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大秦最后一輪明月——敗軍之將章邯(6)主筆:閑樂生秦二世二年六七月間,當李斯身陷囹圄的時候,章邯戰無不勝的好日子也就結束了。其實秦軍戰無不勝的秘訣,就是強大的后勤支撐,如今李斯等政府高官死的死抓的抓,整個后勤系統遂開始崩潰。當然,章邯在前線
大秦最后一輪明月——敗軍之將章邯(6)
主筆:閑樂生
秦二世二年六七月間,當李斯身陷囹圄的時候,章邯戰無不勝的好日子也就結束了。其實秦軍戰無不勝的秘訣,就是強大的后勤支撐,如今李斯等政府高官死的死抓的抓,整個后勤系統遂開始崩潰。
當然,章邯在前線,還有一些余糧,足夠他在臨濟之戰后趁勝而進,拿下齊國。
而這滅齊第一戰,他決定先拿下東阿。
我們看到,章邯身為后勤官出身,確實很重視后勤補給,每次作戰都盡量選擇黃河與濟水沿線城市,以利水運;而這,大概就是他每次都能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源吧。
而就在這時,一個漫長的雨季來臨了,連綿的大雨席卷了大半個中國,東阿城內,雨勢更是一日大過一日,齊相田榮正在絕望,楚國援軍來了。
這就是項氏楚軍與秦末諸多義軍最大的區別,陳勝吳廣、田榮(齊王)武臣(趙王)之輩,只知搶地盤窩里斗,根本沒有滅秦大義;而項氏就不一樣,但凡諸侯有難,項軍都會傾力相助義不容辭,后來項羽還因為救趙與秦鏖戰,導致被劉邦搶先入了關中。
正是這種可貴的“義俠”精神,讓項梁項羽叔侄成為了楚漢時期最閃耀的明星,嗯,應該是流星……在污濁的亂世之中熠熠生輝,而又轉眼被黑暗吞沒。
項氏之威名,章邯十幾年前在好友李信蒙恬口中早已聞知,只是一直沒有機會手底下親自見個真章,現在他們來的正好,我章邯倒要看看,這項家軍是否真如傳說中講的那么玄乎!
于是章邯親率精銳去敵楚軍。結果方一交鋒,章邯頓覺巨大的壓力有如一塊大石透過綿綿的雨幕,撞向自己的心頭,沉重的令人喘不過氣來。
別說是項梁、項羽、劉邦、英布等高級將領了,就算是下面的薛公、蒲將軍、曹參、夏侯嬰、周勃、樊噲等中級將領,也是個個勇不可擋、所向披靡,章邯陷入了苦戰之中。
如果說陳勝軍是幼兒班,齊魏軍是高中生,那么項家軍絕對是重點本科畢業,其戰斗力遠非各國可比,真是好強悍的一只軍隊,果然名不虛傳。于是章邯指揮軍隊改取守勢。楚軍鋒芒實在太銳,目前他只有死頂,先抗住這第一波攻勢,再許圖反擊。
經過一番死戰,楚軍終于暫時停止了攻擊,章邯長長的舒了一口氣。好厲害,就差那么一點,我就輸了。
章邯正在慶幸,突然前方陣中一片混亂,只見滂沱的大雨中,楚軍陣中沖出一支數千人的騎兵,朝章邯中軍直插了進來,遇神殺神,遇佛殺佛,不到幾分鐘,就殺到了章邯面前不到百步。
糟糕,楚軍使出陷陣的死士了,快,快給我擋住。
遲了,只見為首一名劍眉重瞳、滿面虬髯,身型壯碩異常的猛男舞著一桿大戟,瞬間秒殺了數十名秦國士兵,一馬當先殺到了章邯眼前,章邯慌忙橫刀相迎,刀戟相交,震的章邯手臂發麻,差點掉下馬去。
章邯大驚失色,撥馬便走,身邊的親兵一擁而上,將那楚將團團圍住。楚將狂舞手中長戟,秦兵一個個被甩的倒飛開來,迸射出來的鮮血被大雨沖刷的滿地都是,情景可怖到了極點。
“章邯老賊莫跑,何不敢與我項羽一戰!”那楚將一邊殺人,一邊縱聲狂嘯,全身上下滿是秦軍的鮮血,狀態宛若魔神。
一排一排的秦軍涌上,又一排一排的倒下,簡直比割草機還快。
章邯引軍退到后陣,心里直嘀咕,這個叫項羽的不屬于人類,我才不和他打交道。
這個時候,項梁的大軍已趁著秦軍陣型混亂,大舉壓了上來,戰無不勝的秦軍,第一次有了潰敗的跡象。
與此同時,東阿城內的齊軍,在齊司馬龍且的率領下,也沖出城來,從后夾擊。
章邯聽到龍且這個名字的時候,不由愕然失笑。“且”乃象形字,為“祖”的本字,郭沫若的《卜辭通纂》中認為“就是男性生殖器的形象”,如此,“龍且”這個名字實際就是“龍之大屌”的意思,如此威武霸氣,讓人不由汗下……
人如其名,龍且此人果然也很猛,與項羽兩個猛人一結合,打的章邯簡直懷疑人生。
至此,秦軍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再打下去,只會變成齊楚軍的夾心餅干。
章邯長嘆一聲:“我輸了,撤吧!”
秦軍開始緩緩的撤離戰場,雨水澆打在章邯冰冷的心頭,他的臉色陰沉有如黑夜,看來自己的軍隊靠簡單拼殺已經不太可能消滅這支楚軍了,他必須在戰略或戰術上有更高的謀劃,才能消滅這個可怕的對手……想到這里,章邯的臉,陰得更沉了……
接著,在濮陽城下,章邯又被項梁追著屁股揍了一次,只得慘兮兮的逃進了濮陽城,拼力死守。
章邯連敗之師,雖不能戰,守卻有余。這座濮陽城從前在戰國時是衛國的首都,城防堅固,城北有黃河,城南有濮水,章邯便命秦軍挖溝引水環城以自固,這樣既可以加大楚軍攻城的難度,也可以利用水運不斷為自己補充兵員和糧草。
這就是章邯,永遠能將自己立于不敗之地。如果當年陳勝失敗后,沒有胡亂逃竄,而是能像章邯這樣找一個可攻可守的地方堅守待援,那么他的結局也許會很不一樣。當然,相比陳勝,章邯擁有更多的技術性優勢,至少,他在城建工程與后勤補給方面,可以算是秦漢第一人。
果然,面對基建狂魔章邯,楚軍久攻不下,只得兵分兩路,一路由項羽劉邦聯手,去攻打司馬欣防守的城陽與李由防守的雍丘,進一步孤立章邯;另一路則由項梁親率,南下去攻董翳防守的定陶。如前所述,定陶是黃淮平原的交通樞紐與經濟中心,打下這里,疲憊的楚軍可以得到相當的補充,然后再聯合田榮的齊軍,兩面夾擊濮陽,章邯必死無葬身之地。
辦法是好辦法,可惜項梁錯估了兩個人,導致自己最終走出一步死棋,大好局勢,功敗垂成。
第一個人,就是田榮。田榮可不是那么好使喚的。項梁雪中送炭解了他的圍,他卻一點兒不知感恩,不但不出一兵助拳,反而跑回臨淄去了。
第二個人,就是章邯。章邯可不是那么好對付的。這一次慘痛的失敗,不但沒有讓他一蹶不振,反而激起了他無窮的好勝之心。名將對名將,這仗打得才過癮啊。章邯就如一只遠古巨獸,低吼著匍匐在濮陽城內,一邊舔著自己的傷口,一邊打量著志得意滿的項梁,陰冷的臉上,寫滿了嗜血的欲望。
第三個人,就是項梁自己。錯估了敵人并不可怕,錯估了自己,才真正可怕。長久以來,所有的義軍要想戰勝章邯似乎都是一個不可能的神話,但是項梁一出,就把這個神話打成了天下最可笑的笑話。項梁他怎么能不得意,怎么能不驕狂!
——我項梁才是天底下最偉大的戰神啊,起翦頗牧(戰國四大名將),也不過如此!
我們說驕而無謀,乃是必死之道。項梁雖不能說無謀,但他得勝便驕,以致錯估了友軍,錯估了敵軍,再錯估了自己,此三錯估,就是他的必死之道。
但項梁并沒有意識到這些危險,他在定陶城下連戰連捷,打的董翳不敢冒頭,恰逢大雨,無法攻城,項梁軍便在營內放起羊來,天天酒醉,夜夜笙歌,只知有歡場,不知有戰場,更加把章邯這只在旁虎視眈眈的猛獸,忘到了九霄云外。
兵法曰:“順過必逆,逆過必順。”不具備這種意識的人,軍事素養再高,也不是真正的名將。
與此同時的濮陽城內,章邯接見了三個報信之人,他們給章邯帶了三個極壞的消息。
第一個人,就是敗軍之將司馬欣——他的手下,在城陽全死光了,只有他自己,化作一只喪家之犬,逃回濮陽,向章邯負荊請罪。
章邯一笑,安慰司馬欣說:“楚軍強悍,城陽之敗,非長史之過也。”
第二個人,就是董翳派來的求救使者——項梁實在厲害,定陶快守不住了。
章邯一笑,智珠在握的說:“回報你家董都尉,堅守定陶,無需著急,項梁驕兵必敗。”
第三個人,就是從雍丘城逃出來的李由部將——雍丘失守,李由亦被項羽斬于陣前。
又過了十幾天,一個更壞的消息傳來:大秦丞相李斯竟被誣陷謀反,讓趙高與秦二世滅了三族!!
章邯一個人孤獨的登上濮陽城頭,茫然的看著遠處帝國血紅的落日一點點、一點點向山下沉去,他的心,也一點點、一點點、一點點的沉入谷底。
大秦雙柱已去其一,他這剩下一柱還能撐起這風雨飄搖的帝國多久呢?別提了,現在就連章邯自己的命運,都掌握在閹人趙高的手里,他還能做些什么呢?
章邯悲哀的預感到,大秦帝國完了,唯一的疑問只是時間早晚而已。
正這時,在落日沉下的正對面,一輪明亮的新月,從天邊緩緩升起。
章邯喜歡夜晚,更喜歡明月,因為它從不與皓日爭輝,卻選擇在最黑暗的時候給世界一縷清明。于是,一股微小的希望,也從章邯的內心深處,緩緩升起。
章邯這股微小的希望,就是他感覺到,齊國似乎已經退出了這場游戲。而只要沒有齊軍的側翼威脅,他就敢全軍壓上,從背后殺奔定陶,與董翳里應外合,可以一舉干掉項梁!
能在失敗中嗅到勝機,才是一個真正的名將。
而在勝利中看不到危機者,注定將被歷史淘汰。
于是,章邯一口氣征集了秦軍全部機動部隊(“秦果悉起兵益章邯”),甚至征集了河北軍團王離的部分隊伍,這些部隊坐船沿著黃河源源不斷來到濮陽匯合,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直撲定陶。
這個時候,已經是公元前208年的九月了,那綿綿的秋雨,拖拖拉拉的已經下了足足三個月,兀自沒有一點停歇的意思。正是這一場宿命之雨,恰到好處的隱藏了章邯的重重殺機。
當秦軍如幽靈般出現在夜幕籠罩的定陶城下,楚軍還在細雨之中酣夢,懵然不知死亡的陰風,已趁夜逆襲而來。
凄風苦雨無星夜,正是殺人好時節。
章邯沒有表情的臉上,冷冷的抽動兩下,一揮手——殺!
隨著這一個命令,無數幽靈靜靜的消失在沉沉的夜幕之中。隨風潛入夜,殺人細無聲。
沒過多久,楚營之中傳來了幾聲凄厲的哀號,緊接著,火光四起,天下大亂。
項梁在宿醉之中驚醒,倉皇出帳,單穿著一身常服,執著一把短劍,在惱人的秋風中,茫然失措。
在東阿一戰中投奔了項梁的齊國司馬龍且亦衣衫不整的沖到項梁身邊,急道:“秦軍夜至,也不知有多少,事無能為也,武信君請速走!”
項梁知道大勢已去,只得慌忙跟在龍且身后,且戰且逃。正至營門,卻偏偏遇上章邯,這可真是冤家路窄了,項梁于是一聲虎吼,沖上去就是一劍,章邯也不躲避,生生挨了這一劍,然后舉矛向前,拼力朝項梁戳去。
章邯這一招,叫做同歸于盡。不過章邯渾身貫甲,挨一劍最多也就輕傷,項梁就慘了,只穿著一身睡衣,章邯的長矛,勢大力沉,一矛已將項梁戳穿整個胸窩,鮮血噴的整個營門都是。
龍且在旁,早已嚇得魂飛魄散,他二話沒說,猛跳起來,奪路而逃,眨眼便沒了蹤影。那速度,比兔子還快。
章邯也不去追,只一聲長嘯:“歸報項羽,速速投降,若其不然,吾必滅楚,親斬項羽之頭,使彼叔侄二人在地下聚首!”
定陶一戰,章邯絕地反擊,斬殺項梁,全殲楚軍主力,重新樹立起其天下無敵的神話。至此,人民反秦運動陷入了第三個低潮期,項羽與章邯也因此結下了比黑夜還深的血海深仇,此深仇大恨,非二十萬秦人的生命,不能洗清。
滅了項梁后,章邯重歸天下第一名將寶座,接下來再滅誰,這是一個難題,大難題。
反秦的各路豪杰,已經被章邯干掉不少,但章邯還覺得自己仿佛是在割韭菜,割掉一茬又是一茬:
齊國的田儋死了,田榮又站了起來,固守齊地,自成一統。
魏國的魏咎死了,魏豹又站了起來,他像一只獵豹般帶著從楚國借來的兵迅速收復了故魏王國二十余座城市,定都平陽(今山西臨汾市西南)。
楚國的項梁死了,楚懷王又跑到臺前來,親自收攏兵力,嚴陣以待章邯。
趙國的部將李良叛變,殺死趙王武臣,投降了秦王離軍;然而張耳陳馀又站了起來,重新擁立了六國時趙王的后代趙歇,繼續與王離軍死纏爛打。
齊楚趙,到底該先揍哪個,章邯陷入了四難之境。
齊國,手下敗將也,盡兵而攻之,似乎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然而章邯可不愿做這種一點挑戰性都沒有的事情,如今關東遍地烽火,欲滅此大火,須先強后弱,絕不可讓強者愈強,從容坐大。況且若深入齊境,則后路有可能被楚所斷,這是重視后勤的章邯決不會做的。
那么就攻楚吧,楚國不是最強么?況且項梁被殺后,楚軍多多少少會產生一些畏懼心理,不如提前決戰,趁機將這心腹之患滅掉,扼殺劉邦項羽于搖籃之中,如此其他義軍也自然土崩瓦解。
可是章邯不能這么做。非不欲為,是不能為也,他要為大局考慮。當時,帝國的平叛主力,除了章邯這一支中原野戰軍外,還有王離這一支華北野戰軍。——這是一場艱苦之極的持久戰,他必須與王離互相配合,不能只顧自己打著爽。況且,攻打趙國,齊楚若不來援,則秦必滅趙;而齊楚若來援,則拉長了他們的補給線,對秦軍有利。
另外,王離這邊到底是個什么情況呢?按道理,無論軍事經驗,還是隊伍的戰斗力,王離三十萬長城邊防軍都應該比章邯強很多,那么為什么從陳勝起事的公元前209年七月,直至公元前208年九月,這長達一年多的時間里,章邯都不知搞定了多少路反秦義軍了,王離竟連一個趙國都沒有搞定呢?
這個問題,史書上沒有記載,但我從故紙堆的殘言片語中找到了一點點蛛絲馬跡,再經過一番分析與推測,稍稍還原了這一段歷史的缺頁——
第一原因,趙人很強,至少不會比楚弱。
這也是章邯舍楚攻趙的另一大原因。自長平之戰以來,秦趙就是死敵,趙人的骨頭也最硬,且世出名將,常常上演逆風翻盤的好戲。依章邯看,只有把他們給徹底滅了,東方各國的反秦浪潮才會真正平息。否則打到何時才是盡頭。
第二個原因,匈奴的侵擾。
據《史記 匈奴列傳》“十余年而蒙恬死,諸侯畔秦,中國擾亂,諸秦所徙適戍邊者皆復去,于是匈奴得寬,復稍度河南與中國界于故塞。”可見蒙恬死后,匈奴人又攻來了,王離南要對付燕趙,北有匈奴在后捅刀子,這仗打的進展如此緩慢,也就很好理解了。
第三個原因,軍糧匱乏。
匈奴人重新搶占了秦邊防軍的糧倉——河套平原,必定造成王離軍糧匱乏。雖有直道可從關中向上郡提供糧食支援,但帝國內部黨爭不斷,李斯趙高忙著互相傾軋,恐怕也無法顧及王離的死活。從后來巨鹿之戰,王離軍需靠章邯為他提供后勤支援,也證明了這一點。
第四個原因,軍心不穩,自身抵觸。
扶蘇蒙恬無罪被殺,很多對他們忠心耿耿的將士也遭到清洗,這對邊防軍的軍心必定造成了無法彌補的巨大影響。王離既要指揮作戰,還要忙乎軍隊內部層出不窮的麻煩事兒,這估計也是他進展緩慢的原因之一。
以上四點,就是我對王離軍在這長達一年多的時間里動向的一個推測,至于是否準確,見仁見智吧。歷史的迷霧重重,正是歷史的有趣之處。
現在這段歷史的缺頁終于被補上了,王離有兵無糧,打不了持久戰,趙人又很硬,完全啃不動,章邯不幫他,王離不但勝利無望,反而有可能會陷于趙地,在匈奴與諸侯的夾攻下全軍覆沒,這是章邯最不希望看到的結果。
基于此,章邯不得不放棄南下攻楚的戰略計劃,轉而北上攻趙,幫助王離拿下趙國,兩軍會師,然后再合兵攻楚。
公元前208年九月,章邯率二十萬大軍渡過黃河,攻破趙國都城邯鄲,將城里的百姓全部遷到河內,并摧毀城郭,蕩平所有的建筑物,將這座自春秋以來興盛數百年的名都毀于一旦。從此,巍巍邯鄲城一蹶不振,往昔的輝煌,化作一縷輕煙,在趙武靈王的嘆息聲中,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之中,悄然淡去(注1)。
章邯不得不這么做,從軍事上來說,中原野戰軍雖有二十余萬,但他不可能每攻破一座城池就分兵駐守,這樣只會被諸侯軍各個擊破,從前陳勝的敗亡,就在于此;從政治上來說,夷平趙國都城,可以震懾諸侯,打擊敵軍的軍心。另外,將趙民遷至河內監控,可以有效地防止硬骨頭趙人再度造反。因為那里有大量長平之戰的功爵民后裔,是關東最穩固的秦統治區。
邯鄲被攻破后,趙王歇與丞相張耳北逃至巨鹿城(今河北省平鄉縣),收集殘部欲重整旗鼓,可惜他屁股還沒坐穩,王離就來了。
公元前208年十月,王離二十萬華北野戰軍南下,兵圍巨鹿,欲困死趙軍。
與此同時,章邯軍亦開至巨鹿以南的棘原,修筑了一條兩百多里的甬道,為王離軍補充糧秣。所謂甬道大概就是在道路兩旁修筑高墻,以保護運糧路線的安全暢通。
這是章邯的老本行了,這數百里甬道的工程量雖然龐大,但比起巍巍驪山陵,不過就是小菜一碟,而供應軍需,更是章邯的拿手好戲。
看到這里,大家或許會有一個疑問,章邯王離二軍為何不直接會合呢?何必這么麻煩修一條“輸血管”各自為戰,如此豈不是降低了勝算?
我是這么推測的。王離是世家名將,無論資歷爵位(爵封通侯武成侯),都在章邯之上(章邯尚未封侯)。兩軍若會合,到底聽誰的,這是一個大難題。以章邯之軍功,絕不可能屈居王離之下;以王離之身份,也絕不可能屈居章邯之下;再說王離打了趙國這么久,眼看勝利在望,豈肯輕易把這個功勞分給章邯?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各行其是,王離負責攻城,章邯負責供應后勤與圍城打援,這也是章邯最擅長的。
結果,章邯果然等來了他期待的各路援軍。
很快,燕國、齊國、代地都派來了援軍,使巨鹿城下變成了農貿市場,各路豪杰各自擺上攤子,互相吆喝的很起勁,卻沒有一個肯率先攻擊秦軍。
據不完全統計,巨鹿城下的各路諸侯軍,總共有三十余萬,兵力并不輸給秦軍,卻一個個高筑壁壘,誰也不肯當這個出頭鳥。所謂烏合之眾,就是這副德性了。
如果項羽不來,這三十萬諸侯聯軍,或許就是章邯王離的盤中餐了。可惜,項羽終究還是來了,秦二世二年11月,救世主項羽終于拍馬趕到,率領十萬大軍,朝章邯猛攻而來。
項羽氣勢洶洶,拍馬殺來。一切都似乎預示著章邯項羽兩大名將要在歷史的聚光燈下來一場精彩的世紀大對決,然而事情的發展卻讓所有人跌破了眼睛。關鍵時刻,章邯莫名其妙的退縮了。
當項羽派英布、蒲將軍率兩萬軍為先頭部隊渡過漳水,摧毀章邯辛辛苦苦修筑的甬道,切斷王離軍的輸血管,章邯按兵不動。
當項羽大軍主力破釜沉舟,持三日糧,有進無退,一往無前的渡過漳水,瘋狂殺向王離軍,章邯還是按兵不動。
當項羽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大破之,章邯不僅是按兵,反而向后退卻了。
當項羽殺秦副將蘇角,虜主將王離,華北野戰軍在諸侯聯軍的圍攻下全軍覆沒,章邯仍然后卻,竟不敢引軍與項羽一戰。
當項羽依靠無上的勇氣與戰功成為四十萬諸侯聯軍的總指揮,與章邯軍對壘相持。尚未交戰,章邯又數卻之。種種表現,宛如一介懦夫,哪里有還有半點天下名將的影子。
真是奇怪啊,項羽豁出一切兵渡漳水,章邯為何不半渡而擊之?
真是奇怪啊,項羽孤軍殺到巨鹿城下,章邯為何不與王離前后夾擊楚軍,反而連連退卻,坐視大好局勢化作烏有?
真是奇怪啊,章邯自出函谷關,滅張楚、死魏王、殺齊王、斬項梁,名動四海,威震天下,為什么一到巨鹿戰場,就完全變了個人一般,畏首畏尾,怯戰至此?
從前那個敢冒雨長途奔襲一百公里擊殺項梁的章邯到底跑到哪里去了?
這又是歷史留給我們的一個大疑案。
歷史的重重迷霧,總是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非要解的話,莫非章邯被項羽那種破釜沉舟的超凡氣勢與非常人之勇悍給嚇著了?
人的心理的確是這個世界上最奇怪的東西,很多方面至今都無法用科學解釋。我們經常會看到,一個殺人如麻的勇士會突然間變成一個徹頭徹尾的膽小鬼,最好的例子就是荊軻刺秦故事中的那個秦舞陽。
或許,章邯就屬于秦舞陽那一類人吧,總覺得自己挺拉風,可是一旦碰上了嬴政或項羽這種擁有強大氣場的超人,就會立刻從老虎變成老鼠。
但更大的一種可能是,或許章邯對胡亥與趙高統治的大秦帝國終于失望透頂,他已經開始準備保存實力另謀后路了。
注1:從此,邯鄲城華北第一重鎮的位置,讓給了河內地區的鄴城,后來凡在華北地區立都的國家,都選擇了鄴城,而邯鄲只留下一個古城的名號讓人懷念了。
張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