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三家眼科醫院不約而同地沖擊創業板,一出手便拿出每年營收過億的戰績,令人咋舌,那么國內眼科市場有天花板嗎?這個問題可能連眼科一哥愛爾都不好回應,電子設備的持續滲透讓近視率及其他眼科伴發病持續增多,技術與商業模式均已成熟的眼科醫療黃金賽道,終于
三家眼科醫院不約而同地沖擊創業板,一出手便拿出每年營收過億的戰績,令人咋舌,那么國內眼科市場有天花板嗎?這個問題可能連眼科一哥愛爾都不好回應,電子設備的持續滲透讓近視率及其他眼科伴發病持續增多,技術與商業模式均已成熟的眼科醫療黃金賽道,終于要閃光了。
本文來源:診鎖界
作者:天相
最近是眼科行業的大日子,先有眼科醫院三劍客:華廈眼科、普瑞眼科、何氏眼科同時披露招股書,后有隱形小巨頭愛博諾德成為科創板眼科第一股,眼科這黃金賽道,即將迎來爆發。
01
“眼疾大國”高冠下的千億市場
科技對生活的滲透體現在各個方面,過去我們會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那么現在我們會說,電子顯示器,是人類的第二雙眼睛。據艾瑞咨詢統計,當下除去睡眠時間外,國人平均上網時長已經每天4小時,相當于每天1/6的時間內,人們的眼睛幾乎無法離開電子設備。
因為無法得到有效的休息,我國近視發生率正在逐年攀升,據《國民視覺健康報告》預計,2020年,我國5歲以上人口近視率將會上升至50.86%-51.36%。而早在2018年全國近視摸底調查顯示,全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為53.6%。其中6歲兒童為14.5%,小學生為36%,初中生71.6%,高中生為81.0%。全球近22億的近視群體,高居首位的我國近視人群占了26.7%。共計約7億人,近視患者人群數目龐大。
除近視外,各類致病致盲眼疾也是國民眼健康的主要威脅,在我國,干眼癥患者約2.39億,占全球干眼癥患者16%,白內障患者約1.7億人,占全球白內障患者人數31.5%,而人口老齡化的逐步嚴重,也讓白內障患者人數呈逐年攀升狀態。
2020年作為“十三五”全國眼健康規劃的收官之年,國民眼健康管理意識正在提升,對應的需求也在增加。
需求即市場,據Frost & Sullivan數據統計,全球眼科市場規模已超500億美元,且會在未來持續增長,而我國眼科整體市場規模在2019年時已達1700億元,其中眼科醫療市場占比居首位,占比73%,規模約1240億,眼科器械與眼科用藥市場分別占比16% 與11%。
占比最多的眼科醫療市場規模在2012年-2018年間持續增長,復合增長率高達14.72%,而其中民營眼科醫院市場規模在此間由80億元增長到201億元,復合增速20.23%,公立眼科醫院規模則由465億增長至882億,復合增速為13.66%,此間民營眼科醫院增速較快,持續進行著高速擴張,這樣的增量市場中,在未來也存在多個增長點。
02
眼科醫院“三劍客”
華廈眼科、普瑞眼科及何氏眼科三家眼科醫院幾乎同時披露招股書,申報創業板,不像是巧合,更像是英雄所見略同式的判斷,眼科醫療產業發展至今十分成熟,商業化程度高,診療技術成熟、設備可自研,條件已經具備,全面逐鹿的時代似乎要來臨了。
三家披露招股書的眼科醫院各自割據一方,實力雄厚。華廈眼科于2004年成立,深耕東南地區,至今已于國內開設51家眼科專科醫院,覆蓋17省、45市,并有計劃在未來于全國十四個省建立200個視光中心直營店,爭眼科“一哥”之心,昭然若現。
在西南地區的普瑞眼科成立于2006年,現已開辦眼科醫療機構25家,以屈光項目及其他綜合眼病項目為主;而成立時間最短的何氏眼科,歸國眼科醫學博士何偉創立,以分級眼保健操服務機構模式,分別建立了3家三級、30家二級與56家初級保健機構,在遼寧地區穩扎穩打,現已具有規模。
2020年7月29日,何氏眼科率先申報創業板,當月31日,華廈眼科與普瑞眼科亦對創業板發起沖擊,三家眼科醫院2017年-2019年業務營收凈利潤均為正,且累計凈利潤已遠超5000萬元人民幣。
在報告期內,三家公司的毛利均超40%,這個數字幾近趕上眼科“一哥”愛爾,2019年,華廈眼科、普瑞眼科、何氏眼科的毛利率分別為40.39%、42.04%、43.21%,同年,愛爾眼科(300015.SZ)的綜合毛利率為49.30%。三家眼科醫療機構以其高營收,低負債的特點吸引了很多投資機構的關注,其中不乏百度、人保這樣的名牌企業。
相比去年愛爾康、德視佳等一眾外資背景企業在港上市,疫情下的2020,三家國內眼科醫院的上市無疑更加熱鬧,7億近視人群的市場已然具有十足的誘惑力,但以三家醫院的主營業務來看,他們的野心并不止于此。
當前眼科醫療服務市場中,往往以白內障及屈光手術為主要營收來源,白內障作為最基礎的眼病病種之一,毛利率也較高,亦是三家機構的收入大頭,在老齡化及眼科保健剛需市場背景之下,白內障患者也在持續增加,這一業務在未來也擁有可見的增量。
03
屈光手術的千億潛能
對于任何一家具有眼科診療能力的機構來說,屈光手術都是一塊不可松口的部分。
2017-2019年間,屈光手術的平均價格從2017年的1.47萬元/例增長至2019年的1.57萬元/例,而對于近視群體來說,普通的框架眼鏡、角膜塑形鏡及低濃度硫酸阿托品滴眼液僅能夠延緩近視發展,并不能徹底解決近視問題,通過屈光手術才能真正恢復視力,這讓屈光手術成為了一種剛需,并且,屈光手術使用年齡范圍廣,18-50歲人群均可適用,使其消費群體跨開了年齡分層,成為全年齡向技術產品。
據Frost & Sullivan 統計預測,我國18-45歲年齡間的成年近視人口將會持續增長,相較于發達國家,我國屈光手術滲透率仍然有較高提升空間。據中國眼科網統計, 目前中國眼科醫療機構(包括公立與民營)平均每年進行的激光屈光手術已達200萬例,以此數據與7億近視人口比較計算,國內年屈光手術比例約0.3%,由此看,國內屈光手術市場發展潛力仍然很足。
另外,眼部健康護理需求的增加,開發術后護理及跟蹤復診反饋的進階服務將會為企業帶來配套營收。
現代屈光手術中,有可逆性的技術為人工晶體植入手術(ICL)具有較大想象空間,在被瑞士STAARSurgical公司技術壟斷的情況下,該手術單價相比其他手術來說較為昂貴,國內單準分子激光手術單例雙眼約7000-15000元,而ICL技術則需30000元左右。
愛博諾德近期在科創板上市成為眼科第一股后備受矚目,其ICL管線技術已進入臨床階段,該技術采用人工晶狀體的丙烯酸酯材料等設計,在國際上已處于領先水平,有較大關注空間。
04
正在閃光的眼科黃金賽道
企查查數據顯示,截止2020年8月3日,我國共有2.4萬家眼科相關產業。國內廣東省以3848家眼科企業位列全國第一,資本注冊方面,1000萬元以上企業占比超30%,這說明現有眼科行業玩家多以重資產為主,技術成本昂貴是一個重要原因。
人才方面,我國在2020年已有眼科醫師4.48萬名,以世界衛生組織5萬人中至少一個眼科醫生來計算,我國每5萬人中已有1.6名眼科醫生,略微超過世衛組織規定,相對較為充足,且眼科醫師相較于其他臨床醫療人才來說培養成本較短,易于培養,且對于眼科醫療服務來說,部分職業如驗光師技術成本低,在機構中可擁有較高覆蓋率。
2020年是全球視覺2020行動的收官之年,此項行動是1999年WTO牽頭發起,在全球范圍內消滅可避免盲的行動,我國作為最早承諾參加此計劃的國家之一,經過21年努力,我國盲與視覺殘障的發生率降低了37.8%與15.4%。
但是,我國老齡化的加劇以及近視人口的增加,會導致年齡相關性眼病以及高度近視引發的眼底病變成為未來主要致盲的眼病。伴隨著新“十四五”全國眼健康規劃的布局實施,顏值經濟的崛起、消費醫療的普及,高度成熟的眼科護理與治療市場將奔向更高質量發展。
眼科醫療服務市場正處在高成長階段,在更加成熟的技術體系支撐下,即便醫療服務市場規模已經突破1000億,短期內我們還未能看到行業的天花板,這讓眼科市場的未來更具想象空間。
//來源:診鎖界 作者:天相
//編輯:天相(Drscoolest014)
? 慎重聲明:本文內容僅供學習交流,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立場,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疑問請聯系編輯。
高夕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