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在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及鼓勵藥物創新政策的推動下,中國醫藥產業發展步入創新紀元。臨床研究的需求呈現哪些新特點?又面臨哪些創新挑戰?
6月27日,在2019國際創新臨床研究大會上,零氪科技創始人兼CEO張天澤基于12份行業研究報告,發表《醫療大數據及人工智能臨床應用研究》主題演講,為中國及全球創新藥研發瓶頸的突破,提供新的視角和實踐經驗。
洞察痛點
“站在全球視野不難發現,藥企腫瘤研發管線增長了63%。2018年抗腫瘤藥后期研發公司超過700多家,90%的腫瘤后期研發管線聚焦靶向藥和創新藥。此外,全球銷售額超過500億美元的藥企中,85%的企業擁有強勁的腫瘤管線。”張天澤用一組數據闡明在過去5年間,腫瘤藥品管線已成為創新藥研發的主體。
技術突破、市場需求和資本追捧,造就了醫藥產業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但背后亦暗藏著諸多創新的挑戰。一是腫瘤藥品研發慢、研發貴、研發成功率極低。具體而言。腫瘤藥Ⅰ-Ⅲ期臨床試驗所需年數平均為9.6年,高于非腫瘤藥物的5.4年,2018年全球TOP15的藥企研發支出超過1000億美金,但腫瘤藥物的研發成功率持續下降,2018年降至8%,低于新藥整體研發率11%。
“對腫瘤藥品研發而言,更大的挑戰來自于精準診療趨勢。”張天澤分析道,在精準診療趨勢下,由1個病種轉變為N個細分病種,給藥企帶來了兩大問題,“一是研發變難了,因為患者入組的范圍和患者分群的細化,單個臨床試驗的時間和財務成本顯著上升;二是藥品適用的患者人群細分離散,導致醫生教育和患者管理難度變大,對藥品上市后的銷售造成挑戰。”
通過羅列不同靶點的全球上市藥品和臨床在研藥品個數,張天澤給予現場觀眾最為直觀的量化數據。以EGFR為例,全球上市藥品為23個,而臨床在研藥品高達124個,“不僅大靶點研發非常熱,小靶點的研發也開始出現扎堆現象,說明這是一條非常擁擠的精準診療研發賽道,”他坦言,靶點研發上的“擁擠”,導致藥企會在臨床入組階段,競爭臨床研發資源。
當前倍受全球矚目的抗癌療法,非PD-1/PD-L1免疫療法莫屬。張天澤認為,作為過去5年臨床研發領域的成功案例,O藥(Opdivo)與K藥(Keytruda)的相互競爭,充分說明適應癥開發和商業化銷售,已經成為腫瘤藥企的兩個平行戰場。“通過O藥與K藥在美國市場的月度銷售追蹤不難看出,2014~2016年間,O藥的適應癥獲批相對順利,極快地拉動了藥品銷售,”他解釋道,“而K藥在2016年后在適應癥開發上獲益,臨床和商業表現很快追上O藥。”
發現價值
“大數據及人工智能助力臨床研究,這不僅僅是大會主題,而是過去3年,乃至未來3年整個行業都在尋找的臨床研究破局點。”而國外醫療大數據與人工智能領域的探索,以及國內監管政策的開放,似乎也都驗證了這樣的觀點。
2018年2月,大洋彼岸傳來重磅收購消息——羅氏宣布擬以19億美元收購腫瘤大數據公司Flatiron Health。時隔4個月后,羅氏又與癌癥基因檢測公司Foundation Medicine達成并購協議。
法國小說家莫泊桑曾言,“瞎子的國度里,獨眼龍就是國王”。
“我們相信羅氏“睜開一只眼’,是希望擁有基于醫療大數據看藥品的臨床表現,以進行臨床試驗設計和更多適應癥開發的能力,這樣研究設計的確定性和預期設計就會比以前高很多。”張天澤認為,這樣的能力一旦被大家看到和發現的話,那就會越來越多的人想擁有這樣的能力。
此外,基于高質量的醫療大數據,AI技術也開始在臨床研究中得以應用。臨床階段,醫療大數據及AI技術可以優化試驗設計,提升執行效率及成功率。舉個例子,基于臨床試驗數據,Acornai通過開發AI解決方案,幫助藥企及CRO公司更高效地設計與執行臨床試驗。此外,在臨床前藥物發現階段,藥企也開始利用AI技術,在尋找苗頭化合物等方面,加速藥物發現的速度。
與此同時,監管政策也開始鼓勵真實世界數據在臨床試驗中的探索應用。2019年5月,CDE公開就《真實世界證據支持藥物研發的基本考慮》征求意見,明確真實世界證據的6大應用場景,認可真實世界研究在適應癥開發中的重要作用。
“我們看到了很多機會與突破點,大家爭前恐后地嘗試,但現實和理想總有差距,”張天澤認為,“如果數據未經思考,目標未經設定的方案,想要‘變’出數據,得到的挫敗一定比收獲多得多。”
科研級數據驅動的“雙輪”業務
若想實現醫療大數據及AI技術驅動臨床應用研究,離不開臨床科研級數據,而為了鍛造這種科研級數據,張天澤及其團隊在這個領域前后開展了近十年的探索,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技術等研發成本,才最終產生優于傳統方式的結構化數據處理方案。而這也是推動零氪業務飛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
談及零氪的業務模式,張天澤用了“雙輪”來描述,“我們一邊幫助臨床專家管理好病歷,開發好數據的價值,一邊幫助藥企進行新藥適應癥的研發,加速新藥上市進程。”
整體而言,從靶點、適應癥及臨床試驗策略開始,到臨床研究落地中的患者招募、上市后的醫生認知,再到藥事服務、用藥支持與患者管理,證據收集進行適應癥擴展,零氪具備藥品全生命周期的服務能力,可以在各個環節中提供解決方案。
基于腫瘤專病數據隊列,零氪可以提供Virtual Trial Simulation,優化試驗方案設計,并為患者招募與真實世界研究提供先導策略。“就好比虛擬的實驗室平臺,零氪的合作伙伴,可以在上面嘗試性填入實驗方案,看看在全國臨床中心中,患者分布和入組預計情況如何。”張天澤補充道,“我們還同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與醫院科室、醫生簽訂數據與科研合作協議,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為行業提供數據驅動的患者招募,以‘例數+時間’創新助力患者快速入組。”
此外,零氪創新RWS的執行,助力臨床研究高質高效地開展,從2018年至今,已經幫助專家在ASCO等全球性醫學年會上發表16篇科研學術成果。通過數據洞察業務,零氪幫助藥企制定更好的上市策略,“在一個疾病里看透疾病臨床操作、臨床實踐,幫助企業更好地了解市場,了解醫學研發策略,預判在未來2-3年是否具備競爭力。”張天澤說。
談及創新,張天澤認為,問題導向的務實創新十分重要,“醫療AI的應用需要建立在高質量的數據基礎上,并且需要相應的服務體系和場景,讓價值落地。”因此,基于零氪的務實創新,他認為高質量的數據必須能夠回答4個問題:解決什么臨床問題?整合哪些真實世界數據?數據整合和處理的SOP是否規范/留痕可追溯?數據分析的方法學是什么?“由此產生的真實世界數據顆粒度高,才能真正可信具有說服力。”
劉龍一