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書法這個詞記得上大學時,從《大學書法》這本書序言里第一次了解到什么是書法,至今清晰記得文字描述:書法是以漢字為基礎,以毛筆為工具的一種線條藝術。
所以書法是漢字的書寫藝術。它不僅是華夏的文化瑰寶,而且在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獨放異采。漢字在漫長的演變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一方面起著思想交流、文化繼承等重要的社會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造型藝術。
書法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是從何時開始的?這個不可能十分確切的界定,畢竟書寫是書法的前提,其使用功能是最早的目的,但是隨著人們對文字書寫要求的提高,比如到了秦,統一了文字,也就是小篆,小篆的書寫就開始十分將就了,其藝術性就很高了,但還是沒有作為藝術來使用的。之后文人們之間都會對自己的書寫有一定要求,并且會對比,評價書寫水平誰高誰低,特別是到了魏晉時期開始有了公認的書法家了,鐘繇,衛夫人,王羲之父子……就開始了。
現實主義。代表作盧梭的《叢林漫步》
批判現實主義繪畫指19世紀產生的藝術思潮,又稱之為“寫實主義”,起源于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初的意大利,開創者是卡拉瓦喬。這個流派從技巧、技法上講是寫實主義,從意識形態和觀念上講是現實主義,關注人生、關注生活、關注現實
印象主義。代表作莫奈的《日出》印象派繪畫也叫印象主義,是西方繪畫史上劃時代的藝術流派,19世紀60—90年代在法國興起的畫派。“巴比松畫派”就是“印象派”的前身。印象主義畫家主要把身邊的生活瑣事和直接見聞作為題材,多描繪現實中的人物和自然風景,追求外光和色彩的表現。
野獸主義。代表作馬蒂斯的《三姐妹》野獸主義是西方20世紀前衛藝術運動中最早的一個派別。他們繼續著后印象主義V.凡高﹑P.高更﹑P.塞尚等人的探索,追求更為主觀和強烈的藝術表現。野獸派畫家熱衷于運用鮮艷、濃重的色彩,往往用直接從顏料管中擠出的顏料,以直率、粗放的筆法,創造強烈的畫面效果,充分顯示出追求情感表達的表現主義傾向。
新藝術派。代表作穆夏的系列裝飾畫作新藝術派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歐洲和美國產生并發展的一次影響面相當大的“裝飾藝術”的運動,實質上是英國“工藝美術運動”在歐洲大陸的延續與傳播,在思想理論上并沒有超越“工藝美術運動”。新藝術運動主張藝術家從事產品設計,以此實現技術與藝術的統一。
表現主義。代表作蒙克的《吶喊》表現主義是現代重要藝術流派之一。最初是20世紀初流行于德國、法國、奧地利、北歐和俄羅斯的文學藝術流派。表現主義是藝術家通過作品著重表現內心的情感,而忽視對描寫對象形式的摹寫,因此往往表現為對現實扭曲和抽象化的這個做法尤其用來表達恐懼的情感,不重視細節的描寫,只追求強有力地表現主觀精神和內心激情。
立體主義。代表作畢加索的《亞威農少女》立體主義是西方現代藝術史上的一個運動和流派,又譯為立方主義,1907年始于法國。立體主義的藝術家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組合的形式,形成分離的畫面,以許多組合的碎片形態為藝術家們所要展現的目標。立體主義的畫面沒有傳統西方繪畫的透視法造成的三維空間錯覺。背景與畫面的主題交互穿插,讓立體主義的畫面創造出一個二維空間的繪畫特色。
未來主義。代表作翁貝特·波丘尼的《美術館里的騷動》未來主義畫派(簡稱未來派)(Futurism),現代文藝思潮之一,是由意大利詩人菲利波·托馬索·馬里奈締提出和組織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傳布于歐洲各國。以尼采﹑柏格森哲學為根據認為未來的藝術應具有"現代感覺"并主張表現藝術家進行創作時所謂"心境的并發性"。未來派畫家表現的是「速度」和「進行」 ,現代生活的「動蕩」的感覺。
抽象主義。康定斯基的《點線面》抽象繪畫其實包含多種流派,并非某一個派別的名稱,抽象作風是打破繪畫必須模仿自然的傳統觀念,1930年代和二次大戰以后,由抽象觀念衍生的各種形式,成為二十世紀最流行、最具特色的藝術風格。抽象繪畫是以直覺和想象力為創作的出發點,排斥任何具有象征性、文學性、說明性的表現手法,僅將造形和色彩加以綜合、組織在畫面上。因此抽象繪畫呈現出來的純粹形色,類似于音樂。
達達主義。代表作馬塞爾·杜尚的《下樓梯的裸女》達達畫派(Dada),是20世紀初產生的西方現代主義繪畫流派之一。1916年,一批逃避戰爭來到中立國瑞士的青年會聚在伏爾泰酒店,建立了名為達達的藝術團體。達達形成了一場文學與視覺藝術的運動。"達達"是個杜撰的詞,本身并沒有什么特定的含義。達達主義攻擊以往的文藝傳統,包括20世紀初的試驗性運動,以批判的眼光重新審視以往文藝的指導原則和美學觀念。然而,在藝術方法上,達達主義者接受了未來主義的喧鬧、立體主義的并置和任何藝術創造中都存在的偶然機遇。
至上主義。代表作卡濟米爾·謝韋里諾維奇·馬列維奇的《飛機起飛》至上主義或譯作「絕對主義」),現代主義藝術流派之一,二十世紀初俄羅斯抽象繪畫的主要流派。創始人為卡濟米爾·謝韋里諾維奇·馬列維奇。馬列維奇強調至上主義是藝術中的絕對最高真理,它將取代此前一切曾經存在過的流派。人類社會可以以至上主義的原則進行組織和構建,進入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形而上主義。代表作莫蘭迪的《靜物》1917年初,基里科與未來派畫家卡洛·卡拉結識,他們提出用"形而上繪畫"稱呼自己的作品,因為他們的畫面把真實與非真實猶如纏綿的夢境融合在一起,所以稱得上"形而上"。他們二人組成了形而上畫派,加入他們的還有畫家喬治·莫蘭迪等。這個畫派深受叔本華和尼采唯心主義的影響,但其中帶有更多的弗洛伊德思想的影響,事實上他們比后來的超現實主義畫派更早的體現了精神分析學中關于直覺、幻覺和潛意識的應用,作品中充滿了神秘怪異的氣氛,描繪的多為物體的穩固、無時間性和不朽性。
超現實主義。代表作米羅·恩斯特等米羅·恩斯特的《女人和鳥》超現實主義是在法國開始的文化運動,直接地源于達達主義,於1920年至1930年間盛行于歐洲文學及藝術界中。由法國作家Andre Breton (布列頓)發起。在巴黎先后發表兩次《超現實主義宣言》,形成了超現實主義畫派。認為“下意識的領域”,如夢境、幻覺、本能等是創作的源泉,主張從潛意識的思想實際中求得“超現實”。作品主要描寫潛意識領域的矛盾現象,把生與死、過去與未來、真實與幻覺統一起來,具有恐怖、離奇、怪誕的特點。
行動畫派。代表作波洛克的畫作行動畫派二十世紀40年代中期出現在紐約,也稱抽象表現主義、塔希主義。抽象表現主義豪放、粗獷、自由的畫風,反映美國人崇尚自由、勇于創新的精神,卻也隱含現代人內心焦慮和苦悶的悲劇情調。波洛克為創始人。畫面效果有接近中國書法藝術的趣味及美感。行動繪畫的法文的同義詞是(TACHISME)滴色主義。
波普藝術 。代表作安迪沃霍爾的《夢露》波普藝術 一種主要源于商業美術形式的藝術風格,其特點是將大眾文化的一些細節,如連環畫、快餐及印有商標的包裝進行放大復制。20世紀50年代初萌發于英國,50年代中期鼎盛于美國。美國波普藝術的出現略晚于英國,在藝術追求上繼承了達達主義精神,作品中大量運用廢棄物、商品招貼電影廣告、各種報刊圖片作拼帖組合,故又有新達達主義的稱號。集合藝術和偶發藝術一般也認為是波普藝術的兩個支系。
極簡主義。代表作艾伯斯的《正方形的禮贊》極簡主義緣起于1960年代出現于美國紐約興起的一種非寫實繪畫與雕刻,其理念在降低藝術家自身的情感表現,而朝單純、邏輯的選擇發展。極簡主義又被稱呼為ABC藝術(ABC ART ),是現代藝術中簡化傾向的顛峰。此藝術風格乃集結了俄羅斯的至上主義和荷蘭的新造形主義。雖然其基礎來自歐洲,但是具大的外形、未標示的主題,以及「藝術作品應為客觀事實」的概念卻是純美國式的。他們設想了三種處理藝術構成問題的方向:使它普普,使它極簡,使它去物質化。
《韓非子》的文學特色
●《韓非子》是戰國時期法家韓非及其弟子的作品集,又稱《韓子》。該書在韓非生前即已流傳。據《漢書·藝文志》著錄《韓子》五十五篇,《隋書·經籍志》著錄二十卷,張守節《史記正義》引阮孝緒《七錄》(或以為劉向《七錄》)也說“《韓子》二十卷。”篇數、卷數皆與今本相符,可見今本并無殘缺。全書文采斐然,別具一格,具有獨特鮮明的個性特征。
●作者韓非總結了商鞅、申不害和慎到三家的思想,提出了一套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理論。關于《韓非子》的注釋,有清人 王先慎《韓非子集解》,近人 陳奇猷《韓非子集釋》、 梁啟雄《 韓子淺解》等。由于先秦時期文學、史學與哲學處于共生的狀態,韓非又是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子》更多的是被作為思想著作來看待。然而,此書從文學角度來看,其文章構思精巧,描寫大膽,語言幽默,于平實中見奇妙,具有耐人尋味、警策世人的藝術效果。《韓非子》還運用大量淺顯的寓言故事和豐富的歷史知識作為論證資料,說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體現法家思想和作者對社會人生的深刻認識。書中出現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豐富的內涵,生動的故事,成為膾炙人口的成語典故,至今為人們廣泛運用了。
●《韓非子》不僅是先秦諸子百家思想的一朵奇葩,而且也是一部立論鮮明、論談犀利、文勢充沛、氣勢磅礴的散文杰作。其中的寓言故事不僅數量多,而且在思想上和藝術上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許多寓言故事一直流傳至今,成為我國文學創作史上的寶貴財富。
人類八大藝術是:文學、繪畫、音樂、舞蹈、雕塑、戲劇、建筑、電影八大類別。
文學
文學是語言文字的藝術(文學是由語言文字組構而成的,開拓無言之境),往往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稱作體裁)表現內心和再現一定時期,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
繪畫
繪畫是一種在二維的平面上以手工方式臨摹自然的藝術,在中世紀的歐洲,常把繪畫稱作“猴子的藝術”,因為如同猴子喜歡模仿人類活動一樣,繪畫也是模仿場景。在20世紀以前,繪畫模仿的越真實技術越高超,但進入20世紀,隨著攝影技術的出現和發展,繪畫開始轉向表現畫家主觀自我的方向,看到一幅畫鑒賞家有時已經說不清畫的是什么,每個畫家開始發展自己獨特的風格。
音樂
廣義的講,音樂就是任何一種藝術的、令人愉快的、神圣的或其他什么方式排列起來的聲音。所謂的音樂的定義仍存在著激烈的爭議,但通常可以解釋為一系列對于有聲、無聲具有時間性的組織,并含有不同音階的節奏、旋律及和聲。
文學是啟動我們認識人生的工具。
我們自以為了解了人生,其實只是一知半解,人云亦云。
政治家思想家也講人生。我們聽他們講就可以了,為什么還要聽文學家講人生?
因為人生認知有兩大系統,一個是宏觀系統,一個是微觀系統。
中國有個教授修瑞娟,她發現人體的微循環和大循環是不一致的。
政治家思想家是從宏觀上講人生。
文學家是從微觀上講人生。
這兩大系統是統一的又是不統一的。
如果是統一的,就無需分宏觀微觀了。
兩者的認知有時是沖突的。
政治家思想家是從宏觀上看問題。文學家是從微觀上個體認知上看問題。
宏觀要統領微觀,但微觀有時也能改變宏觀。
我們看人生,要從宏觀,微觀兩個角度去看,才會全面。
因為只從宏觀角度看,你就解答不了許多人生中的困惑。
那么,再來回答一下文學是什么呢?
文學就是給人一個微觀的角度,讓人更深刻的理解人生。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