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經歷過饑荒年的老人,都記憶猶新,人們餓紅了眼,所有能吃的一網打盡,樹皮、草根、野菜都是救命的糧食,能吃上高粱面的家庭,就算很好了,白米面更是不敢奢望,每年的糧食就那么一點,可是吃飯的人口卻多,爺爺常常給我講,憶苦思念,他在小的時候,飯量很大
經歷過饑荒年的老人,都記憶猶新,人們餓紅了眼,所有能吃的一網打盡,樹皮、草根、野菜都是救命的糧食,能吃上高粱面的家庭,就算很好了,白米面更是不敢奢望,每年的糧食就那么一點,可是吃飯的人口卻多,爺爺常常給我講,憶苦思念,他在小的時候,飯量很大,可是每次都吃不飽,沒辦法呀,物資匱乏,老人則吃得更少,那時候的爺爺,鬼點子也多,經常去采挖一種叫“洋姜”的作物,脆脆的,甜甜的,可以炒著吃,還可以腌制咸菜,脆爽微辣,饑荒年就靠這“菜”活命。
在很早以前,洋姜很少批量種植,都是一種野生植物,有的地方叫“洋姜”,有的地方也叫“鬼子姜”,為什么叫這個名字呢?第一是根據它的外形,地下結出的果實,很像生姜,第二是從國外引進的品種,德國人占領青島時,將這種植物帶到了國內,因為洋姜的生命力太強,短短的幾年,竟然傳播了很遠,人們出于對侵略者的痛恨,起名為“鬼子姜”,具體真假有待考證,知情者可留言討論。
再往后一段時間,生活條件慢慢變好了,大約在1998年左右,還有洋姜出現,那時候已經不愁吃喝了,每到周末,我常和小伙伴相約去挖洋姜,那時候閑著沒事,再就是不挖可惜了,洋姜的個頭很大,如果不小心碰壞,還會有汁水滲出,反正也不愛吃這玩意,就是挖著玩,農村一般都是腌著吃,當成咸菜。
年年挖洋姜,卻怎么也挖不絕,而且越挖越多,第一年種植10棵,第二年可能就50棵了,它的莖稈高1-3公尺,地底根部相連,冬天越冬不死,春天會繼續生長,從2000年以后,我們這批小伙伴長大了,就再也沒人挖洋姜了,因為啥呢?大家都吃喝不愁了,生活條件提高了,新鮮蔬菜還吃不完,誰還愿意吃野生的?
洋姜長得太快了,一大片一大片,有時候,人們甚至覺得它礙事,影響莊稼的豐收,每年都會清理,甚至噴灑“百草枯”,一種專門爛根的農藥,也就短短兩三年的時間,野生洋姜徹底不見了,很多人甚至還來不及認識。
全國不能說一點也沒有,不過大部分房前屋后的洋姜都沒了,我已經十幾年沒見過了,如果你留意,可能只有賣醬菜的地方才有,腌起來爽脆可口,特別好吃,微辣不甜,開胃下飯,很多老人為了懷舊,可能會網購一些,不過對于年輕人來說,確實有點不屑一顧,白給不要的感覺,當初的救命糧食要落寞了。
前幾天去趕集,偶然就碰到了洋姜,不過是腌好的,一問價格,居然要8塊錢一斤,我買了一點回家,又脆又香,一點也沒有辣味,是那種熟悉的味道,洋姜有很大的功效,它可以調節血糖和血脂,對身體健康有很大的幫助,食療效果很棒,說洋姜不好吃,那是根本不會吃,炒菜、包餃子、腌制,樣樣都行。
腌好的洋姜,配面條、稀飯、煎餅、油條,簡直太合適了,非常的清口開胃,完全沒有一點姜的辛辣味,好像蘿卜一樣爽脆清脆。
分享一個腌制洋姜的小配方!
洋姜4斤,辣椒4斤,生姜半斤,大蒜半斤,根據個人的口味,依次加入白糖200克,食鹽200克,海天醬油500克,生抽1000克,味精20克,裝入玻璃瓶中,用干凈的勺子拌勻,倒入3-4兩高度白酒防腐,蓋上蓋子,密封嚴實,半個月以后就可以吃了,取出的時候,要用干凈無水無油的筷子,避免破壞腌料。
我是食味菜譜,熱愛美食,每日更新家常菜和面食的做法,關注每天學習做菜,總會給你小驚喜。
馬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