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N海都記者陳恭璋/文馬俊杰/圖茶口村是閩清縣梅溪源頭的一個村落,距離福州城區70多公里,因村之井水清香可口,好像溶進了香茶,得名“茶口”,該村制作的“茶口粉干”是“閩清三寶”之一。而如今,該村的溪畔出現一棟充滿現代感的啤酒精釀工廠,每逢節假
N海都記者 陳恭璋/文 馬俊杰/圖
茶口村是閩清縣梅溪源頭的一個村落,距離福州城區70多公里,因村之井水清香可口,好像溶進了香茶,得名“茶口”,該村制作的“茶口粉干”是“閩清三寶”之一。而如今,該村的溪畔出現一棟充滿現代感的啤酒精釀工廠,每逢節假日,這里都有不少人聞名而來,或為酒,或為村莊美景。
這個工廠是由7位來自全國各地的年輕人投資一千多萬元建造的。代表最新啤酒釀造工藝的啤酒廠,與一座傳統村落的姻緣,起于一份發布在網絡上的舊工廠出讓公告。
“差點就要放棄,還好遇到茶口村”
上周五,海都記者來到閩清縣塔莊鎮茶口村,進入村口后,就可以看到一條清澈見底的山溪順著村莊邊緣往下流淌,在溪邊搖曳的蘆葦蕩中,出現一棟占地上千平方米的工廠廠房,廠房面溪一側,裝著一排落地玻璃。
來自黑龍江的鄧愛青早已站在工廠門口等候,他是這個啤酒精釀工廠的合伙人之一,也是7名創始人之一。他說,精釀啤酒區別于常見的工業啤酒,進入國內時間不長,工廠是參照國外紅酒酒莊設計的,除了釀造區還有休閑區,提供給前來的人品酒、休閑和社交。
90后的鄧愛青是合伙人之一,努力將酒廠做成百年老店成了合伙人們的共識
出生于1990年的鄧愛青在福州上大學,其間因為喜愛精釀啤酒,結識了團隊里的其他6人,他們分別來自東北三省、寧德、龍巖、長樂等地,在工作之余,他們就自己研究釀造啤酒。其間,有人提議合資建一個精釀啤酒廠,結果得到大家的贊同。
鄧愛青說,2017年開始,他們前前后后找了將近一年的時間,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場地,在一次選址會議時,他們決定最后再找一次,要是沒有合適地點,他們就放棄。而在瀏覽網頁的過程中,他們看到了一份閩清縣塔莊鎮當地政府發布的公告,有一個廢棄的粉干工廠要轉讓。他們覺得相當合適,當即聯系公告發布者,約定在該工廠見面細談。
當地政府鼎力相助,選中廠址一個半月后就動工
鄧愛青說,他們到茶口村看到舊工廠后,第一眼就看上了這里,因為位置極好,周圍環境十分優美。但缺點是,距離福州城區較遠。同時,他們幾個人都是80后和90后,建這個工廠,投資要一千多萬元,他們必須拿出全部積蓄,有的還要賣房子籌錢。而真正讓他們決定選在這里的,是閩清縣當地政府的誠意。
他說,當地政府的主要領導向他們介紹了茶口村的整體規劃和鄉村振興計劃,讓他們覺得,茶口村的未來很有前景。
而真正讓鄧愛青他們感動的,是當地政府工作人員用實際行動展示了誠意。鄧愛青說,工廠的這塊土地有20畝,布局是其中近2000平方米用于建設廠房,周邊的土地用于種植精釀啤酒的原料作物。這塊土地涉及40多戶農民,這些農民有不少都是在外地,當地政府主動承擔了和農戶溝通的工作,工作人員一家一家談,僅僅用一個月左右時間就談好了。
而隨后,工廠相關的報批問題,政府工作人員也積極主動幫助他們,讓前期工作十分順利。在談好土地問題的半個月后,這個啤酒廠就開工了。
鄧愛青說,在剛剛開始時,也會有一些突發情況,比如,有時候工廠半夜會停電,也有出現過停水,但無論什么時候,甚至凌晨,他們聯系當地鎮政府工作人員,問題都能很快得到解決。就是這些細節,讓他們的信任感一點點培養起來。
目前酒廠已研發出多種口味各異、色澤豐富、口感多樣的精釀啤酒
鄧愛青說,如今,這個啤酒廠已經投產,每天可產出各種口味的精釀啤酒2噸,他們還研發了多種極具福州特色的口味。而工廠旁的公路也已經改造完畢,每逢節假日,這里都會聚集很多驅車數十公里而來的啤酒愛好者。
據閩清縣委縣政府相關人士介紹,為吸引人才、吸引大學生和年輕人,整合城鄉資源,促進鄉村振興,近年來閩清縣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投入65個億打通37條道路,搭建閩清縣三農服務超市和閩清縣雙創中心,為返鄉創業服務。
統籌:郭郭 編輯:小爍
王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