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本文刊載于《三聯生活周刊》2019年第48期,原文標題《迪拜:財富之外》,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我得承認,我是帶著偏見來到迪拜的:這里聚集“財富”,卻缺少精神的價值。隨著旅程的展開,我發現事情不是那么簡單。世界第一高樓哈利法塔及其噴泉奇觀
本文刊載于《三聯生活周刊》2019年第48期,原文標題《迪拜:財富之外》,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
我得承認,我是帶著偏見來到迪拜的:這里聚集“財富”,卻缺少精神的價值。隨著旅程的展開,我發現事情不是那么簡單。
世界第一高樓哈利法塔及其噴泉
奇觀城市
從林蔭大道地標酒店(Address Boulevard)朝窗外望去就是世界第一高樓哈利法塔,不需要離開室內,在連通的大樓中步行數分鐘即到迪拜購物中心——全世界最大的購物中心。迪拜時常讓人難以想起自己置身沙漠,但頻繁聽到專為中國游客準備的介紹仍令我疑惑:“迪拜就像咱們深圳,短短二三十年間從無到有,飛速發展。”深圳背后是數億人民勞動與智慧的多年積蓄,迪拜——這個中東“土豪國”,是不是全部建立在撞大運的石油財富之上?這是我開啟旅程時帶上的問題。這個國際曝光度極高的城市,有太多神秘之處。
路邊的一座公交站臺成為我理解迪拜的入口。罕見的全封閉式站臺如同一個孤懸于路中央的小房子,好奇進入其中,被高溫烘烤的我們頓時有被拯救之感——原來封閉起來是為了加裝空調,迪拜10月的平均最高氣溫也在35攝氏度左右。為了五分鐘等車時間而大費周章,又可見對市民之照顧與財力之充沛。公交路線圖反映出城市特點,不在所有區域建設密集的公共交通,恰恰是因為迪拜道路規劃嚴密而幾乎家家戶戶有車。迪拜的交通繁忙但通暢,側面說明這座城市之新——凡是世界歷史名城,沒有交通不擁堵的。迪拜的舒適,處處提醒著我們它是一座有意規劃出來的人造城。
作為人造城,迪拜在創造奇觀方面可謂登峰造極。我們登上被稱作“世界第八大奇跡”的棕櫚島,這是世界上最大的陸地改造工程之一。島嶼因形狀從空中俯瞰酷似棕櫚樹而得名,這樣可獲得最長的海岸線,令島上的公寓和酒店成為海景房。這不是一個“小島”,棕櫚的“樹干”是長5公里、寬350米的大道,17根“棕櫚枝”每根也長2公里,身處其中,才感受到尺度之大。在島的盡頭,是著名的亞特蘭蒂斯酒店和其中“失落的空間”水族館。近10萬條各類珍稀海洋生物讓它和世界上任何一座大型水族館比起來都不遜色,而且這是一座建在大海之上的海洋館——我凝視著水族箱意識到這點時,一條鯊魚從我眼前游過,同伴按下快門。
另一個在迪拜必去的人造奇觀無疑是哈利法塔。828米的超高高度讓它最遠可以在95公里之外被看到。我們直接坐高速電梯到達148層的城市之巔觀景臺,侍者奉上阿拉伯咖啡和椰棗,向樓外眺望,自然想起電影《碟中諜4》中湯姆·克魯斯在哈利法塔上攀爬的場面。第一高樓長久以來有著很強的象征意義,上千年來埃及金字塔都是世界最高建筑,直到被英國的林肯大教堂、再被紐約的帝國大廈取代,最高建筑的桂冠暗示著世界重心的不斷轉移,哈利法塔則標志著迪拜的未來雄心。
作為游客,奇觀帶來的震撼已經讓迪拜值不值得來看看有了肯定的回答。但我仍然好奇,為什么它們出現在迪拜,而不是別處?可不是只有迪拜想當世界第一。迪拜在創造一個個人工奇跡的路上也不是一帆風順,哈利法塔這個名字就暗示著背后的波瀾——它原本叫作“迪拜塔”,2008年的經濟危機讓迪拜一度陷入巨大困境,靠著阿聯酋中另一酋長國阿布扎比的幫助才轉危為安,于是以阿布扎比酋長哈利法的名字命名。
更重要的是以下數據: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雖確實是世界第五大儲油國、第五大天然氣儲藏國,但94.3%的石油和92.5%的天然氣都集中在阿布扎比,迪拜早就不再依賴石油開采了。迪拜的成功,不是“天上掉石油”那么簡單。了解這個地方的來龍去脈,需要向歷史中尋求答案——我們調轉車頭,離開海岸,奔向沙漠。
沙漠深處
帶我們去沙漠的向導是新加坡人Ben,因為能講中文,一下和大家拉近了距離。他不遠萬里到中東定居是因為喜愛這里獨有的珍稀動物,此前曾在阿聯酋的動物園工作,是一位猛禽訓練專家。迪拜人對獵隼的熱愛是出名的,這是沙漠民族的傳統。
車行約一個小時到達鉑金沖沙(Platinum Heritage Desert Safari)的營地,此處距離海岸線即迪拜市區約70公里。這片位于海灣地區的沙漠位置極為關鍵,雖然今日阿聯酋的面積不算很大,不足1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相當于我國浙江省面積,但因地處扼守海灣與印度洋的海上交通要沖,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交通樞紐,到近代形成諸多沙漠酋長國的局面——它們就是今天阿聯酋的雛形。
在營地,我們換上了60年代的經典款路虎越野車,繼續駛向沙漠深處。我特意找Ben詳細了解,引擎哪部分是改裝的、哪些還是幾十年前的零件。他說要經驗極為豐富的人才能駕駛,不同于現在的全自動車,要時刻注意水溫、機械狀況,故障處理起來也更復雜。如此大費周章使用“老爺車”,不只是為了拍照好看,更為體驗一段真實的歷史——半個世紀前,英國人正是開著這些路虎出現在阿拉伯沙漠中。隨著路途中風沙逐漸變大,我和同伴們都戴上頭巾,不知不覺就把自己打扮成了阿拉伯人的樣子。到達帳篷營地后得以好好放松,大家觀看獵隼表演,大塊吃肉,大概幾個世紀以來迪拜人的生活也不過如此——直到1966年石油在迪拜被勘探出來,三年后成功開采出第一桶石油。
石油被發現的60年代末處在關鍵的歷史轉折點上,隨著世界民族解放運動大潮席卷全球和曾經深刻影響這一區域的大英帝國的解體,各酋長國決定在保持內政獨立的情況下組成聯盟、共同發展:1971年12月2日,由阿布扎比、迪拜、沙迦、阿治曼、烏姆蓋萬和富查伊拉等酋長國組成的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正式成立。同年,阿聯酋加入聯合國,次年哈伊馬角也加入聯邦,七個酋長國的格局延續至今,按慣例由實力最強的阿布扎比和迪拜的酋長分別擔任聯邦總統和副總統。
石油財富會把國家引向何方?中東各國和阿聯酋內部情況各不相同,在迪拜,執政的阿勒馬克圖姆家族從最初即決定走一條“可持續”之路,即利用石油帶來的第一桶金,盡快把迪拜建設成一個現代城市,發展金融、旅游等行業,讓財富永續。中國駐迪拜總領事高有禎就曾評論,“迪拜模式”確實是一種獨特的模式:“因為海灣國家都是產油國,可迪拜恰恰沒有多少油,在這種情況下,迪拜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路,創造出自己的特色。通過領導人決策,政策適合自己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投資環境,這是迪拜之所以能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
從駱駝背到宇宙飛船
下了駱駝,又換上飛機。從一個小碼頭登上Seawings水上飛機,九座布局讓飛機的每一個座位都是靠窗的,一覽機外風景。值得一提的是,起飛和降落處都是高爾夫球俱樂部——一項看似不可能發生在沙漠的運動,如今已成為迪拜的名片之一,承辦國際體育賽事也是迪拜重要的城市策略。
飛機飛越帆船酒店上空時,酒店如同一個巨型雕塑矗立在寧靜的大海之上,有一種無言的美麗。向導告訴我們,這座最知名的酒店適合如此“遠觀”,若為體驗最新最現代的酒店,迪拜如今還有更多選擇。仔細想想,如果從1969年第一桶石油被開采出來算作現代迪拜歷史的起點,落成于1999年的帆船酒店已是歷史距今五分之二處,幾乎可以算是“古建筑”了。在迪拜,時間流逝的速度感是和其他地方明顯不同的。
從飛機俯瞰大地,迪拜面向未來發展的野心十分明顯,我們去參觀的朱美拉棕櫚島只是“小巫見大巫”,更大的一座杰貝阿里棕櫚島和建成世界地圖形狀的世界群島都在建設之中,從天空均已能看出雛形。我們飛過的杰貝阿里港,是世界上最大的集裝箱港口之一,今天的迪拜已成為旅游、商務、貿易的重地,與紐約、香港、東京等位列世界城市研究機構GaWC評選的九座“世界一線城市”之一。
另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是,傳統價值觀如何與新的發展相協調?我們前往謝赫穆罕默德文化理解中心(SMCCU),與當地人進行交流,希望聽聽他們自己的看法。謝赫穆罕默德是迪拜現任酋長,他建立這個交流中心是希望對世界展示一種開放的文化態度,中心門口立著此地宗旨:“敞開大門、敞開思想。”(Open Doors,Open Minds.)講解員拉赫曼先生招待了我們,他今年50多歲,經歷了迪拜近幾十年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小的時候還要和父輩騎駱駝出行。吃過傳統手抓飯,他操著有口音但非常流利的英文和我們以及幾位歐美游客交流,特意強調,可以問一切感興趣的問題——沒有任何禁區。
一開始大家還有些拘謹,看拉赫曼先生風趣幽默,也就逐漸放開了,終于問出疑惑已久的問題:迪拜男人真的可以娶四個老婆嗎?拉赫曼說,確實可以,但實際上極少有人真的這么做,“誰愿意去受那個罪呢”。隨后拉赫曼解釋了這項法律制度的文化起源,與高男性死亡率的沙漠生活中照顧親屬遺孀有關。也許聽眾們仍會保留自己的觀點,但開放的態度讓人們多了一分對彼此想法的真實了解。拉赫曼還很坦誠地講,作為迪拜本地人固然為近幾十年的發展而感到驕傲,生活成本的不斷提高也造成一定影響,但他們相信的是“未來會更好”。
從文化理解中心離開,大家對迪拜被稱作阿拉伯地區思想的“解放區”這一說法有了更多體會。正如拉赫曼所說,一個最簡單的事實即可說明問題: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人自愿在迪拜定居,并且源源不絕而來,如果只有財富的機會而社會風氣不包容、不尊重其他文化,那恐怕也不易實現。統計數據顯示,在今天的迪拜,外來人口已經占到80%。如今最“網紅”的拍照打卡地是2018年新開放的地標建筑“迪拜相框”,其中介紹迪拜未來發展規劃的展廳中提到阿聯酋也會發展宇航事業,利用自身的科技和國際交往優勢參與對太空的共同探索。在一座科技感十足的建筑中看到這句介紹似乎再自然不過,轉念想想又令人驚奇不已,短短幾十年,迪拜完成了從駱駝背到宇宙飛船的跳躍——不僅是財富的積累,也包括文化和精神的多元發展。
旅程的最后一晚,我們又回到哈利法塔參加活動。曾是編劇的同伴說,看著眼前的人工噴泉就忍不住構思劇本,這像是會發生奇妙經歷的城市。
何熙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