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陜西是中華文明最重要的發祥地之一。陜西境內現有的300余家博物館則是全面反映、再現陜西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主要載體。與其他省市相比,陜西博物館的文物藏品不僅數量多、種類全、品位高,在工藝技術、藝術創造等方面代表了全國的最高水平,而且還因其無
陜西是中華文明最重要的發祥地之一。陜西境內現有的300余家博物館則是全面反映、再現陜西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主要載體。與其他省市相比,陜西博物館的文物藏品不僅數量多、種類全、品位高,在工藝技術、藝術創造等方面代表了全國的最高水平,而且還因其無與倫比的典型性、序列性、完整性,充分體現了中國歷史的源遠流長和中國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
金銀器是指以金銀為原材料制成的器物,我國早在商周時期就已經出現了金制品,到了唐朝金銀器的使用和制造盛極一時。陜西作為唐都長安之所在,也是唐代金銀器制造、使用乃至出土最多的地方。這些金銀器數量之大、種類之全、保存之完好以及價值之高震驚世界。
鴛鴦蓮瓣紋金碗
金碗的紋飾采用手工鏨刻完成。外腹部有上下各十層的蓮瓣,上層每個蓮瓣內都以一種動物做主題紋飾,有狐、兔、獐、鹿、鸚鵡、鴛鴦等,周圍填以形態各異的花草。下層蓮瓣內則一律為相同的忍冬草。
金碗外底有一只回首展翅的鴛鴦。這些紋飾內容包括了動物紋飾和植物紋飾,動靜結合,相映成趣。唐代金碗出土很少,文字記載也不多,何家村共出土了兩件鴛鴦蓮瓣紋金碗,紋飾與造型均相同。
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
此壺采用了北方游牧民族攜帶的皮囊或馬鐙的造型,腹部兩側各飾一銜杯舞馬,造型、紋飾均獨具匠心,舞馬形象尤具風采,是唐代乃至中國古代金銀器中的珍品。
赤金走龍
龍作為中國人獨特的一種文化的凝聚與積淀,盡管找不到活的實物存在,但已經扎根深藏于我們每個人的潛意識里。唐以前的龍,形態不一,各有差異。唐代的龍紋,口角加深,上唇翹起,雙角分叉,龍身多有細密的網格狀鱗片紋,顯得富麗精致出神入化。這件金龍體型雖小但是活靈活現,堪稱是唐代“微雕”的精品。
孔雀紋銀方盒
這件銀盒紋飾繁復,除底面沒有紋飾之外,其余五面采用滿地裝的手法裝飾,銀方盒正面醒目處以一對立于蓮蓬之上的孔雀為主,孔雀躍躍欲飛,周邊環繞折枝花卉。銀盒的左邊和右邊還配以飛鳥流云,童子戲犬的紋飾,把人物、風景、花鳥巧妙地結合起來,反映出唐人親近自然的思想意識。
葡萄花鳥紋銀香囊
唐代貴族燃放香料的用具。可掛在身上,也可置于帷帳之中。球形,分上下兩半,其間以合頁、搭扣連接。內部有兩個同心平衡環和一個焚香盂,其間均成直角相互鉚接支撐,無論怎樣轉動,香盂始終呈水平狀態,所盛香料不會傾覆。這種裝置原理體現了當時發達的科技與金屬制作水平。
迎真身銀金花雙輪十二環錫杖
這件銀金花雙輪十二環錫杖是唐代宮廷供奉佛教法器。由杖身、杖首、杖頂三部分組成。杖身中空,通體襯以纏枝蔓草,上面鏨刻圓覺十二僧,下端綴飾蔓草、云氣和團花。杖首為四股雙輪十二環,是佛教最高權威的象征。
法門寺地宮系列茶具
這組茶具,功能包括烹煮、貯藏、飲用茶等。這些茶具數量豐富,配套完整,自成體系,既是唐代盛行飲茶之風的歷史印證,又是難得的藝術珍品。
這一件件精美的金銀器凝聚著唐人的鐘情,既體現了唐人東方式的審美,也蘊含著他們對西方的好奇。無論是造型、紋樣還是工藝技術,都展示著唐人的智慧和才華,反映了唐人的觀念和追求,每件文物都是通往盛唐的一扇窗戶,每件器物都暗藏著一個“按鈕”,按下所有按鈕,它們就會“孔雀開屏”似的展示唐代歷史的復雜、優美和離奇。
唐 鴛鴦蓮瓣紋金碗 1970年西安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 現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
唐 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 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 現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
唐 赤金走龍 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 現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
唐 孔雀紋銀方盒 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 現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
唐 葡萄花鳥紋銀香囊 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 現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
唐 迎真身銀金花雙輪十二環錫杖 陜西省扶風縣法門寺地宮出土 現藏于法門寺博物館
唐 鎏金飛天仙鶴紋壺門座銀茶羅子 陜西省扶風縣法門寺地宮出土 現藏于法門寺博物館
唐 鎏金壺門座銀茶碾子 陜西省扶風縣法門寺地宮出土 現藏于法門寺博物館
唐 金銀絲結條銀籠子 陜西省扶風縣法門寺地宮出土 現藏于法門寺博物館
編輯:慕瑜
何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