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作者:羅明端許多人都知道徐悲鴻的故事,他是民國大師畫馬栩栩如生,他的一幅畫價值萬金,還有徐悲鴻與兩任夫人風花雪月的軼事,除此就是徐悲鴻重金買畫、失而復得的傳奇,本文關注就是徐悲鴻收藏買畫的故事。1937年徐悲鴻在香港舉辦畫展,期間有位朋友介
作者: 羅明端
許多人都知道徐悲鴻的故事,他是民國大師畫馬栩栩如生,他的一幅畫價值萬金,還有徐悲鴻與兩任夫人風花雪月的軼事,除此就是徐悲鴻重金買畫、失而復得的傳奇,本文關注就是徐悲鴻收藏買畫的故事。
1937年徐悲鴻在香港舉辦畫展,期間有位朋友介紹到一位德藉女士家中看古董,在幾箱書畫中唯獨看上一件古畫將其買下,徐悲鴻形容得到此畫心情是“平生做的最快意的一件事”。這幅畫雖是無款無字無印,但徐悲鴻以畫壇巨匠的眼光發現畫技功力非同尋常,畫上有一群仙人,豐姿瀟灑,氣宇軒昂,騰云駕霧,匯聚天堂,徐悲鴻親數多少位仙人,起名“八十七神仙卷”,認為是唐代吳道子畫跡,??桃环健氨櫳扁j印在畫卷明志,視畫卷為自己生命,以生命之重做好守護,攜帶畫卷隨身伴行。
抗日戰爭爆發后,徐悲鴻前往南洋舉辦畫展為抗戰募資,把畫卷存放在香港銀行保險柜。1939年徐悲鴻應印度詩人泰戈爾邀請前往印度文化交流,畫卷被帶到印度。徐悲鴻輾轉于香港、南洋、東南亞等地,不是將畫卷隨身攜帶,就是存放安全保險地方, 恐有閃失,嚴防不測。太平洋戰爭爆發后,1942年徐悲鴻回國暫居昆明,5月10日在云南大學辦公室忽聞空襲警報急忙躲進防空洞,待解除警報回到辦公室,發現《八十七神仙卷》被盜,徐悲鴻痛心不已,數日寢食不安,過度憂傷焦慮誘發了高血壓病癥,未料落此病根竟在十年之后英年奪命。
再說畫卷被盜以后,閃現一絲追尋希望,1944年徐悲鴻收到一位學生來信說,失盜的《八十七神仙卷》在成都現身,為防不測保護畫卷安全,徐悲鴻決定委托朋友聯系私了贖回,對方開出20萬銀元高價贖買條件,按當時物價,20萬銀元在京城可買20套上好四合院,徐悲鴻忍辱接受這一條件四處籌款,終將畫卷贖買回來,畫上原有“悲鴻生命”的印跡被挖掉,題寫的跋文被切割。徐悲鴻再見到這幅魂牽夢繞的《八十七神仙卷》,感慨萬千并題詩“得見神仙一面難,況與伴侶盡情看。人生總是葑菲味,換到金丹凡骨安”。
徐悲鴻為這幅畫舍棄財富,執著追尋,真正踐諾了視如生命。1953年9月徐悲鴻病逝,夫人廖靜文宣布了徐悲鴻遺愿,將《八十七神仙卷》及其它數千件藏品、作品捐獻國家,《八十七神仙卷》現陳列于北京徐悲鴻紀念館。
大師仙逝、畫卷何來的故事結束了,但畫卷無款無字無印留下了作者是誰的懸疑,對畫卷斷代的學術紛爭沒有結束。美術界權威、美術史專著等并不認可《八十七神仙卷》是吳道子作品,非是專家編委抱有成見與誰過不去,而是畫卷斷代除了徐悲鴻認為是唐代吳道子,再沒有其它證據表明是吳道子作品,站在學術研究的角度看,對《八十七神仙卷》作者是誰未作定論,或是學術研究的嚴謹態度。
對徐悲鴻收藏《八十七神仙卷》斷代與作者認定,徐悲鴻好友、業界名流張大千、謝稚柳、盛成等人,初認為是唐代吳道子作品,贊同徐悲鴻看法。后來張大千、謝稚柳西行考察,以“敦煌之行,揣摩石室六朝隋唐之筆,則悲鴻所收畫卷,乃與晚唐壁畫同風”而改變觀點,此言是因張大千、謝稚柳考察過敦煌壁畫以后,認為畫卷與晚唐壁畫的畫風有些相同,否定畫卷作者是吳道子。另以徐邦達為代表的一些古書畫鑒定專家張伯駒、啟功、楊仁愷等人,對《八十七神仙卷》鑒定認為是宋代作品,依據是宋代畫家武宗元所作《朝元仙仗圖》與《八十七神仙卷》相似,鑒定專家把以上觀點直言不諱寫入跋文摘錄如下:
徐邦達題寫“朝元仙仗圖傳世見二本,一在海外,趙松雪(趙孟頫)定為北宋武宗元筆,所謂小吳生(吳道子)者。一藏徐悲鴻家,則似南宋人模作”。
張伯駒題寫“武宗元朝元仙仗圖為巨制徐悲鴻所藏模本”。
啟功題寫“武宗元朝元仙仗圖為宋畫劇跡,惜已流出國外。其副本今藏徐悲鴻紀念館”。
上述對《八十七神仙卷》的斷代觀點,諸位名家一邊倒認為是宋代作品,徐悲鴻成為孤家寡人,堅持認為是唐代吳道子作品。至此不難理解為何美術界專家權威、美術史重要專著不認可《八十七神仙卷》是吳道子作品,有的美術史專著編入《八十七神仙卷》不是標注佚名,就是標注宋代作品,在國家編輯出版的重要美術典籍《中國美術史》、《中國歷代畫目大典》、《中國傳世名畫全集》等著作都持有這一觀點,收錄了北宋武宗元《朝元仙仗圖》,未收錄徐悲鴻藏《八十七神仙卷》。據說曾有某專著編委欲將《八十七神仙卷》作為宋代作品收編書中,征詢徐悲鴻遺孀、紀念館館長廖靜文女士意見,廖女士持不同意態度,堅持維護徐悲鴻認為《八十七神仙卷》是唐代吳道子作品的一貫觀點。
關于《八十七神仙卷》的作者與斷代紛爭,成為徐悲鴻個人與美術、書畫、鑒定專家群體的紛爭。在電腦搜索徐悲鴻收藏故事,許多圖文資料表述《八十七神仙卷》是唐代吳道子作品即徐悲鴻觀點。搜索美術書畫界對《八十七神仙卷》評價,業界權威專家、知名人士說是宋代作品,或是《朝元仙仗圖》副本。
不僅學界權威認定徐悲鴻藏《八十七神仙卷》是宋代作品,在民間研究也有認為不是吳道子作品,某位契丹文化研究者,對民間發現多件有契丹文字題跋,相似《八十七神仙卷》畫本,破譯出契丹文意并作解讀,畫卷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下令創作,命名為《八十七圣仙像》,提出徐悲鴻藏《八十七神仙卷》是《八十七圣仙像》縮小版復制本觀點,與唐代吳道子創作相去甚遠??傊诵毂櫼酝?,美術界名流、書畫鑒定專家幾乎一致認為徐悲鴻藏《八十七神仙卷》是宋代作品,或是《朝元仙仗圖》摹本、副本。對于徐悲鴻個人堅持《八十七神仙卷》是唐代吳道子作品的執著,被認為是不能自拔個人情感因素,正確看待自己藏品。
難道真是一代名師、畫界巨擘徐悲鴻看錯了?非也。筆者在前篇文章(考證之一),披露民間收藏發現吳道子《八十七神仙卷》真跡長卷,尺幅規格縱高達75厘米,卷長1150厘米,畫芯約800厘米,故稱為“巨畫”,是徐悲鴻收藏畫卷縱高30厘米,卷長292厘米的2.5倍(圖1,畫卷大小比例)。民間收藏畫卷上有“吳道子畫”落款及鈐印(圖1右紅圈),宋徽宗題“八十七神仙圖”畫名。為便于區別兩本《八十七神仙卷》,以下將徐悲鴻藏《八十七神仙卷》簡稱為“徐本”;民間收藏《八十七神仙圖》簡稱為“唐本”。
圖1表示的是徐本與唐本實物大小對比,徐本與唐本雖是尺幅規格相差很大,但是畫面圖案高度相同一致,據此徐本毫無疑問是吳道子手跡,是縮小版唐本復制本,以下將兩本相同畫面逐一列示對比(圖2—8,左唐本、右徐本)。
兩本對比可以看出,徐本在構圖布局、人物造型、衣衫頭飾、儀仗法器、景觀祥云瑞氣等,兩本如出一轍,毫無二致,為斷定徐本是唐代吳道子畫跡提供了確鑿不移的證據?;蛴幸蓡栃毂緸楹螣o款無字無印呢?這與吳道子是皇家畫師身份有關,吳道子專事繪神畫佛,宋代《宣和畫譜》記載吳道子百件作品,都是神佛造像畫卷,吳道子作品是皇家認可的神佛造像標準或壁畫畫稿,徐本是按唐本縮小拓印的粉本(即工匠施工圖稿),徐本因為不是畫本,故沒有裝裱題字鈐印。
徐本與唐本在某些細節方面對比有些不同,不過無礙作品內容表達與畫面觀賞,細節不同方面見下圖對比(圖9—12,紅圈標記為差異處)。
因兩卷畫紙的尺幅規格相差很大,畫上等寬線條物體,顯然是尺幅大的畫面線條疏朗,尺幅小的畫面線條繁密擁擠(參考圖9—12)。
兩本人物形象一致,徐本有面部表情特征不夠清晰,神韻風采差于唐本(參考圖9)。
徐本衣飾紋樣比唐本描繪稠密(參考圖10—11),看上去墨色濃重,線條紛亂,唐本線條簡約疏朗,流暢清晰。
總體上徐本畫藝略遜一籌,但仍然是高質量摹本,對畫面人物描繪不失精準傳神,人物臉龐、表情、發式、身姿、衣著等畫風一致,摹畫入微,得其神髓,衣衫緩帶輕裘,褶裥隨風飄舞,仙人霞衣長袖,線條圓潤曲柔,均在畫面表現出彩,難怪畫壇巨匠徐悲鴻贊嘆是世之最重要巨跡,頡頏歐洲最高貴名作,與世界一流藝術品媲美,抑世界所存中國畫人物無出其右。
徐悲鴻是大師級畫家,學貫中西,畫藝嫻熟,深諳中外繪畫技法,藝術修養豐厚,無論是國畫、油畫還是寫生素描,駕馭構圖線條得心應手,技壓群雄,當他看到徐本的鐵絲縈繞,墨線飄舞,比常人更為深刻領悟這幅畫線條藝術的超群出眾,直觀感覺此畫不是一般畫師所作,應是史上神功絕筆的名家名作,畫卷雖是無款無字無標識,但徐悲鴻一眼認定作者是尊為“畫圣”的唐代吳道子,這一觀點往后遭到多位畫壇大師名流的否定,但徐悲鴻從不動搖懷疑。對徐悲鴻的執著,有認為徐悲鴻是自以為畫家懂畫,畫家不是鑒定專家,鑒識古畫的眼力不濟,古畫鑒定必須是專業人員做。對此高論筆者不敢茍同,畫家與鑒定家是有專業區別,此話對普通畫家說或許有些道理,對徐悲鴻說是自以為聰明。自以為懂畫是貶其不懂,不懂又怎么成為畫壇大師?在古畫見識方面也不可小覷,徐悲鴻自藏古書畫有數千幅之多,見過或臨摹的更多,不知道鑒定家還掌握什么鑒古秘訣嘲笑徐悲鴻。
民間收藏《八十七神仙卷》新發現,終結徐悲鴻與諸多社會名流、鑒定專家的斷代紛爭,徐悲鴻在天之靈如得知正本清源,必然為自己的堅持笑在最后。對徐本斷代定論撥亂反正,也是為吳道子在美術史上歷史地位得到公正評價提供了重要史料,史稱“畫圣”與畫壇祖師的吳道子,畫風為唐、宋、元以來許多畫家效仿,引領民間傳統畫派一千多年,創作許多驚艷絕世的巨畫神跡,唐代《歷代名畫記》、《唐朝名畫錄》,宋代《宣和畫譜》、《圖畫見聞志》,元代《畫鑒》等多部古籍著述,都對吳道子給予極高評價。然而當代對“筆法超妙,百代畫圣”(元人湯垕評語),卻因為缺失作品,對徐悲鴻發現的吳道子畫跡不予認可,竟然把吳道子排除在美術史著之外,這是多么荒唐的扭曲歷史,同時也是自毀著述的學術價值。
對徐本斷代紛爭要問一個為什么?為什么那些堪稱專業、資深、知名、精熟書畫的鑒定大師們,對徐本斷代統統看錯走眼?這個問題不難回答,是因為大師的鑒定方法是錯誤的,以自己有限見識甚至是錯誤認知,解讀未見未知的問題,只見過《朝元仙仗圖》就認為《八十七神仙卷》是《朝元仙仗圖》的摹本副本,顛倒歷史時序,沒有誰去想過或是《朝元仙仗圖》摹仿《八十七神仙卷》。眼鑒古代藝術品要靠見識積累科學判定,故宮有些專家前身不就是古玩店伙計嗎?古董見多了成為專家?,F在的專家視而不見民間海量古代藝術品,知識陳舊,抱殘守缺,見識淺陋,屢屢錯判,以自己沒見過、沒有館藏類型、沒有史籍記載等,對初次現世的古代藝術品鑒定為臆造或贗品。筆者無意責備誤判徐本的專家,所憂是專家自以為是的毛病更趨嚴重,例如認為“八十七神仙卷”是徐悲鴻起名,把所有畫名叫“八十七神仙卷”都斷定是假的專家荒唐,如是徐悲鴻在天堂有知,恐怕要托夢凡世,囑咐糾錯。
徐悲鴻是德藝雙馨的偉大藝術家,為保護歷史文化遺產舍棄萬金,把畢生收藏奉獻國家,高風亮節,不同流俗,功行圓滿,名垂青史。近百年之后,民間新發現《八十七神仙卷》巨畫,進一步襯映徐悲鴻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遠見卓識與堅定信念,徐本為唐本的傳說與存在作出了歷史鋪墊,唐本為徐本的斷代溯源提供了翔實證據,唐本與徐本都是先祖創造、世代相傳的歷史文化藝術瑰寶。
至此,徐悲鴻收藏買畫的故事結束了,為近百年來斷代紛爭畫上圓滿句號,并藉此本文告慰徐悲鴻的在天之靈。
2021.7.13
上篇:
“畫圣”神跡 傳世奇跡
——吳道子《八十七神仙卷》考證之一
下篇:
天堂景致 大唐風情
——吳道子《八十七神仙卷》考證之三
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