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在這世上,究竟什么樣的寶貝才可稱得上是“奇珍異寶”?關于這個問題估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有些意見認為,一項物品若沉淀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因子,可算珍寶。例如歷代出土的青銅重器、古代大家創作的書畫作品以及一些重要出土文物等等都可算入此類。除此之
在這世上,究竟什么樣的寶貝才可稱得上是“奇珍異寶”?
關于這個問題估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有些意見認為,一項物品若沉淀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因子,可算珍寶。例如歷代出土的青銅重器、古代大家創作的書畫作品以及一些重要出土文物等等都可算入此類。
除此之外,還有些意見認為,一些集山川精華于一身、由大自然鬼斧神工之力創造出來的天材地寶也可稱作奇珍。此類寶貝的典型例子有和氏璧、東坡肉石、夜明珠等等。
東坡肉石
以上這兩種看法應該說都對,只是從絕對數量上看,前者遠遠大于后者,畢竟后者是鐘天地靈氣而成的天材地寶,可遇而不可求,尤其是到了現代,此類物品幾乎已經絕跡。
但“幾乎絕跡”并不等于完全沒有,在2014年一支科考隊對貴州一處洞穴的考察中,就驚奇地發現了一個全新的、此前從未見過的“奇寶”,以至于此物現身后,當地政府立刻派人把守洞口直至今日。
科考隊究竟發現了什么了不得的事物?
一切都還要從一個傳說說起……
第一、貴州武陵山區里的傳說
受張家界旅游景區的名聲影響,在很多人印象里武陵山區屬于湖南。其實武陵山區是一個極其廣泛的概念,嚴格來說它橫跨了湖北、湖南、重慶以及貴州四省市,貴州北部銅仁市德江縣境內的山區同樣屬于武陵山脈的一部分。
在德江縣境內這片茫茫群山中,有一個叫作洋山河的大峽谷,此處自古以來人跡罕至,谷內百洞叢生,一直保持著極其原始的自然生態環境。
但凡是罕有人至的神秘之處,總會有各式各樣傳說流傳,洋山河峽谷自然也不例外。
譬如在當地的土家族同胞里就一直流傳有一個傳說,稱谷中那不計其數的洞穴里有一處叫作“藏金洞”,洞里埋藏著一個叫作“金扁擔”的寶貝,傳聞中此物通體由天然黃金構成,金光閃閃、舉世無雙,足可稱得上是天下至寶。
這個傳言在土家族里已流傳了數百年,在當地幾乎是人盡皆知。
一根由天然黃金構成的“金扁擔”?
坦率地講,這事怎么看都不太可能。
要知道扁擔這種東西可不是什么小物件,雖然中國各地的扁擔規格不太一樣,但長度基本都在1.5米左右,寬一掌上下。天然黃金就是狗頭金,扁擔這么大的狗頭金世界上還從未發現過,至于扁擔這種奇怪模樣的狗頭金那更是聞所未聞。
不過德江縣的一些群眾卻對此深信不疑,并稱“金扁擔”一事是老祖宗流傳下來的,當地人的祖上曾有人親眼見過,言之鑿鑿,仿佛確有此事。
為搞清楚事實真相,2014年由央視牽頭,邀請成都理工大學地質專家萬新南教授共同組織成立了一支科考隊,并在之后特意趕往貴州省德江縣,對村民口中的“藏金洞”進行了一次全面考察。
但讓考察隊意想不到的是,他們這一去還真的在洞內極深處發現了一樣這幾千年來從未出現過的奇特物品,若論其價值,恐怕較之慈禧最愛的翡翠白菜、東坡肉石等物也不遑多讓!
第二、入洞
經過馬不停蹄地趕路,科考隊抵達了洋山河大峽谷所在的高山鎮(原高山鄉)。
洋山河峽谷當時還是原始森林,為安全著想,科考隊聯系了當地向導,由向導領著去往傳說中的“藏金洞”。
經過3個小時的艱難跋涉,科考隊終于抵達了峽谷東側崖壁下方處的一個洞窟。
這是一個碩大無比的溶洞穴,洞口處雜草叢生,往內一點則是亂石遍地,種種跡象顯示,此處“藏金洞”以前并無人來往,所有的一切都還保持著千萬年來形成的原始風貌。
科考隊隨即進入洞中。
此處洞穴從行進方向上看,是一路往地下深入的。
走不多久,科考隊便發現此處山洞的洞壁與其他溶洞穴那種單調的灰白色截然不同,上面呈現出紅、橙、白等各種顏色,共同交織在一起組成了五彩斑斕的畫面,這讓科考隊員們頗為訝異。
這種色彩斑斕的洞壁表明,此處洞穴除一般溶洞常見的碳酸鈣等物質外,還富含有其他多種元素,如此它才會形成洞壁上這種多彩的景象。
此后考察隊就在這番奇異景象中前行了1個多小時,在走過一段狹窄的“洞中峽谷”后,兩個分岔洞口赫然出現在了隊員們的眼前。
這兩個洞一個是繼續往前行的主洞,另一個則是垂直向上的支洞。
科考隊見狀立刻商量,最終決定先去支洞看看。接下來隊員們用攜帶的工具攀上了距離地面20多米的支洞洞口,行不多遠便發現了一片異常美麗的石膏花海。
石膏的主要化學成分為硫酸鈣,這時隊員們終于恍然大悟洞壁上那鮮明的紅、橙等色彩是如何形成的了——此洞中蘊藏有豐富的硫磺物質。
不過就算有硫磺物質,它充其量也只能算是種礦藏,和“金扁擔”更是沒半毛錢關系,所以隊員們還得繼續尋找。
第三、果然有寶藏
此處支洞并不大,隊員們在其中尋了一圈,除了石膏花海外并未找到其他特殊之物,于是又一一退了出來,繼續向主洞深處進發。
然而令科考隊沒想到的是,他們僅僅在主洞走了一小段路,就有了個大發現——前方洞段上竟密密麻麻地遍布著天然水晶原石。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水晶的價格都不算低,如此一片天然水晶礦自是價值不菲,那么這處水晶礦是否就是當地人傳說中的寶藏“金扁擔”呢?
很快科考隊就否定了這一猜測,水晶無色透明且呈晶體狀,無論是顏色還是形態都與當地人口中“金光閃閃的扁擔”差距甚大,很明顯此處水晶礦并不是那根傳說中的“金扁擔”。
雖然這片水晶礦并非“金扁擔”,但這樣有價值的發現還是令科考隊員們興奮不已,因為這處原生水晶礦表明了兩點:
一是此處洞穴基本沒人來過,否則這些水晶早被開采殆盡了;
二是外界傳說的寶貝為“金扁擔”而并非此水晶礦,這充分說明那根“金扁擔”的價值還在這片水晶礦之上。
接著隊員們興奮地越過這片水晶,繼續往洞內深處尋去,而這一去,他們果然有了更加驚人的發現!
第四、奇寶出世
水晶礦的發現,令隨行的地質專家萬教授有了些新的猜測。
事實上進洞之前科考隊并不認為洞里會有什么“金扁擔”,只因此事概率太小,但水晶礦的發現,卻表明此處洞穴有大量天然礦物結晶存在,那么當地傳說的“金扁擔”,是否也會是某種貴重礦物形成的天然結晶呢?
不得不說,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但事實真相如何,終究還是要找到實物親眼看到后才知道。
此后隊員們繼續前行,在走過一段極崎嶇的路段后,科考隊幾乎已到了該洞的最深處,若“金扁擔”真實存在,那么必在此處無疑。
此時隊員們也開始緊張起來,一邊緩緩前行,一邊用手電四處搜索。
沒過多久,一個相當匪夷所思且極其不符合常理的東西突然映入了隊員們的眼簾,讓現場所有的科考隊員目瞪口呆,有的人甚至還有一種時空錯亂之感。
這是一個絕不應該在原始洞穴深處出現的東西,雖然它很常見,上至八十老翁下至三歲孩童都認識它,但它在此情此景下出現,只會讓人產生無與倫比的荒謬感。
因為隊員們在一塊萬年鐘乳石上,看到了一顆已經煎到七分熟的荷包蛋!如下圖。
荷包蛋?
而且這顆快要煎熟的荷包蛋下面既沒鐵鍋,更沒燒火。
如此超現實的一幕令隊員們有些恍惚,不過隨著隊員們紛紛走近,這顆荷包蛋也逐漸顯現出了真正的模樣——它確實是荷包蛋,只不過它是由洞中石塊天然生成的。
它直徑為約15公分左右,和真煎蛋的大小幾乎一般無二,它的四周是一圈圓形的“蛋白”,若湊近了看,還可看到“蛋白”周邊鑲嵌著大大小小的孔洞,與真蛋白被油煎了后形成的氣孔完全相同。
在它的中間則是黃色的“蛋黃”,而且這“蛋黃”顏色與真煎蛋一樣,中間最黃,周圍一圈的黃色最淡,整個“蛋黃”從中間向四周呈現出自然的由“黃—嫩黃—黃白”的漸變顏色狀。
連大小和細節都和真荷包蛋分毫不差,實在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隊員們越是觀察,越是嘖嘖稱奇,此物和真正的荷包蛋相比幾乎可以以假亂真,連隨行的萬教授在見到后也極為驚訝。
第五、這個“荷包蛋”究竟是由什么物質構成的?
經過對荷包蛋的現場檢測,隨行的萬教授表示該物品的成分并非黃金,它的“蛋黃”部分主要是由硫化物構成,而它周圍的“蛋白”則是溶洞中常見的碳酸鈣沉積物。
同時萬教授還猜測,這個荷包蛋很可能就是當地世代傳聞的“金扁擔”。在幾百年之前,當地群眾的先祖可能曾進入洞中看到了荷包蛋,出洞之后便稱洞里有個“金扁蛋”,之后一傳十、十傳百,又經過數百年時間的口耳相傳,最終傳成了當地人盡皆知的“金扁擔”的說法。
至此科考隊算是徹底揭開了“金扁擔”之謎,雖然科考隊并未找到那根傳說中的“純金扁擔”,但若要論這個荷包蛋的實際價值,卻是遠甚“金扁擔”多矣。萬教授在現場興奮地講到:
這個東西可算是價值連城,全世界很可能就這么一個。
據萬教授介紹,這個荷包蛋不但珍惜無比,而且它本身還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是研究此處溶洞的生成以及地層變遷的重要地質標本。
萬教授口中的“價值連城”當然只是個形容詞,但這個荷包蛋的確已可算作是天材地寶的行列。
眾所周知,臺北故宮博物院里保存有一塊“東坡肉石”,它不但歷史上是清宮收藏的最頂級的珍寶之一,即使在今天也堪稱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東坡肉石”最大的價值在于它是天然石塊形成,但形態樣貌卻和東坡肉幾乎一模一樣,足可以以假亂真,而“藏金洞”里的這顆荷包蛋,若論惟妙惟肖的程度則絲毫不下于東坡肉石,更重要是它還未曾被開采下來,而是被一直完整地保存在此處天然洞穴之中。
在科考隊發現荷包蛋后,當地政府迅速采取措施,正式將該洞命名為“儺(nuo )仙洞”,又安排了守洞人對該洞進行24小時不停地長期看護,避免洞中的荷包蛋遭人破壞。
時至今日,洋山河大峽谷幾經開發,已成為旅游景區,游人可謂是絡繹不絕。但由于荷包蛋地處儺仙洞洞穴的最深處,后半段洞道對普通游客而言危險甚多,以至于能真正進入洞中親眼看到荷包蛋的人仍是寥寥無幾,或許隨著將來該洞的進一步開發,能有更多人能一睹荷包蛋的絕世真容。
文/夢醒錦官城
高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