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每個人在回憶青春時光時,都免不了有一些遺憾與惋惜,會幻想著如果那時換個方式,或許會有更好的結果。在面對多有缺憾的青春回憶時,一位名叫德清詩雅的藏德混血女生,卻在《了不起的匠人》里表示,她并不渴望回到20歲,她的青春無悔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每個人在回憶青春時光時,都免不了有一些遺憾與惋惜,會幻想著如果那時換個方式,或許會有更好的結果。
在面對多有缺憾的青春回憶時,一位名叫德清詩雅的藏德混血女生,卻在《了不起的匠人》里表示,她并不渴望回到20歲,她的青春無悔。
德清詩雅在青春時做了什么事,以至認為自己青春無悔?
自幼生活在美國的德清詩雅,為何在中國藏區的小村莊里生活了十七年?與愛馬仕等大牌合作,將牦牛手工圍巾高價賣向歐洲的她,如今現狀又如何呢?
德清詩雅的故事還要從她畢業時說起。
結緣高原
德清詩雅自幼生活在美國,之所以與相隔重洋的仁多瑪村結緣,是因為一次畢業講話。
那時德清詩雅剛從美國名校康涅狄格大學電影系畢業,本來打算進入電影行業的她,在同學的一番話里改變了主意。
在日后參與《一席》演講時,德清詩雅談及了這次改變自己一生的話,畢業時她聽到同學說到:“大學生活是我們這輩子最美好的時光,從此之后都是山河日下。”
這話讓德清大受觸動,她對這樣的未來感到郁悶與恐懼,她問自己“難道人生就這樣了嗎?難道所有美好就這樣結束了嗎?”
德清內心給出的答案是否定的,她絕不讓大學生活成為人生最后的美好時光美好,她要去尋找能給自己帶來美好與幸福的目標。
知曉女兒的打算后,從事藝術工作多年的母親沒有如一般父母那樣勸其選擇穩妥的生活,而是很開明的給予支持,并給出了自己的建議:去你爸爸出生的地方看看。
德清詩雅的父親是一位甘南藏族人,在美國時認識了德清的母親,趣味相投的兩人很快便墜入了愛河,并迅速組建家庭生下了德清。
因父親的緣故,德清雖然在美國長大,但自幼便對中國的高原充滿了向往,母親這次提議正合了德清的意。
就此,德清前往中國甘南開啟了尋根之旅,她打算拍攝一部關涉藏族故鄉的影片,并試圖通過這次旅程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
2004年,年僅22歲的德清詩雅離開了繁華的紐約,只身來到了大海另一邊高原上的一座小村莊。
這是甘南安多藏區的仁多瑪村,這里遠離城市,從蘭州機場到此需要四五個小時的車程,地區平均海拔高達3200米,全年只有三個月的溫暖時節,常住人口1500人左右。
相比于有著850萬人口的紐約,對德清而言,在仁多瑪村的生活是極其特別的。
平日見慣的高樓大廈,在這里變成了一頂頂黑灰色的藏包與小木屋;城市里擁擠的道路與汽車,在這也換成了空曠的草原與高山下成群的牛羊;城市里冰冷的人群,在這也變成了淳樸好客的近鄰。
本就喜愛自然的德清很快就愛上了這里,她喜歡這里簡單而樸實的生活,在這段旅程里她好像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同時,為此地著迷的德清也意識到了仁多瑪村的不足。
這里的百姓太過貧窮,村民都依靠放牧為生,村里大多數男性都出門務工,剩下的老人與婦女為了維持生計,則需要一大早便起床擠奶、做奶酪,辛苦一年也賺不到太多的錢。
遠離城市讓村民難以通過交易將自己的牲口賣出好價錢,至于畜牧業的衍生產品更是缺乏制作工藝與售賣渠道。
平日村民的生活條件也很艱苦,沒有廁所與自來水。
雖然通了電,但卻沒幾個電器與插座。
平日放牧時還有生命危險,要時刻注意狼群與自然災害等等問題。
這些問題對世代生活于此的村民而言早已司空見慣,但對體驗過現代生活便利的德清而言,村民這樣落后而辛苦的日子是不能接受的,她想幫助這里勤勞而樸實的村民。
在《一席》演講中,德清談到了這次決定:原本只是來此拍攝的她在那時意識到,回到美國她能做的事情很少,但留下的話,她可以為這里帶來巨大的改變。
2005年,回家向父母講清自己目標的德清重新回到了仁多瑪村。
這一次,她將為仁多瑪村的村民們帶來一份禮物。
創立諾樂
回到仁多瑪村后,德清宣布她要在這里建立一家紡織工坊,她稱把這里的牦牛毛帶向世界,希望村民們積極參與。
然而德清宣布這個消息后,村里的響應者卻寥寥無幾。
雖然在過去的相處中,德清這個開朗陽光的女孩已經與村民們打成一片了,但想讓村民們立馬改變過去持續無數代的生活方式卻不太現實。
況且,如果跟著德清去做紡織工坊了,家里的牛羊誰來養?
之前他們嘗試的編制工藝品售賣都沒有成功,憑什么德清一個外來人就可以成功?
就算之后小有規模了,如果一天德清拍拍屁股走人了,放棄傳統生活的他們又該怎么生活?
面對村民們的淡漠的反應與懷疑,將改變此地視作人生目標的德清,卻沒有絲毫沒有放棄的意思。
為了讓仁多瑪村的村民支持自己,德清使用了兩個策略:
第一項便是徹底將自己本地化。
仁多瑪村遠離城市,與世隔絕,外來人是很少的,想要獲取村民們的最大信任,最快的方式便是與他們過一樣的生活。
于是,德清開始與村民們同吃同住,戴上藏族裝飾,穿上藏族服飾,學習藏族的文化與語言,想要以此讓村民們看到自己扎根于此的誠意。
同時,德清還開始游說村里思想開放的那波人。
德清借住在仁多瑪村桑吉夫婦家中,這個家庭相比于村里其他人,物質生活還算過得去,思想上也更為開放,他們也有著改變家鄉的心思,可是一直沒有機會。
本有心思的桑吉一家,在德清長達一年的誠摯邀請下,終于下定決心與德清一起創辦紡織工坊,于是她們將家中牛羊暫交予了妹妹管理,投入到了紡織工坊的事業中。
德清獲得第一批支持者后,便開始籌備期起了工坊來,將參與者送去尼泊爾學習紡織技術,并購進適合制作牦牛絨制品的手工紡織機。
在多次編制試驗下,德清終于找到了最適合的此地牦牛絨的特殊編制工藝。
2007年,德清拆開了給仁多瑪村的禮物,創立了諾樂,建立牦牛絨紡織工坊,為本地16個人提供了工作崗位,邁出了夢想的第一步。
一年后,憑借精良的制作工藝的與極富地方特色的風格,攜帶諾樂牦牛制品參展的德清在歐洲獲得了極大的名聲。
這些彌足珍貴的高原織物敲開了歐洲人的心門,在國外售價高達上千歐元,并與諸多國際大牌合作,這些合作伙伴里,不乏愛馬仕、普拉達、LV等等人們耳熟能詳的名字。
這段看似順遂簡單的成名,背后卻是德清看不見的努力與付出。
獲得國際大牌的認可并不容易,德清為了打開市場,在紡織工坊的各個方面都下足了功夫。
首先在毛料上,德清選用了最好的牦牛絨。
這樣的牦牛絨只出現在2歲的牦牛身上,而且每頭牦牛只能提供100g左右毛料,一般每條諾樂圍巾都需要4到7頭牦牛貢獻毛料,極其珍惜。
在《樂享中國新機遇》紀錄片里,德清說道:“諾樂只制作最暖和的圍巾,牦牛絨比羊絨與喀什米爾絨暖和兩倍,兩歲的牦牛有著世界上最柔軟暖和的毛絨。”
即便有了最好的毛絨,德清依舊選擇用最好的紡織工藝進行打磨。
整個生產過程全部由手工完成,并經過采集清理、碾絨成線、并股織造等等工序,中間稍有錯誤,便要重頭再來,一般一條牦牛絨圍巾的制作需要十幾個紡織工人耗時一周才能完成。
正是這樣嚴格選料與精良制作,為德清的諾樂紡織工坊帶來了國際大牌的認可。
如今現狀
現在距德清創建諾樂已經過去十四年了,曾經只有16個員工的諾樂,員工數量擴展到了一百多個。
最初與各大奢侈品牌合作的諾樂也在幾年前順應互聯網時代,開設了淘寶店,各類產品售價不等,幾百到上萬的價格都有,多數為圍巾,也提供毛毯等牦牛絨制品。
在德清創立諾樂期間,她與甘肅當地青年依旦·杰布結識,這位青年是個設計師,離開家鄉幾年后,選擇回到家鄉為家鄉盡一份力。
兩人結識后,依旦為德清的開朗樂觀以及追夢不息的精神觸動,德清也被依旦的浪漫與熱情打動,兩人迅速墜入愛河并結婚,如今已經有了兩個可愛的女兒。
在2020年甘肅發布《心歸之處》紀錄片里,德清雙手環抱著兩個女兒,對此感到十分開心:“我非常感謝這里的新鮮空氣與自然萬物,我的孩子可以去鄰居家玩,大家彼此都相熟,這個氛圍在如今是很珍貴的。”
德清通過自己十幾年的努力實現了自己的目標,她正在這個事業里通過給予他人幸福,來收獲超過大學時期的美好生活。
德清出現的意義,不只是創辦了一個紡織工坊,而是她顛覆了此地村民們的生活方式,給予了村民們更多的可能與機會,原本他們只能選擇放牧或者離家打工。
德清來到仁多瑪村的這17年里,她通過培訓讓本不識字的村民們開始在紙上寫出自己的名字;讓不自信的村民們有了機會當模特,攜帶高原制品,向世界展示高原的魅力;她還建立了諾樂籃球隊,讓之前連籃球是什么都不知道的孩子們,有了參與一項運動的機會;建立女子自強俱樂部,幫助當地地位低下的女性重新認識到自己的力量與尊嚴。
在這里,人們不再只依靠放牧為生,減少了對草原生態的破壞,不想離家的村民也能在本地擁有工作,與家人其樂融融地生活在一起。
或許這些村民對于德清所追求的東西,諸如時尚、環保、尋根等等沒什么概念,但德清的出現卻讓他們的生活開始好了起來。
他們可以有所選擇地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通過勞動換取穩定的工資與尊嚴,而非如過往一般,完全依靠天意來生活。
德清這段十七年的旅途,讓這個地處高原的地方一點點獲得了改變。
德清追求環保,所以所有毛絨都來自牦牛自然脫落的毛發,所有工藝都是手工完成,所有染料都是天然染料。
德清追求幸福,所以她讓村民收入翻了番,讓村民可以喝上自來水,讓村民可以有尊嚴地活著。
也正是德清的這些追求與努力,讓諾樂成為中國僅有的24家獲得B Corp(共益企業)認證的企業之一。
在紀錄片里,德清談及自己的經歷很是感慨:“再過幾年,仁多瑪就是我這一生待得最久的地方了,我的孩子從小在這長大,這是他們稱之為故鄉的地方”
2021年7月,面對新合作品牌klee klee的采訪,德清詩雅在視頻中講述了自己與klee klee合作的原因與期待:
“我第一次知道他們品牌時很吃驚,因為那在藏語方言里是慢慢的意思,這個巧合讓我覺得很有趣。”
“變化很大,這里便變干凈了,人們的生活也變好了,當地政府也在我們提供幫助,在未來我們會擁有更多的可能與發展。”
2021年12月諾樂官微點贊klee klee關于德清詩雅的的微博,內容是這樣的:
“十四年前,諾樂的創辦人德清雅詩決定在仁多瑪村扎根,為當時面臨草原生態失衡問題的牧民們,重建了一個更加富有生命力的社區。諾樂對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可持續關系的不斷探索,是我們堅持與它合作的原因。歡迎大家來klee klee 店里遛遛,試試新品的同時,感受來自高原的自然氣息。”
劉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