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到處都是工業軟件并購的熱火,為數字化轉型照亮去路。灼人的火光輕快地照在人們充滿希望的臉龐上。抬頭望,斗轉星移之外的星球捕捉。自由星體無法再保持自己的獨立運行軌道,它們不斷地被橫撞進來的恒星引力所捕獲。無法逃逸的命運,讓曾經自由的星體找到了母
到處都是工業軟件并購的熱火,為數字化轉型照亮去路。灼人的火光輕快地照在人們充滿希望的臉龐上。抬頭望,斗轉星移之外的星球捕捉。自由星體無法再保持自己的獨立運行軌道,它們不斷地被橫撞進來的恒星引力所捕獲。無法逃逸的命運,讓曾經自由的星體找到了母星。整個全球的工業軟件市場,都充滿著繁忙而愉快的并購交易,一如星體的能量在不斷被重新分配。
工業軟件作為人類工業知識最高濃度的結晶,是無數工程師腦海的多次碰撞和交換的結果。這正是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最耀眼的光輝。而并購,則是最好的元氣吞吐。人類知識交接棒,就在工業軟件的并購中實現。
新基建的樣子
3000萬美元的收入,用7億美元來收購。這是基礎設施工程設計軟件公司的頭號選手——本特利,給出的代價。本特利在11月中旬,購買了Power Line Systems公司。這是一家輸電線路及結構設計軟件,它是由一位來自威斯康星大學的教授,在三十多年前創立的。現在,這位程序員創始人應該也跑不動了。把代碼交給活力四射的小恐龍,是最正常的一種歸宿。這家沒有全職市場營銷人員的軟件企業,靠著優良的訂閱模式,一直保持著充沛的現金流。這些細分市場的工業軟件,正如石頭縫隙里的小螃蟹,外面再大的風浪也不能撼動它。但是,它也沒有能力長大。直到有一天,企業家變老了,企業就會被收購。在成熟的工業軟件市場,細分玩家的宿命就是被收購。小魚無需長大,留給大魚自有招法。這是工業軟件行業獨特的進化方式,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工業軟件的壁壘深厚。從來沒有見過一家不通過并購能夠長大的公司。任何一家站穩了腳跟的公司,都吸收了遠比當前工程師要多得多的智慧。最聰明的大腦,是來自最大限度的集成。這是任何一個后來的挑戰者都要清醒面對的行業法則。
這家輸配電設計工具公司,將在本特利全新的集團——電網集成集團GIG下運營。本特利的產品組合,自此得到極大的豐富,實現了電網基礎設施的全生命周期集成,無論是變電站、配電資產及通信塔,還是電力傳輸等。當我們都在談新基建的時候,我們看見了5G、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這些眩暈的新名詞;而國際工業玩家不懂這些詞,它們只是在搶時間,拼命收購工業軟件。新基建對它們而言,就是傳統基建需要的強有力的數字化技術外衣。最強的支點就是工業軟件。
本特利正在利用能源轉型和電網現代化,屏住呼吸布局以擴大市場份額。國外工業進化邏輯很簡單,凸顯中國工業思維的過于跳躍。當中國制造界在口號聲中,乘坐氣艇一心高飛的時候,國外的供應商卻一心下沉,翻耕土地。
2021年最不可思議的收購,當屬美國Autodesk公司收購Innovyze。前者是大名鼎鼎的CAD軟件公司,中國最早接觸畫圖軟件的大學生,幾乎都受過它的熏陶。而Innovyze則是波蘭一家水務基礎設施軟件公司。
一個設計公司,收購一家水務管理軟件公司的驅動邏輯是什么?
顯然不是隨便玩的。這筆交易金額,也達到了10億美元。相當于領回家里一頭獨角獸呀。沒有一點現金余糧,大戶人家也是吃不消的。
Innovyze,以卓越的現場模擬和數字孿生,提供了供水管網的管理和監測系統,讓自來水公司更有效地管理水務資產,而資產運營可視化也完全不在話下。重要的是,它還有全球3000多個水務用戶。在過去十年,這是水務領域最具突破的創新公司之一。
其實歐特克,早已不能看成是一家單純的CAD設計公司,在過去十年也是大量并購了仿真軟件公司,包括Moldflow這種專門用于塑料注塑流動仿真的軟件。這次并購,它真正的意圖是通過旗下的仿真軟件,跟水務實時數據進行配合,這也意味著“實時混合仿真”技術走向了關鍵性的應用階段。
仿真通常是在設計研發階段,為了優化和驗證設計,它與現場其實是拉開了距離。但現在物聯網讓實時數據可以隨時、隨地開口說話,改變了這種形態。仿真不再是安靜的白領桌子上的算力激戰,而是跟著固定資產的每一次震動而實時脈動。在呼嘯的大橋,或者在迎風的建筑有細微的擺動(最具有震撼性的,就是今年518深圳賽格大廈的晃動),實時仿真軟件將起到更好的監控作用。利用傳感器的實時數據,進行混合仿真。這是后市場即將崛起的一塊藍海。可能是中國大學里面最有聲望的一款軟件,大連理工的SiPESC仿真軟件正在大橋上實時監查大自然可能的不滿,而初出茅廬的云廬科技軟件也在地下管網、污水管道里偵聽一切可疑的聲音。這類仿真軟件,已經成為“嵌入式仿真軟件”的一種。
從更長遠看這個問題,重資產的現場運維成為一塊新藍海。中國重資產的投資期,已經過了巔峰。石化行業、電廠行業都很難再有大規模的投資。在這種情況下,存量裝備市場的運維是下一個藍海之地。然而從設計院的設計端,到建設方、再到最終的用戶方,中間跨越如此廣闊的時空,數據線索早已千瘡百痍。唯有將設計、仿真和運維軟件進行結合,才能實現數據管道的自由流動。電氣與自動化巨頭施耐德,最近兩年連續收購了AVEVA軟件,和實時數據庫第一品牌OSIsoft,無疑不是推動設計與運維的結合。從前端設計軟件找設計數據,從后端運維軟件找實時數據,讓二者進入同步加速器。基于數據的洞見,才會脫穎而出。
開竅的機械制造商
今年最開竅的制造商,當屬于全球工業刀具的老大山特維克。刀具作為工業的牙齒,屬于典型的耗材,種類繁多,盈利豐厚。而瑞典的山特維克集團,旗下擁有多種多年來收購的刀具品牌。而僅僅一個可樂滿,就已經是全球第一。要想知道一個行業風向標,觀察龍頭的策略,肯定是最省事的一個。那么山特維克最近一年在干什么?
8月份,山特維克收購了美國的CNC Software公司,它旗下的MasterCAM軟件赫赫有名。這種CAM軟件一般是用來做刀具軌跡規劃的,所有的機床都離不開。而MasterCAM一度是全球最大的CAM公司。
CAM軟件對于機床非常重要,但它的體量很難做大。這也意味著獨立的CAM軟件很難生存。昔日的王者之一,英國Delcam早已經被老牌CAD廠商歐特克收購;而以三坐標測量機出身的瑞典海克斯康,則更是CAM軟件的屠夫,接連吞并了四五個CAM軟件。而今年年初,做鈑金彎管的CAM軟件,則被全球最大的鈑金機床和激光制造商通快給一口吃掉。
CAM軟件其實多如牛毛,但都很小。作為最大的刀具商,山特維克最近一年大開殺戒,對CAM軟件頻頻舉刀。就在7月份,收購了美國的Cambrio,這也是一家汽車和航空制造業所必須的CAM軟件。
山特維克咋就對軟件垂涎三尺了呢?或許,它也是受到并購狂人海克斯康的刺激。同為瑞典公司,海克斯康最近十年發瘋一般地收購各種軟件公司。最知名的一次是居然吃掉了全球第一家CAE公司MSC,簡直帥呆了。海克斯康作為一個硬件選手,卻一直把手伸進軟件的兜里。比如說,可樂滿一直選用的一家CAM軟件Esprit,在去年年底也被海克斯康收購了。這么大的動作,一定會引起可樂滿的好奇。與其讓別人干,不如自己干。或許,2021年的兩次CAM并購,都是可樂滿受到海克斯康的啟發。
實際上,山特維克作為刀具龍頭,自然會注意到數字化轉型的大勢所趨。早在去年10月,就收購了美國的CGTech公司旗下的VERICUT,這也是CAM加工模擬和優化軟件的佼佼者。如果再往前推,2016年山特維克收購的德國Prometec刀具監控系統也是軟件。而這家德國公司的刀具監控軟件,則與全球第二大刀具公司美國肯納金屬有著密切的聯系。第一和第二巨頭相逢,世界畫圓了。
這就是全球刀具領頭羊擁抱軟件,積極走數字化轉型之路。一年之內連吞四金,山特維克一舉成為CAM市場的領頭羊。根據e-Works的報道,CIMdata調研顯示,山特維克已占全球CAM領域12.3%的市場份額。這跟GE通過連續并購,從最大的3D打印購買者,成為全球最大的3D打印制造商,真是如出一轍。想想這些制造大亨的做法,再看看國內一說數字化轉型,要么就是工業互聯網平臺,要么就是商業模式突破。對比下來,真的會懷疑人生。
盡管CAM軟件一向獨立行走江湖,但從現在來看,會越來越被其他公司吃掉。在工廠車間里,CAM軟件要同時伺候著機床、CAD軟件、刀具和測量工具這四路英豪,每一家豪杰的體量都比CAM軟件大得多,因此也很容易被任何一家吃掉。
測量工具的大塊頭如海克斯康自有充裕資金,大手筆實踐自己的數字化戰略。像德國蔡司、英國雷尼紹等測量廠商,也在軟件上屯兵布陣。行業的轉型是絕對性的,即使是小個頭也自有千姿百態。今年6月,以手持便攜式測量設備而聞名的美國公司Faro,也收購了一家HoloBuilder軟件公司。它獨有的圖像捕捉能力,可以適配任何現有的360度攝像頭,捕捉施工進度。這為FARO的攝影測量硬件平臺,帶來了快速構建數字孿生的能力,從而達到了項目管理的能力。
每一家都在思考未來。對于全球最大的工程機械制造商,美國卡特彼勒在想什么?作為在全球市場份額占比16%左右的第一大公司,2020年為417億美元。它的視線正在轉向:新一代工地。卡特彼勒想弄清楚,未來的工作現場是什么?如何運營一個有效的工作現場?
答案是:自主化解決方案。于是卡特彼勒在自動化、遠程控制和自主領域進行投資。去年6月它收購了一家送貨機器人的初創公司Marble Robot。這家公司曾經被評為20大自動送貨機器人公司之一。
這是卡特彼勒自動化和自主戰略的一部分,也就是實現對下一代工地解決方案的承諾。機器人團隊的專業知識,對于滿足建筑、采石的自主化需求可以用上大派場。它一直在制造無人駕駛自卸卡車,并且思考它的形態。可以類比的是,如果軍用飛機可以有母機、僚機,無人機可以有機群,那么礦山機械的子母卡車群,或許同樣可以大展手腳。大多數礦場都有自己的生態系統,它們位于偏遠、崎嶇不平的地方,7*24小時工作。對他們來說,自動駕駛并不是一種時髦的技術,而關乎安全,每一個動作都要考慮,要減少浪費,使工作更可重復,就像工廠一樣可控。憑借全球最大的自動運輸卡車車隊,卡特彼勒設備在采礦自動化領域一直尋求更自主化的方式。在過去六年多的時間里,已經有282輛自動駕駛卡車在運行,運輸了20億噸礦土。而下一步,子母卡車,無人卡車車隊將會讓采礦之地,變成令人震撼的機器人大軍。《指環王》中黑暗魔君索倫的巨獸信徒們,不知疲倦地打造武器的工作效率,或將以工業文明的方式再次展現。
到處都是讓機器自主的景象。工業軟件的拐點已經出現。不要動輒說“軟件定義機器”,這種豪言壯語的真相是:“軟件被機器吃掉”,軟件公司被硬件公司拿下,軟件就是機器的一部分。這就是工業軟件的真相。
安全疫苗打好了沒有?
未來數字化轉型靠什么,無非三點:行業知識、軟件和數字技術。而安全保障,則是必備一環。只要往數字化方向轉,就必然有網絡安全的問題。去年11月,羅克韋爾收購了西班牙的工業網絡安全軟件Oylo。這些都是專業選手的標準工作,正如GE當年在修建工業互聯網平臺Predix的時候,也同步大量收購安全軟件。這是攻守兼備的成熟落子手段。
而對于哪一個轉型巨頭都是如此。霍尼韋爾在2017年就已經收購Nextnine公司,一家工業網絡安全軟件,使得霍尼韋爾互聯工廠的網絡安全,更加無憂。Nextnine的旗艦技術ICS Shield保護工業生產設施免受網絡安全攻擊,并對資產進行遠程監控,已應用于全球6200多個生產基地,遍及石油化工。
這些企業早已經打好了預防針。第三針加強針已經完成。而如火如荼的國內工業互聯網平臺,不知道疫苗是否已經打好?
清掃戰場:長不大的宿命
在美國工業軟件如此成熟的市場,艾默生以20倍銷售額出手并購。豪擲55億美元,才獲取55%的股份。吉利在2010年收購沃爾沃,如此驚天地泣鬼神的手筆,花費不過18億美元。工業軟件這個市場,是不是太瘋狂了?
軟件估值向來跟硬件不同。特斯拉市值破萬億美元,根本原因不是因為它是汽車。它跟通用福特的關系,就是非汽車和汽車的關系。這是華爾街的投資邏輯。工業軟件,也跟設備估值不同。西門子在去年年底終于出手了一個“有問題的公司”——弗蘭德大型減速機,接手方是以低于年銷售額的價格拿到手的,沒有溢價。工業軟件向來不同,它是以知識疊加而見長,歲月留給它的是智慧的沉積,而不是像設備資產那樣的減值。
艾默生對于艾斯本的收購,即使是在工業軟件領域,也是一個跨賽道的并購,而且被收購者是人中龍鳳,價格難免高昂。如果是在同一個細分賽道,10倍或許是一個比較靠譜的參考值。全球的工業軟件市場,從單一賽道看過去,基本都已經形成寡頭壟斷,很難有像樣的挑戰者。例如EDA軟件,在美國已經二十多年沒有新的上市公司。初創企業,都被巨頭看死了。出來一個,并購一個,在它們還沒有長大的時候,或者它們也很難長大。在成熟市場,初創的工業軟件有著“長不大的宿命”。
讓一個第三方軟件公司保持獨立的門檻是多少?或許需要10億美元以上。視線沿著體量的身高標尺往上移動。因為互聯網而備受華爾街關注的三大高端CAD廠家PTC公司,收入為15億美元。這或許也是一個鮮美的誘惑。但要捕捉它可并不容易。或許正是因為體量小,這是一家快速奔跑而且善于調整自己步伐的公司。就像是不拘一格的羚羊,創新不走尋常路。而它一路吃下無數軟件公司,或許也是為了不斷扔下路障,嚇跑那些敢于動念的并購者;而全球CAE的霸主ANSYS,在2020年收入17億美元。而排在后面的Altair為5億美元。這些小體量的公司,很容易會被制造業巨頭一口吃掉。
這讓人難免有一點惆悵。田園風光不再,轟隆隆的工業大園區替代了這一切。
正如OnShape這樣的云CAD軟件,它在2013年出道的時候,被寄予厚望。一方面創始人是Solidworks這一非常穩健的中端CAD軟件的締造者,他在1996年抓住了DOS轉向Windows的關鍵時刻而創建Solidworks(不到2年就被達索收購);第二是所有人都對云計算充滿厚望,CAD軟件也該如此。而這位創始人轉向云CAD,也就是“軟件即服務SaaS”的市場,簡直跟上次的邏輯一樣,正是致敬IT時代再次大切換的經典隱喻。然而,它沒有長大,經歷了三次融資之后,在2019年還是CAD老三樣之一的PTC以30億元人民幣,一口吃掉。市銷率估計在10倍左右。這個價格并不高。因為就在今年1月份,PTC收購了Arena專門云化PLM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軟件。Arena5000萬美元的收入,被開出了7億美元的價格。PTC在2020年的全球收入接近100億元人民幣,如此左右開弓射滿箭,意欲為何?就是云化的全生命周期軟件PLM市場。在達索系統和西門子軟件這兩大工業巨頭之間,體量只有達索三分之一的PTC公司,一直在精準地計算自己的未來。在過去十年,它像計時器一樣的精準,踩對了從物聯網,到AR/VR的每一個鼓點。初看上去不務正業,但兩三年后就會一見分曉。這一次的未來,是云CAD。只有將這兩次花費12億美元的并購案放在一起,才能猜中PTC面向未來的真正拼圖。
細分領域的清理賽道依然從容不迫。今年5月份,全球最大的仿真公司Ansys,宣布收購Phoenix Integration公司,一家基于模型系統工程MBSE的軟件提供商。每一家軟件工具商,都要想好了一系列的軟件工具,如何連接?這種MBSE軟件,提供了連續而系統的視角,讓不同工具軟件產生的數據更加有序。
成熟的市場,看起來有些乏味,但絕沒有一刻停止更新。例如西門子收購類似Next flow Software這種無網格技術,以加速仿真的過程。這種事情都來不及細說,它沒有啥光環,它只是標準動作的重復。但這種重復多次的標準動作,日后會壘起難以逾越的高山。
相比之下,全球第二EDA軟件商Cadence在2月和4月收購了比利時經典動力學軟件Numeca和美國的Pointwise,就會顯得意外。Numeca一向在大尺寸領域如航天、船舶等輪機有突出表現。而Pointwise干脆就是為了美國軍隊戰斗機而生,F16戰斗機就是它的杰作,它在前處理上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而CADENCE則以芯片、電子這樣的小型世界為根據地。或許,半導體微小尺寸的散熱問題,正在澎湃而來,成為全新的流動障礙,以至于電子設計軟件,需要向機械設計仿真軟件來借援兵。這二者之間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還是合二為一的。后來電子設計軟件跟著半導體的摩爾定律一路狂飆,跟機械設計與仿真軟件幾乎分道揚鑣,誰也不認識誰。真的是分久必合,在微觀尺寸迎來了后摩爾定律的時代,兩類先合后分的軟件,將再次迎來握手。
漫天星火,各有光亮。到處都是機會,在垂直泳池賽道里,更加細分的軟件商領導者,也在有條不紊如同小魚吃蝦米一般的清理賽道。
衣服需要剪縫,汽車內飾、家具都需要裁剪,這里的強者是法國波爾多的力克Lectra,它在紡織品、皮革和軟性材料的設計能力獨樹一幟。它在今年收購了美國服裝設計軟件格柏科技Gerber,進一步強化了霸主地位。后者的云化PLM平臺,可以通過網絡實現跨團隊的協作,防止信息傳遞的錯誤。這讓設計師團隊,即使身處世界各地,也如同在身邊辦公。協作能力,是工業軟件至關重要的一個優勢。當全球的供應商正在支離破碎、飄搖不定的時候,工業軟件卻讓設計走向堅定的全球化,不可分離。設計是全球化的,制造是區域化的。設計與制造,看似拉開了物理距離,但其實更加緊密地融合在一起。
不是嗎?
當我們感受到巴黎服裝強大的氣場的時候,一定要知道它背后自有強大的制造能力。當我們看到上通五菱宏光Mini電動車大賣成為全球單一車型銷量冠軍的時候,一定要知道背后強勁的柔性制造系統。西班牙Zara獨一無二的門店快速補貨的優勢,來源于它在西班牙物流中心,有幾百家手工縫制廠為它服務。它節省的不是大工廠的費用,而是物流的時間。而設計軟件,則將幾百家松散的家庭作坊,擰成一個進退有序的軍隊般的意志。時尚,背后是制造;制造軟件,是軟件。力克,就是這樣的一個CAD設計公司。五十年的歷史,讓它獨占鰲頭。在國內,家具行業的工業軟件,由于采用了跟家具制造商相捆綁的獨特模式,一舉打敗了加拿大、法國的家具設計軟件。這是在工業軟件領域,中國少有能贏得的勝利。以定制家居而一炮打響的宅品尚配,其實最早是來自家居設計的圓方CAD軟件,而數碼大方CAXA、酷家樂這些設計軟件,都是定制家居的中堅力量。這也意味著,工業軟件與下游用戶間相生相長的關系,從來都是鐵哥們之間的友情:相互成就。
小記:工業軟件暈問工業互聯網,你要聯誰?
工業互聯網,給全球制造商帶來了巨大的想象力,但中國和國外的工業制造商卻走向了大分流。中國工業互聯網平臺們,怕的是在市場落后了,老想著去聯別人的系統,于是拼命做網絡做盒子做工業操作系統;而國外制造商與自動化廠商,怕的是自己的技術落單了,一直想著的是如何聯自己的系統,于是拼命去收購軟件。聯別人,還是聯自己,這就是最近五年,中國與國外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最大差別。
軟件的作用,超越工具,也超越互聯。無論是何種互聯,智能制造的主角們,都將來自多個系統的數據,集成到確保質量、合規性和效率的制造生態系統中,將自動化、生產管理、質量管理和數據分析整合到一個軟件套件中。信息孤島,在多年信息化解決無果的情況下,人們開始思考,也許這個任務,不應該是由用戶,而是交由數字化技術供應商來解決。但有作為的制造商,卻無法相信這樣的交接,反而意圖通過數字化轉型,強化自研軟件的能力。無論是哪種,都大大刺激了人們對于工業軟件的想象力。
星火已經點燃,人人皆為工業軟件狂。
作 者
林雪萍:北京聯訊動力咨詢公司總經理,上海交大中國質量研究院客座研究員
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