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一個人一生能積累多少錢,不是取決于他能夠省吃儉用的“省”出來的,而是取決于他如何看待手中的這些金錢,俗話說得好,錢不是省出來的,而是賺出來的。那么,對于“賺錢”,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比如說,有的人就喜歡靠理財賺錢。這是怎么一回事呢?理財是
一個人一生能積累多少錢,不是取決于他能夠省吃儉用的“省”出來的,而是取決于他如何看待手中的這些金錢,俗話說得好,錢不是省出來的,而是賺出來的。那么,對于“賺錢”,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比如說,有的人就喜歡靠理財賺錢。
這是怎么一回事呢?
理財是對資產處置的一種方式,對于手中有一定積蓄而又不知道怎么處理的人來說,理財一定是他們的第一選擇,而在人們不同的需求之下,各類理財產品應運而生,其中既有各類適合大多數人的投資,也有農村合作社這樣專門為了農村的鄉親們理財的產品。
有的人膽子大,會選擇高風險高回報,也有的人膽子很小,寧愿將一輩子攢的錢都放在銀行里吃利息。人們常說理財是現在人的選擇,可是,其實并不是,早在1957年便有“理財”這一概念。
1957年,黑龍江的一位小伙在農村信用社存買了6元股金,他本想著能夠有一筆“意外之財”,可是,令人沒想到的是,在64年后,他卻只分到了17塊多。
一、農村合作社
合作社這個名字,我們一定非常耳熟,但是它究竟是什么,和銀行又有什么區別,相信很多人都搞不清楚。
合作社的全稱為農村信用合作社,其本質上是一種類似于銀行的金融機構。它與商業銀行有著相似之處,也有著顯著的區別。
信用社與銀行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是由合作社成員入股組成,即以互幫互助為主要宗旨,由農民集資共同組成。這是因為在信用社成立最初,儲備金非常少,為了能夠吸引更多的農民把錢存入信用社,便實行了“入股”這種形式。
農民們將自己想要存的錢放在合作社,而這些錢將作為“股金”,由信用社依據規定計算出股息以及分紅,分發給每一位入股的農民。
在其成立最初,其主要目的是便捷農民。當時中國的經濟形勢并不穩定,人們對于錢非常看重,為了能夠讓手中的錢更加安全,他們往往一有錢就會立馬存進銀行當中,讓國家來代為保管。可是,那個時候不比現在,既沒有網絡,交通也不發達,所以對農民來說就很不方便。
由于他們既需要存錢,又需要取錢,還需要貸款來購買種子、農藥等種地所需,都需要時間,因此,為了更加方便農民存取錢,也方便他們的日常生產,國家專門設置了合作社,讓農民們將錢存在這里,并且自己入股,自己分紅。
雖然現在其本質上有利于農村和農民,但是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時候,農業社剛剛興起,農民們對它保持著懷疑態度,敢于嘗試的人寥寥無幾,而故事中的黑龍江小伙除外,這件事的全部經過又是怎樣的呢?
二、六元股金
1957年,信用社在黑龍江興起,掀起了一股浪潮,其宣傳的重點就是幫助農民貸款,讓他們可以預支出錢來買種子和肥料等農產品,以方便農業生產。然而,雖然其始終在大力宣傳,并且有國家作為保障,很多農民還是處于觀望態度,不敢輕易把錢交出去。
就在這個時候,一個黑龍江小伙站了出來,在眾人的驚訝當中,將六元錢存到了合作社。那個時候的他剛剛拿到工資,原本就不知道要怎么樣處理這筆錢,而后他恰好聽到了合作社的宣傳廣播,所以就打算嘗試一下,于是,他把錢存了進去,換來了一張寫著“股金證”的紙。對于這位小伙的行為,有許多人都笑他傻,認為他這完全就是在扔錢。
可是小伙心里有自己的打算,首先,他并不缺錢,這六元錢在或不在,對他的生活產生不了本質上的影響。其次,他有心做理財,所以對于這個新開的合作社很是好奇,存放六元錢也是抱著試試水的心理,萬一最后真的獲得了高收益,那豈不是找到了一種很好的理財方式。
其實,農民們的擔心都是多余的,因為合作社的背后是國家,而合作社成立的最根本目的,是希望真正便利農民的生活,所以,即便合作社利息不高,也絕對不會讓農民有什么虧損。
對于黑龍江將六元錢放進了信用社引起爭議之事。或許我們會震驚,六元竟然還能作為一筆錢存進去嗎?才6塊錢有什么好爭議的?其實,人們而=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問題,是因為不知道1957年的六元錢相當于現在的多少錢。
簡單地算一筆賬:1957年的時候,新中國剛剛成立不久,正處于百廢待興的階段,各行各業都不景氣,經濟市場發展也很緩慢。物價水平很低,一斤大米的價格大概只有一毛二分,一斤豬肉的價格也只有五毛錢,電影票價大概一角左右,是現在的幾百分之一。
根據1956年的工資表,我們可以看出來,企業當中等級最低的學徒每個月的工資是在十幾元,而等級最高的每月可以達到一百多,農民的收入介于他們中間,大概在二三十塊錢左右。因此,在當時,六塊錢相當于農民每個月五分之一左右的工資,換算到現在的工資表上,當年的六元約等于現在的一千塊左右。
此外,如果節省一點花,當時的六元錢基本上能夠維持一家人兩周左右的衣食住行。因此,在當時能夠一口氣把6元存放進合作社,已經可以稱得上是家境優渥。
三、64年后的利息
說回將6元錢存進合作社的黑龍江小伙。黑龍江小伙作為第一批敢于嘗試的人,并沒有把這筆錢放在心里,在回家之后,他隨手便把存單放在了柜子里,之后便很少再想起來。
1958年的時候,農村信用社的發展受到了巨大的影響,其失去了原本的創立初心,不再是適合農民們的合作社,到了十年后,合作社基本上已經名存實亡,沒有人管理和負責。在這樣的情況下,農民們的錢也處于沒有管理秩序的情況當中,一片混亂。
這種混亂一直持續到了改革開放,那個時候國家對經濟有了全面的管控和科學的規劃,所以信用社逐漸恢復了其原本的生機。可惜在這個過程中,很多人早已忘了自己曾經存過錢,也沒有想過把錢取出來。
六十多年過去,當初的黑龍江小伙已經成為了將近九十歲的黑龍江大爺,由于他并沒有結婚生子,所以一直是由自己的侄子張鳳江照顧。當他感覺到自己時日無多時,便總會回想這一生積攢下來的財富,想要把它們都交給侄子,作為他照顧自己這么多年的報答。
有一次,他在翻舊物的時候,偶然間找到了當初的那張股金證,便把它交給了侄子,讓他有時間去信用社兌換。大爺的本意是好的,他以為這筆錢經過這么多年,一定能換出不少的利息。可是沒想到,在他去世后,張鳳江拿著股金證去農行時,在工作人員的仔細核算之下,最后的結果是只能兌換十七元。
張鳳江難以置信,但是又無可奈何,這畢竟是專業人士反復計算過的結果,自己再無奈也值得接受。事情的發展令他沒想到,后來有人將這件事放到了網絡上,引起了網友們的廣泛討論。
在這些討論之中,人們不僅對黑龍江大爺的決定而遺憾,也有人對合作社產生了嚴重懷疑,認為他們仗著百姓不懂而忽悠人,當初的六塊錢放到現在可是不少的一筆錢,算上利息和分紅,怎么也不至于才有十七塊。
其實,從客觀事實來說,六元錢能夠占的股份比例微乎其微,能夠分到17塊或許也是一件正常事情。只可惜,當初的6元能做很多事,而現在的17元卻只能做一件事。
正當網友們的討論異常激烈時,張鳳江也站出來表明了自己的態度,他表示對叔叔來說,能夠把這筆錢取出來是他的遺愿,錢數的多少其實并不重要。現如今即使只取到了17塊,叔叔也不會再有什么遺憾。
1957年,黑龍江一老農在信用社買6元股金,64年后只分到了17塊錢。其實,近些年來類似的報道還有很多,這些事例的存在,無疑是在告訴我們,投資是一件存在很大風險的事
在經濟大環境的影響之下,投資市場也是瞬息萬變,所以如果想要通過投資賺錢,就必須要仔細思考,否則很容易就會變得賠了夫人又折兵。畢竟,并不是所有的東西都能夠像古董一樣,存在的年頭越多越值錢。投資理財若是一個不小心,很容易會落個血本無歸的下場。
不管怎樣,凡事三思而后行總比一時腦熱決定要好很多,不管是在什么事情上,還是需要仔細思考一番再做決定。
王熙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