有業務短期難以盈利的情況下,都終因資金鏈的斷裂難以為繼。
擁擠的賽道上很快只剩下幾家相對成熟的隊伍,但是一樣過得提心吊膽。因為在共享經濟的群雄逐鹿中,資金上的饑餓感,不斷促使這些企業繼續尋找第二增長曲線:不斷外拓業務邊界,尋找新的盈利點。這樣才能有足夠的現金流等著燒。
鮑德里亞認為,消費社會中消費主義的本質是通過偽自由感、偽平等感對所有人進行意識形態的支配,而人們在燈紅酒綠的幻象與景觀中愉悅與麻痹自我。
當新鮮勁和瘋狂補貼過去之后,真實的需求才浮出水面,而能夠做到長久盈利的永遠只會是把握住真需求的項目。
于是共享衣櫥被拋棄了,共享經濟走向落寞了,也是題中應有之義。
不過在外界的不斷唱衰中,具有應急、剛需、方便這幾個絕對好處的共享充電寶,卻一枝獨秀。業內玩家怪獸充電今年一季度財報顯示,其營收達到8.469億元,凈利潤達到1510萬。
但是共享充電寶賽道也面臨著門檻低、利潤薄的問題,最近充電寶們的接連提價,也遭到用戶的一致吐槽。
“共享經濟里面,就剩共享充電寶生意好了。”一名曾經看好衣二三的投資人無奈說道。
莫非共享經濟的這面大旗,最后真的要由充電寶來扛嗎?
作者:李迎
張俊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