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1988年春節,上海。原本一片祥和的新年氣氛,被突如其來的甲型肝炎蒙上了陰影。病毒源頭很快查明,“元兇”來自江蘇啟東地區被污染的毛蚶。作為餐桌上的美食,為了保持肉質的鮮美,上海人常常生吃。可是,被沿江城市和農村大量生活污水污染的啟東江段,這
1988年春節,上海。原本一片祥和的新年氣氛,被突如其來的甲型肝炎蒙上了陰影。
病毒源頭很快查明,“元兇”來自江蘇啟東地區被污染的毛蚶。作為餐桌上的美食,為了保持肉質的鮮美,上海人常常生吃。可是,被沿江城市和農村大量生活污水污染的啟東江段,這樣的毛蚶,別說是生吃,就是沸水煮上45分鐘也不能完全殺滅病毒。
后來,在下令嚴禁銷售毛蚶后,甲肝疫情很快得到了控制。
那時候,老百姓把板藍根當成了防疫良藥。如果你到訪上海朋友家里做客,主人泡上一杯板藍根,那就是對你的最高禮遇了。
板藍根被捧成“緊俏品”,出現了供不應求,各地生產的板藍根紛紛運往上海。不過,當時全國生產板藍根的藥廠并不多,揚子江制藥廠是其中一家。
當聽說上海下了400萬包板藍根的訂單,揚子江的董事長徐鏡人立馬敏銳覺察到大好機會來了。他公開做出承諾:“請上海方面放心,接受全部訂單,保證交貨”。
揚子江的員工全部停了春節休假,從各地老家回到廠里晝夜趕工。用了整整一個月時間,生產出了385萬包板藍根干糖漿,雖然和400萬包還有點距離,但這足以讓徐鏡人賺到了滿滿的第一桶金。
從那時起,板藍根成為了“國民神藥”。以后,但凡出現傳染性疾病,就會出現搶購風潮。徐鏡人也因為這一分錢未漲價的385萬包板藍根,一戰成名,被稱為“板藍根大王”。
7月10日,這位中國醫藥產業的標志性人物,在新疆伊犁市場調研的開會期間,突發心梗,不幸去世,享年77歲。
徐鏡人一手創立的揚子江藥業,不僅與板藍根有著深厚淵源,而且還成為了中國醫藥界的巨頭。
2021年,據招股說明書顯示,揚子江藥業集團年銷售已近1000億元。徐鏡人及家族財富以41億美元位列《2021福布斯全球富豪榜》,與“玻璃大王”曹德旺并列第705位。
從一個小小作坊,到千億藥企航母,揚子江不僅是中國醫藥工業百強的榜首,而且還連續6年排名第一。但是,在輝煌的背后,殊不知早已危機暗藏。有人說,徐鏡人的突然離世,也許意味著揚子江時代的即將結束。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關于這位神秘的“藥王”和他的揚子江的傳奇故事。
01 脫下戎裝,開創民族產業
1966年,22歲的徐鏡人從部隊復員,回到家鄉江蘇泰州,躊躇滿志想開創新事業。卻沒想到,分配到的是到泰興市口岸鎮的一個儀表廠工作。
按部就班、一成不變的“鐵飯碗”能闖出什么天地?徐鏡人干了5年,終于下決心離開了。
他帶著幾名工人,口袋里揣著募集到的幾千塊錢,來到了揚子江邊,在三個小廠房里,建起起了制藥作坊。
沒想到一沒技術、二沒設備,三沒人的艱苦條件下,在這個小小的制藥車間里,搗鼓出了百爾定和百乃定兩種針劑。并且開始生產后來大名鼎鼎的板藍根。銷量雖不大,卻讓徐鏡人品嘗到了成功的喜悅。
可由于當時國家嚴禁在鄉鎮開辦藥廠,規定每個縣只能有一家。小藥廠不得不面臨關門的命運。
壯志未酬,徐鏡人怎會甘心自己的努力付諸東流。
他先是將妻子唯一的嫁妝縫紉機賣掉,用來維持日常的開支。然后,每天夾著公文包,騎著自行車,在縣市各個部門中來回奔走,遞資料、磨嘴皮。
還好當時的市領導有遠見,對板藍根這個產品非常重視。而且,檢查組看到這個不起眼的小廠,管理得井井有條;徐鏡人這個廠長還挺有頭腦,想問題都能在點子上。于是,市里最后拍板,將口岸工農制藥廠從“鎮辦”轉為“縣辦”。徐鏡人的小破藥廠保住了,還堂堂正正掛上了“泰興制藥廠口岸分廠”的招牌。
不過,市領導對藥廠提出了產值達到1000萬的硬指標。
終于可以好好施展拳腳了!徐鏡人馬不停蹄,另外找了塊荒地,帶著工人一起填塘、挑磚、蓋房子。自己身兼數職,既是廠長,又是泥瓦工、建筑工、搬運工,還是技術人員,卯足了勁頭發展生產。
他親自跑到河南安陽第二制藥廠去學習制藥工藝,帶回生產菌種。
他還前往上海購買制藥原料。有一次,在購買了大批制藥原料后,為了節省運輸費,他一個人搬運40個巨大的糊精桶,花了兩個多小時才搬完;
還有一次,和他一起搬運原料的妻子,因為累到兩腿發抖,險些掉落水里。
就這樣,六間平房、幾口大缸、幾臺設備,簡陋的口岸鎮工農制藥廠初具規模。1985年,乘著改革的東風,掛牌成立第二年的揚子江制藥廠,產值突破1600萬。
可徐鏡人并不滿足,他雄心勃勃,等待時機擴大產業。
他深知人才是支撐企業發展的基礎。他親自到醫學院招兵買馬,招聘了許多大學生加入揚子隊伍。為了穩定人才,還早早對揚子江藥業完成了股份制改革,讓所有員工都成為了公司的股東。
沒過多久,揚子江就拿下了“板藍根之戰”的勝利。乘著這股東風,開啟了“揚子江速度”。當年,揚子江制藥廠產銷突破億元大關,產量連續八年翻八番。
一分鐘生產3846支藍芩口服液,一分鐘生產1200袋胃蘇顆粒,一分鐘生產106瓶百樂眠膠囊......
隨著揚子江的大發展,徐鏡人也開啟了屬于自己的醫藥帝國版圖。
02 濃厚的“紅色情懷”
坊間常常描述,揚子江藥業集團的辦公區蓋得像“故宮”,徐鏡人本人每天坐在與美國總統“同款”的橢圓形辦公室里運籌帷幄。
確實。來過揚子江藥業總部的人,一定會驚嘆它氣勢恢宏。傳說中的揚子江藥業總部,位于長江之濱,占地近1000畝的人工河四面環繞。主建筑群黃磚紅瓦,飛檐翹角,形和神都頗有故宮的范兒。
與華為任正非有著同樣“軍人體質”的徐鏡人,有著濃厚的紅色情懷。
他把揚子江藥業集團內的廣場命名為東方紅廣場,而且,在廣場上還矗立著10多米高的毛主席銅像;
新員工入職必須要軍訓;每年都會組織員工在7月1日黨的生日那天唱革命歌曲;在“八一”建軍節那天組織員工列隊會操;
揚子江藥業的人事任免,非常注重思想政治的考核,尤其看重是否為黨員。
連兒子徐浩宇申請入黨,徐鏡人考察得更為嚴厲。認為兒子的思想尚未達標,特地多觀察了一年,才同意給予入黨。
徐鏡人曾說,揚子江的精神和企業文化都來自毛澤東思想,自己制定的發展戰略也是從毛澤東思想和著作中獲得啟發的。
想要不被他人取代,新藥研發與技術創新才是硬實力。
為了開發中醫名方,徐鏡人四處奔波。經過多方打聽,他了解到“中醫泰斗”董建華有一個治療胃病的驗方。
當時很多國內外的廠商提著重金,踏破了董老家的門檻,最后都空手而歸。董老對錢根本不屑一顧。
徐鏡人北上三次,三顧茅廬。不談錢,談信念。他從我國中藥事業未來的挑戰和競爭,談到自己對現代中藥事業的設想和展望。在第三次面談時,董老終于被徐鏡人對中醫藥的熱忱和執著所打動,拿出了自己40多年臨床經驗的珍貴驗方——胃蘇飲。
拿回驗方后,徐鏡人立刻開始了研制和開發。1993年,揚子江藥業第一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要中藥新品“胃蘇顆粒沖劑”終于問世了。如今,胃蘇顆粒累計銷售70多億元,在全國的胃藥銷售中位居第一。
但徐鏡人的野心不止于此。他有更大的夢想——把中國的藥賣到國外去。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2012年的“毒膠囊事件”。當時無良商家用含有重金屬“六價鉻”超
標的工業明膠,流入藥企,制成藥囊,賣給患者,對老百姓的健康造成了不可修復的傷害。在“毒膠囊事件”中,多家藥企遭殃,但揚子江藥業卻安然無恙。
揚子江早就購入能精細檢測物料重金屬含量的設備。揚子江的固體制劑生產車間還順利通過了最為嚴苛的歐盟GMP認證。
揚子江對產品的管控為何那么嚴格?
從2010年開始,揚子江就悄悄開始了國際化的道路。但對于大部分中國藥企來說,這個“歐盟GMP認證”,是一件花費巨資,還有可能搞不起來的事,誰都覺得麻煩。
但徐鏡人大筆一揮,做出決策:投入3億元技術改造資金,以國際制藥的質量生產管理規范要求,將揚子江建成為現代化的重要生產基地。
正是憑借過硬的質量和技術,揚子江藥業發往德國的80萬粒奧美拉唑腸溶膠囊,成功進駐歐盟市場。
在新加坡、印尼等亞洲國家,胃蘇顆粒、銀杏葉片是長銷的“明星產品”;用于治療心血管疾病的依那普利片,成為內地第一個打入香港市場的化學制劑藥品......
隨著香芍顆粒、蘇黃止咳膠囊、雙花百合片等新藥的陸續開發,揚子江的銷售額以億為單位迅速攀升。
揚子江高舉民族企業的大旗,在化藥、中藥、醫療器械、保健食品和食品等五大領域乘風破浪。
03 光環背后的非議和隱憂
任何企業的發展,不可能總是一路輝煌騰飛,凱歌高奏。
徐鏡人在他離世的前一刻,都撲在揚子江的事業上。但是,徐鏡人曾一度從揚子江消失了整整三年時間。
揚子江藥業官方顯示的是,在1990年至1992年期間,徐鏡人被“莫須有”誣告,因為受到不公正的處理,他被迫離開了經營剛剛有起色的揚子江。
具體的細節不得而知,但是,在徐鏡人離開期間,沒有了“主心骨”的揚子江經營急轉直下,虧損達200萬,還欠下了20多億外債。直到1993年,徐鏡人職務恢復,回到揚子江,重新掌舵,企業才得到了恢復發展。
徐鏡人的兒子徐浩宇后來在一次采訪中,曾透露,父親也許是因為吃了這個“虧”,越發“少說多做”,性格也變得保守而古板的。
另外,在行賄和壟斷問題上,徐鏡人也存在諸多非議。
自股改以來,揚子江發展那么多年,持股員工拿到的分紅只有兩次,與徐鏡人當初許下的每年分紅承諾相距甚遠。
而且,徐鏡人還要求,所有持股離職或退休的員工,在離開前必須把手中的股票按照市場的一半價格賣回給公司。這樣相當于員工只能拿到屬于自己的一半收益。而對于本應屬于公司股東所有的回購股票,徐鏡人卻自稱是以個人資金和名義的回購。
有12名員工對這樣的回購規定表示不服,將揚子江告上了法庭,但一審和二審都敗訴了。
此外,揚子江還卷入多起“醫生行賄”丑聞。根據《健康時報》的不完全統計,從2012年到2019年,關于揚子江行賄的判決書多達49份,行賄金額超過百萬。
對于多宗行賄案件,揚子江藥業卻對外聲稱系“員工個人行為,與企業無關”。其實,到底有多少起商業賄賂,恐怕連徐鏡人自己都說不清楚。
關于為何長期以來拒絕上市之謎,也被外界解讀為:難道是財務數據實在無法公開?擔心一旦上市,那些“行業污垢”將公之于眾?
懸疑“行賄門”還未解決,今年4月15日,揚子江又被曝光因實施壟斷被處罰天價7.64億。這是迄今為止,國內醫藥領域罰款金額最大的反壟斷罰單。然而,揚子江在調查中并不認為自己未實施壟斷協議。而且在調查初期還因為不配合調查,拖延了檢查進展。
04 結語
徐鏡人的離世,在醫藥界引發了不小震動。
寫著“求索進取,護佑眾生”八個大字的廠旗,在揚子江藥業集團總部依然迎風飄揚。廠區的廣播,還放著建黨節公司歌賽上的那首《吃水不忘挖井人》。
在泰州市高港區,幾乎每戶都有家庭成員或親屬在揚子江工作,他們對徐鏡人很有感情。7月13日,徐鏡人告別會那天,不少市民自發前往吊唁。
徐鏡人的一生都扎根在泰州。他的泰州口音很濃重,有時候媒體采訪,不得不配個助理用普通話翻譯一下,方便旁人聽懂。
在今年的兩會上,作為人大代表的徐鏡人,曾對中藥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提出建議。他說:“沒有質量的產品,不是產品;沒有質量的生產,不是生產”。相比上市,這才是企業的重要使命,這是他生前最后的公開發言。
當年揚子江具備上市資格時,徐鏡人就對媒體表達自己的“三不”原則:不搞盲目上市,不搞兼并聯合,不搞自己不熟悉的產業。
在徐鏡人看來,公司上市后會可能發生資金鏈斷裂的情況。一但有了負債,就會有可能把企業拖垮,這有違自己堅持做好藥的初衷。“不上市,無外債,有尊嚴”,這是徐鏡人一生恪守的經營原則。
徐鏡人帶領揚子江這首巨輪的航行戛然而止了。徐鏡人的兒子徐浩宇,將作為未來的接班人接棒。
與老父親經營理念不同的是,徐浩宇將自己創辦的愛源股份送上了新三板。在他看來,揚子江上市是必須的,兼并收購也是必須的。畢竟,藥企市場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比的是實力、思維和資本”,若有機遇,沒有理由不抓住。
可是,除了那張天價“罰單”,還有多少令人頭疼的隱憂,會將揚子江攔在上市大門之外呢?
風起云涌的后疫情時代,“板藍根大王”的繼承者能否擔當起發展的重任,帶領揚子江繼續平穩運行?
這一切,只能等待時間去檢驗了.......
參考資料:
《蘇商口述史》:實業強國 實力蘇商
. END .
【文| 十月波斯菊】
【編輯| 歌】
【排版 | 王大可】
高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