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千年以來,雷峰塔遭到了無數次的毀壞,更是被數次重建。如今,雷峰塔之所以還可以完好無損地屹立在大眾面前,這和三個人離不開關系。那就是吳越王錢弘俶,作家魯迅還有銅雕大師朱炳仁。提起前兩位,很多人都多多少少有所耳聞。但對于朱炳仁,恐怕就是鮮為人知
千年以來,雷峰塔遭到了無數次的毀壞,更是被數次重建。如今,雷峰塔之所以還可以完好無損地屹立在大眾面前,這和三個人離不開關系。
那就是吳越王錢弘俶,作家魯迅還有銅雕大師朱炳仁。提起前兩位,很多人都多多少少有所耳聞。
但對于朱炳仁,恐怕就是鮮為人知了。這位如今已經77歲高齡的杭州大爺,曾經耗費280噸的銅,為雷峰塔穿上了一層彩色衣裳,保證了雷峰塔千年的安穩,為什么這么說呢?
因為經過朱炳仁大量的研究后發現,銅在自然界一千年才會腐蝕一毫米。
而朱炳仁也因此被稱之為中國鑄銅之父。
究竟這位杭州大爺身上有著怎樣的傳奇故事,今天筆者就來帶大家了解一下。
01 雷峰塔再次重建,是挑戰也是機遇
雷峰塔興建于公元975年,是吳越王錢弘俶為慶祝妃子黃氏得子所建,因此,在當時也被稱之為是“黃妃塔”。
但是隨著后來《白蛇傳》中白娘子的故事廣為流傳,雷峰塔的名字也就變得婦孺皆知了。
明朝時期,倭寇入侵到杭州之后,將雷峰塔的塔檐、塔頂、底座等等都進行了燒毀,只留下了雷峰塔的塔身。
再加上,不斷的有人聽信謠言,從塔磚身上刮取粉末、挖取磚塊,來試圖治病亦或是安胎。
久而久之,終于在1924年8月,早已經被掏空的雷峰塔變得搖搖欲墜,轟然倒塌。
而大文豪魯迅對于雷峰塔的倒塌充滿了憤怒,寫下了《論雷峰塔的倒掉》、《再論雷峰塔的倒掉》等文章,表達了自己對當時社會的抨擊。
時間來到2002年,已經倒塌了七十八年的雷峰塔需要再次重建,這次的重建工作也是事關重大,萬眾矚目。
而朱炳仁就是此次雷峰塔重建工作的負責人,這對于朱炳仁來說也是一次無比珍貴的機會。
早在這次工程之前朱炳仁就曾經接手過類似的龐大工程,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件大型銅雕建筑——杭州靈隱銅殿。
當時,朱炳仁采用了現代科技與傳統工藝相結合的方式,花費了整整一年的時間完成了這項工程。
靈隱銅殿的建成對當代銅裝飾工藝業界帶來了巨大的沖擊,為中國銅雕工藝開啟了新篇章。
從此之后,朱炳仁在國內也是確立了自己的地位,被稱之為是中國銅雕藝術大師。作為銅雕藝術的愛好者,朱炳仁也是不想僅僅止步于此。
期盼可以有更多的舞臺讓自己大展身手,創造更多的作品。因此,在朱炳仁接到重建雷峰塔的任務之后,他的內心是激動的。
并且暗暗發誓,一定要將雷峰塔建成一件令人稱贊的精美的藝術品。
02 中國第一座彩色銅雕塔
作為雷峰塔主體銅工程重建的總工程師,朱炳仁在接到工程的第一時間,就寫下了“上蒼無意留古磚,盛世有心鑄新瓦”。
這在日后也成為了朱炳仁打造雷峰塔的基本方略。對于重建雷峰塔,朱炳仁希望可以在古建筑風格的基礎之上,再將現代技藝融合進去。
同時,也更希望雷峰塔在重建之后,得以長久并且完整的保存,不隨時光的消逝再次消亡。
為了達到這樣的效果,朱炳仁決定要給雷峰塔穿上一件用銅制造的彩衣,但是這樣的方案遭到了眾人對損耗的質疑,因為銅的使用并無先例借鑒,而朱炳仁經過大量的實驗過發現,銅在自然界中一千年才會損耗一毫米。
那么給雷峰塔建造一個銅制的外衣,自然也就避免了其再次遭受到破壞。想法縱然是好的,但是實施起來卻并非一件易事。
在經過無數次的實驗之后,朱炳仁終于找到了可行的新方法。那就是用銅的氧化工藝與涂層工藝相結合,可以獲得更多的較為靚麗的色彩。
這樣一來,不僅降低了雷峰塔的腐蝕速度,更是使其穿上了一層彩色的衣裳,使之成為中國第一座彩銅的殿堂。
在此期間,雷峰塔總共耗費了280噸的銅,是迄今為止,古今中外采用銅件最多,銅飾面積最大的銅塔。
而其中黑色的瓦、暗紅色的拱等等又很好地保留了雷峰塔原有的一些樣貌和色彩。
整個項目從開始到完成整整耗費了十個月的時間,單單銅的費用就達到了2000萬人民幣,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龐大的工程。
更是朱炳仁以及五百位銅匠的心血,但這也使得雷峰塔煥然一新,成為了中國第一座彩色銅雕塔。
新雷峰塔在2002年10月31日,重新對外開放。倒塌了七十八年的雷峰塔再次佇立在了游客面前。
新建的雷峰塔不僅延續了中國的青銅文化,更是在朱炳仁的手下,帶領其達到了一個新境界。
日后在接受國家文博專家鑒評組評定的時候,組長呂濟民更是將其稱之為朱炳仁銅雕藝術的新高峰,具有格外重要的歷史意義,可以載入我國甚至是世界銅雕藝術的史冊。
03 銅雕世家,出身不俗
而朱炳仁之所以在銅雕方面能夠取得如此傲人的成就,和銅之間有著如此緊密的聯系,這一切都和其成長經歷離不開關系。
朱炳仁于1944年出生在杭州的一個銅雕世家,是“朱府銅藝”的第四代傳人。其太祖父早在清朝的時候,就已經在紹興創辦了自己的店鋪。
當時,其祖父的店鋪主要制作一些日常用品,譬如銅盆、手爐等銅制品,并且在當地小有名氣,有著不少的老顧客。
這也就使得朱炳仁的太祖父在制作上面花費了不少的心思,開始在各種銅制品上繪制形態各異的圖案,受到了一致好評。
等到了朱炳仁祖父朱寶堂的時候,更是開設了分店,將生意做得更為的紅火,店鋪制作產品的種類也是越來越多。
除了經商之外,朱炳仁太祖父和祖父在書法方面也是有著很高的造詣。因此,在這種環境下耳濡目染長大的朱炳仁,更是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很深的熱愛。
在其很小的時候,便已經能夠感受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魅力。但是家族生意好景不長,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銅材受到限制的社會背景下,家族行業在朱炳仁父親的手中不得已遭到了中斷。
無奈之下,年僅七歲的朱炳仁跟隨父親來到了杭州。雖然,朱炳仁未曾來得及目睹家族事業的輝煌,但是在其父親的影響下,和銅已經產生了一些不解之緣。
后來,為了養家糊口,朱炳仁承包了一家服裝店,但是就在生意蒸蒸日上的時候,朱炳仁卻毅然決然地不顧家人朋友的反對,遞交了辭職信。
而后,朱炳仁便一心投入到了“銅”的事業中,準備重振祖業。隨著朱炳仁不斷地琢磨,終于在熔銅藝術上占領了一塊高地。
通過將繪畫、雕塑和書法三種中國藝術的結合進行綜合應用,朱炳仁創作出了具有東方神韻的熔銅藝術,成為了中國銅藝術領域內唯一的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
朱炳仁更是運用這種熔銅技藝,鑄造了“三塔一殿”,所謂的三塔就是指雷峰塔、桂林銅塔和上海展覽中心金塔,一殿也就是指靈隱銅殿。
雖然這些具有新意的銅建筑融合了現代技藝,但是朱炳仁明白如果想要提升銅制品的藝術品位,那么勢必要提高銅工藝的文化含量。
因此,自從2006年開始,朱炳仁就開始了“文心熔藝”的道路,幾乎將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熔銅工藝上。
隨著長達幾年的不斷摸索,朱炳仁終于領悟到了銅高溫熔化所產生的自然紋理具有的魅力,和傳統書畫的人工筆墨痕跡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無模可控熔鑄工藝”的熔銅藝術也成為了朱炳仁的首創,在抽象的形態中描繪出了具體的意念,使得朱炳仁再次達到了藝術生涯的最高峰。
基于對銅的無限熱愛,朱炳仁更是幾乎傾盡所有,以銅為基底建造了一座“江南銅屋”。
銅屋的總面積達到了3000平方米,凝集了包括朱炳仁在內的朱府五代人銅藝傳承的心血,完美地體現了中華老字號和現代工藝的結合。
在銅屋內,陳列了能夠體現朱府銅藝的典型代表作品,以及各個年代最具代表性的一些銅藝術作品等等。
目前館內的藏品達到了1215件,每一件銅雕藝術品都是巧奪天工,美輪美奐,更是價值連城,售價至少都在20萬元。
但是,朱炳仁并未真正地將這些珍貴藏品賣出,而是將其放置在銅屋中,一直對外界免費開放,讓更多的人可以目睹到銅藝術作品的風采。
04 一代宗師,當之無愧
在朱炳仁的作品中,能夠很大程度地體現文化傳承。但它又不是傳統本身的傳統,它是在用祖先的語言,來講述一個屬于現代的故事。
雖然,朱炳仁對于中國傳統文化極其的熱愛,但是他卻并沒有采取過去先輩那樣的表達方式,而是在一開始的時候,就進行了自己的創作。
以至于現在,人們在看到朱炳仁作品的時候,就能夠一眼認出來這是屬于朱炳仁。他從中國的傳統出發,將傳統文化應用其中,創作了各式各樣的作品。
同時,朱炳仁也通過不斷地創作,來表達自己的人格理念,不得不說,朱炳仁的世界,是一個充滿了技術和藝術體現的迷人世界。
2000年,朱炳仁被列入了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二十一世紀封面人物》,在其中的評語為“銅雕藝術大師中,朱炳仁先生當之無愧為一代宗師”。
時任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秘書長的弗朗·加利更是不禁感慨道:“不看遺憾,看了更遺憾。”表示,在日后一定還要再次來到中國,觀賞朱炳仁的作品。
而朱炳仁也是一直沒有停止自己前進的腳步,始終保持著飽滿的精神。
正如朱炳仁來說,他最缺的就是時間,想要在創作之路上走得更久一些。
2005年12月,朱炳仁與古文物專家羅哲文、古建筑專家鄭孝燮聯名向京杭大運河沿岸的18個城市市長各發出了一封《關于加快京杭大運河遺產保護和“申遺”工作的信》。
此舉得到了大家的廣泛關注,同時也拉開了運河申遺工作的序幕。
2007年12月22日,朱炳仁打造的“同源橋”得到了國家宗教局的支持,經靈隱寺贈與了臺灣中臺禪寺,促進了兩岸之間的文化交流。
2009年,朱炳仁更是親自給圓明園鼠首、兔首的持有者寫了一封信,表示在對方將鼠首、兔首歸還中國之后,會制作一對完全意義上的復制品贈與對方。
由此可以看出,朱炳仁不僅在熔銅藝術上開創了先河,更是有著一顆拳拳的愛國之心,是當之無愧的大師。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6年舉行的G20峰會期間,朱炳仁創作的上萬平方米的銅飾面,完成了主會場的銅工程和當時會場陳列的60余件藝術品,這在當時也是引起了世界性的關注。
參考資料
知網 何青龍《雷峰塔與朱炳仁》
知網 《形與意的熔煉—關于朱炳仁的熔銅》
知網 《蒸蒸日上的煌煌銅藝》
張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