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基本上項目有以下幾個:
1)抽血化驗。
2)血常規:血常規有18個項目,主要是檢查入職體檢對象是否有炎癥,血液病或者貧血等等。血常規檢查項目,包括紅細胞數、白細胞數、血小板數、血紅蛋白等等18項指標。根據這些檢查結果,可以判斷,參加入職體檢的對象是否有血液病或者肝脾方面的病變等。
3)肝功能:谷丙轉氨酶檢查肝功能最直接的指標。
4)血型:參加入職體檢對象的血型檢查。
以上四項入職體檢項目,乃是實驗室檢查項目。
接下來的,是屬于科室項目:
1)心電圖:這是檢查參加入職體檢者心臟是否健康,主要是檢查入職體檢者是否有心律失常。另外,對于心肌缺血和其他非循環系統疾病,心電圖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2)胸透:對參加入職體檢者心、肺、膈疾病的檢查。
3)內科:主要是針對參加入職體檢者的心、肺、肝、脾、膽囊、神經系統檢查。
4)眼科:檢查參加入職體檢者的視力狀況、眼瞼、結膜、眼球、是否色弱、等等。另外,通過眼科的裂隙燈檢查,可以發現入職體檢者是否患有糖尿病或者高血壓。
法律依據:《》。
定期體檢,管理健康,享受健康! 編者的話: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發現,1/3的癌癥可以預防,1/3的可以早發現、經及時治療可治愈,而只有1/3的癌癥不能治愈。近日,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體檢中心主任左京華、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腫瘤科主任林麗珠教授分別在各自醫院的健康講座上提出,定期進行防癌體檢可以遠離癌癥。 八大檢查項目 目前,血液檢查、x線、b超、乳腺鉬靶攝片等都是常用的腫瘤篩查方法。當發現檢查結果異常后,還可通過ct、核磁共振、病理活檢等手段進行確診。 1.血液檢查。是查出早期癌癥的重要手段,可以檢測血液中各種腫瘤標志物的指標是否升高。 2.門指檢。可以確定距緣7—10厘米的直腸有無病變及病變的性質。已有多項臨床研究證實,70%—80%的直腸癌可以通過門指檢發現。 3.隱血試驗。隱血試驗為陽性的患者,需要進一步做結腸造影或結腸鏡檢查,以減少大腸腫瘤患者漏診或誤診。 4.x線攝片。x線穿過器官組織后會顯現出不同的影像,一些相對較為隱蔽的腫瘤就可以在x線拍攝的照片中表現出來。 5.b超。利用彩色多普勒超聲顯像可清晰地看到甲狀腺、膽、脾、腎、盆腔等全身大多數器官或組織是否有腫塊的存在。 6.宮頸涂片或宮頸液基薄層細胞學檢測。通過技術手段獲取子宮頸口的脫落細胞,然后使用這兩種方法觀察,能檢出早期宮頸癌。 7.乳腺鉬靶攝片。能在x線攝片中顯示、、乳腺脂肪、腺體等不同組織的圖像,有利于發現深部的微小乳腺癌病灶。 8.胃鏡和腸鏡檢查。可直接觀察到食管、胃、腸黏膜的色澤、血管紋理、腺體形態,能區分和識別炎癥、瘢痕狹窄與腫瘤,對可疑病灶還可立即做病理活檢以確診。▲ 讀懂腫瘤標志物 近十余年來,腫瘤治療效果大大提高,很大程度得益于腫瘤標志物的發現。腫瘤標志物的升高早于臨床癥狀,許多早期病例因此得以發現,并獲得及時治療。 腫瘤標志物是人體內產生的一些特殊物質,它在腫瘤患者體內的含量明顯超過正常人,通過血清或血漿測定其含量,就可為癌癥的早期診斷提供依據。在體檢報告中,如果腫瘤標志物的檢測值和正常參考值對比出現明顯增高,則應做進一步的全面檢查,以便確診。即使是輕微超標,也不能置之不理。為了徹底排除早期癌變的可能,需要隔一兩個月去醫院復檢。如果腫瘤標志物水平持續升高,就要懷疑可能是癌變在發展。如果一直沒有明顯的升高,則可能是良性病變。假如癌癥患者手術后發現腫瘤標志物較手術前明顯增高,則要考慮復發的可能性,應及時請醫生解讀,并做進一步檢查以確定是否復發。 在臨床中,許多人發現自己的體檢報告中腫瘤標志物升高,就非常恐慌。然而,有多方面原因可導致腫瘤標志物的升高。如肝癌的腫瘤標志物甲胎蛋白,除原發性肝癌外,懷孕、活動性肝炎和生殖系統腫瘤等都可使甲胎蛋白升高。再如前列腺癌的腫瘤標志物前列腺特異抗原,往往在前列腺炎的急性發作中也會暫時性升高。此外,因檢測儀器或試劑的不同,腫瘤標志物有時也會出現異常升高現象。 建議腫瘤標志物異常者及時咨詢腫瘤專科醫生,聽聽醫生的建議。醫生會根據個體的年齡、疾病家族史、檢查數值等情況給出合理建議。有時,患者需要定期復查,來監測指標的變化情況。如果復查指標一直維持在參考值以內,則癌變的可能性不大。有時候,患者還需要做全面檢查來排除是否患病。 值得大家注意的是,腫瘤標志物水平正常并不意味著能放松警惕,因為并不是每位腫瘤患者的腫瘤標志物水平都會增高。例如,只有70%—90%的原發性肝癌患者的甲胎蛋白水平會升高,診斷原發性肝癌還需要ct、mri等影像學以及病理學檢查結果的支持。再如,只有70%左右的前列腺癌患者的前列腺特異抗原檢查為陽性率。 腫瘤標志物檢查出現以下3類情況時要特別重視:1.單次檢查腫瘤標志物升高特別明顯,達參考值上限的數倍。2.經反復檢查,數值持續升高。3.有家族遺傳史的人發現腫瘤標志物升高。前兩種情況需要查與升高的標志物關系最密切的疾病,如大腸癌的標志物癌胚抗原升高,要查有無胃腸道疾病。若胃腸道沒有異常,則需檢查肺、食道、乳腺、肝臟等。有家族遺傳史的人如出現標志物升高,即便沒有明顯的癥狀和體征,也必須復查和隨訪。▲ 防癌體檢≠健康體檢 用防癌體檢、篩查的辦法使癌癥能夠被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這是目前攻克癌癥最理想的辦法,也是代價最小、痛苦最少、最值得提倡的方法。 常規的健康體檢在防癌方面有3個局限:其一,很多癌癥早期并沒有典型的癥狀或者沒有癥狀,比如肺癌早期的癥狀就是咳嗽、咳痰,而有抽煙史的人多少都會有這些癥狀,但當出現胸痛、咳血、高燒不退等癥狀時,患者多半已是晚期。此外,早期腫瘤的體積非常小,直徑一般小于1厘米,如果它在體內的位置還比較深,那么常規體檢及影像學檢查都很難將其檢出。其二,普通的健康體檢人數很多,醫生像進行流水作業一樣,一些不太明顯的癥狀就有可能被忽略。其三,一般的健康體檢僅有基礎檢查項目,如內、外科,血、尿常規,胸片等。這樣的體檢對個人不具針對性,癌癥體征和癥狀就會成為漏網之魚。 相比之下,防癌體檢是一種更專業的體檢,由腫瘤專科醫生通過專業的技術手段和方法對受檢者進行全身檢查,能夠有效發現早期腫瘤或獲取受檢者的高危因素,從而預防腫瘤發生。 到目前為止,防癌體檢的項目都是由腫瘤專業公認的檢查手段組成,不同腫瘤類型需要不同的檢查方法。比如,實質性臟器的腫瘤需要影像學檢查,空腔臟器則需要內鏡檢查,體表腫瘤需要觸診或超聲檢查等。除了常規檢查,防癌體檢必須配合專業的檢查手段。例如有些早期宮頸癌患者的宮頸表面很光滑,肉眼觀察不到病變,如果不做宮頸細胞學涂片檢查,就難以發現早期癌變。還有像乳腺觸診這樣的診斷性檢查,無論檢查人員的手法是否專業,對發現乳腺早期微小癌的意義都不會很大,因此必須輔以乳腺超聲、x線攝片等檢查。▲ 常見癌癥的高危人群 常見的6種腫瘤多有明確的高危因素,這部分高危人群需要適時體檢。 1.肝癌。長期大量飲酒者、慢性乙肝患者、肝硬化患者、長期從事化學藥劑等工作的人群。 2.胃癌。經過確診的、經久不愈的胃潰瘍患者,長期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胃鏡檢查發現不典型增生、需要長期隨訪的患者。 3.肺癌。有長期吸煙史、吸煙指數(每天吸煙支數×吸煙年數)大于400,或長期工作在密閉環境中,或長期工作在粉塵顆粒較多的環境中,或有肺癌家族史的人群。 4.乳腺癌。有癌癥家族史、未育、未哺乳,或初潮早而絕經晚,或長期服用雌激素替代治療的女性。 5.結直腸癌。有腸炎及腸息肉的患者,長期吃高脂、低纖維、低鈣飲食的人,習慣性便秘者以及有結腸癌家族史者。 6.宮頸癌。宮頸糜爛患者,18歲前婚育及多產的女性,有濕疣病史、單純皰疹病毒感染史、人狀瘤病毒感染史的女性。▲ 各年齡段篩查時間表 癌癥可以通過防癌篩查早期發現,但不同年齡段的人要有針對性地進行篩查。 20歲后的防癌體檢。對于女性來說,有性生活后就要每年做一次宮頸細胞學檢查,篩查宮頸癌。這是目前最有效、最簡便易行的早期發現宮頸癌的辦法。 30歲后的防癌體檢。女性要特別注意乳腺檢查。第9—11天應該自檢,絕經或更年期女性最好每月固定一天進行自檢。 40歲后的防癌體檢。約15%的肺癌病人早期沒有癥狀。40歲以后的中年人,尤其是吸煙的人,應每年做一次胸部x線或ct篩查,對早期發現肺癌有積極意義。此外,還應對胃癌進行篩查,包括胃蛋白酶檢查、幽門螺桿菌檢查、胃腸x線檢查等。40歲以上的女性應每年做一次體檢,每1—2年做一次乳腺x線攝片,每年做一次宮頸涂片檢查,每3年做一次婦科檢查。40歲以上男性和女性每年都應做一次門指檢。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應定期檢查血清甲胎蛋白。酗酒的人應定期檢查口咽部。 50歲后的防癌體檢。有結、直腸息肉,結腸癌家族史,腹瀉、便秘、便血史的人最好做腸鏡,篩查結腸病變,不適合做腸鏡的人可改用ct檢查。男性還應在體檢中增加一項前列腺特異抗原檢查,以便及早發現前列腺癌。▲:生命時報
體檢報告怎樣看合不合格其實挺簡單,一是看最后醫生寫的結論,醫生會根據你所檢查的項目的結果,給出最終你存在的疾病或潛在問題,給出日常應注意的問題。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